兴味·趣味·意味——读《应物兄》兼及《花腔》
一
去年开始阅读《应物兄》。
说实在的,我还是被这部小说吸引住了。从构架庞大的《应物兄》,可以看出李洱搜集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也能够看出李洱在对很多学术问题的研究是深入的,对儒学的研究更有着独到的见解。
但后来的阅读停下来了。因为,在读到大学校长葛道宏与《花腔》中的葛任有联系时,我又停下来,找来当年李洱送我的《花腔》,再一次细读了起来。
读完《花腔》第二遍,现在又回头读《应物兄》,发现接不上去了,只好从头来过,现在,读到《应物兄》的第112页了。
说实在的,才读了这么点,是不可以对《应物兄》提出什么看法的。
但是,我感觉到的是,李洱写作《应物兄》,是由兴味所致。这是必然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对某一题材有着特别浓厚的兴味与兴趣,是不可能有孜孜矻矻的耐心将它写完的。这部书,我听说,李洱兄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
这意味着什么呢?
当然,这部书现在已经得了茅奖。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由我们再说什么的了。我们现在就只管读下去。
二
《应物兄》我现在读出来的是趣味。
李洱兄对学术圈的描写,很有趣味。
李洱兄在作品中写应物兄的抬头纹,其实是自嘲,很有趣味。
李洱兄在书写到了易中天,写到了于丹,很有趣味。
李洱在书中表现出了与刘震云同样的河南人似乎特别钟爱的那种天花乱坠式的神聊胡侃,很有趣味。
……(这里,待我读到兴味处,再来增添一两个有趣味的东西。)
三
《应物兄》的意味肯定是非常特别的。
在第17章这里,写程济世将要回到国内济州大学任儒学研究院院长之职,开始呈现家国层面的主题。这就一下子将知识分子的问题与国家发展的问题联系起来了。主题开始走向宏大。
但忙里偷闲(我一直认为,小说中忙里偷闲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小说内涵)进一步描写葛道宏了。此前,已经写了这个葛道宏一直在研究福山的一句废话(指历史终结论)并写出了一本书。反讽意味非常强。
现在看到应物兄到美国去见程济世了。程济世是以谁为原型的呢?怎么也想不明白。是不是有杨振宁的影子?但领域不对。
书中用了很多历史上的名人的人名,像什么姚鼐、张子房都出来了。乔木这名字,现代名人中有两三个。
大教授们有民国味儿。这好像有点不像了。
(但我还没有琢磨出来。待我琢磨出来,我在这里接着写下去。)
(豆瓣真好,可以让这个日记无限搁置着,其后可以来接着修改。我就是看着豆瓣这一点好,才愿意在这里写作的。)
四
《花腔》又一次读完了。
对于《花腔》,我想这样表达:
奉劝读者们,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文史方面的功底,千万别读这本书。
奉劝读者们,如果没有足够的叙事学方面的阅读修养,千万别读这本书。
奉劝读者们,如果没有关于瞿秋白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千万别读这本书。
奉劝读者们,如果没有点关于历史叙事的认识与识见,千万别读这本书。
说实在的,这本书,其实也不算厚重,300页出点头,24万字。但是,是一本非常绕的书。一本极罗生门叙事色彩的书。
每一个作家都有解开历史隐秘的欲望,都想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这本24万字的书,就成了一本非常复杂的书、非常丰富的书,带有着谜一样的品质。
所以,我到此,我就再一次奉劝读者们:
奉劝读者们,你如果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你必须读《花腔》。
奉劝读者们,你如果想成为一个伟大的评论家,你必须读《花腔》。
奉劝读者们,你如果想成为一个具有一点专业性素养的文学读者,你必须读《花腔》。
奉劝读者们,你如果是对中国现代革命史非常有兴趣且想要投入研究的话,你必须读《花腔》。
奉劝读者们,你如果想要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中捕捉到那么些意味、兴味,你必须读《花腔》。
……
(有空时,我来整理出一两篇这部书的论文换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