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犯罪心理学网易公开课笔记
第一集严重暴力犯罪心理解析
第一集:赵承熙案件
0-12岁, 人处于依恋期。环境的改变导致陌生,陌生带来恐惧,恐惧滋生暴力。
在本案中,赵承熙一家于赵承熙8岁时移民。语言,文化,人种等的差异使得8岁小孩无法适应。这种不适应使得他恐惧,并最终演化为他的暴力行为。
Takeaway:
1. 在孩子0-12岁期间,应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是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2. 经历形成记忆,并最终成为心像。心像无时间性。例如,恐惧的心像不会随时间而消退,反而会在不断回忆地过程中加剧,最终形成创伤。
第二集杀亲案犯罪心理解析
缺乏依恋情结——只对抚养人形成
第三集系列杀人犯罪心理解析
婴幼儿时期的环境反馈即开始影响日后的性格特点
如,对孩子絮叨多,孩子长大后更善于沟通;对孩子的动作(比如哭)响应及时,孩子长大后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敏感。
亲情的缺失影响与人的沟通和了解,造成交往障碍,严重的造成社会性发展障碍
第四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解析
黄勇智能木马案件
你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耐心、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你需要对他做什么样的心理抚育?
我们一般说别人很棒的时候是希望去鼓励对方,而事实上对方并没有真的觉得你很好
我们自身也一样,当我们欠缺某种东西的时候就会更加在乎这个东西
人可以强调的反映的是他内心在乎的、缺乏的东西
情感的丰富与否会决定表达话语的多少
年龄与心里时期的关系
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0-12岁:性格形成期
6岁之前最关键;家庭教育最重要,父母应有意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12-18岁:性格定型期
16岁前后最关键;外部教育和干预最重要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父母在抚育过程中的互动)
6岁之前父母应有意的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
● 抑制任性,3岁前后要对孩子说“不”(年龄非绝对,依发育情况):
早期管理应该是隔离的,一对一的,暗示“我对你负责”呼应之前依恋的一对一。不要打骂(行为示范作用)不要哄或讲道理(暗示妥协、求)不要走 开(成了禁闭,是一种处罚,不能传递态度)。应该坐下来陪伴,表达态度“你这样是不对的”。有撞到墙角等情况时,避免反应,以免产生“此行为可以拿住父母”的意识,应指出错误为先。止哭后应给予正反馈,如毛巾擦脸,表达爱。
● 鼓励表达,让孩子说出理由及对错:
● 延时满足,辅以灌输金钱意识,通过任务设置,灌输付出与回报的概念
● 克制冲动,给予诱惑,通过奖惩机制,令其自我克制
● 防止自私:通过餐桌礼仪、失误分享等,让其替人别考虑
● 防止娇气:跑步、锻炼等
第五集高材生犯罪心理解析
马加爵、药家鑫、周克华等案件
观念如何发展
抚养:建立情感→发展语言 社会性
随时的教诲:唠叨→观念
早期的观念不易改变:人最基本、最稳定的观念源于早年
观念:表情、举止、唠叨
源于经历-好孩子没有机会犯错
源于平时-孩子看到身边人最多的表现
源于耳闻-还可来自于社会多渠道
源于参与-与他人接触的社会活动
失于远离-有关生命的观念难以“观”
现实的“观“受制于经历的视角
信念是人在经过时间后坚信不移的观念。其核心是相信并坚持不变
聪明的孩子更需要早日认识观念,培养信念,要让他学会与人共处,与人合作才会有更大的作为
智慧不仅用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社会,更重要切更难的是认识自己
对自然需要有敬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