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椿——大清国第一位出国考察的官员

1866年初,大清同治五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要回国休假,行前他向清政府建议,带几名同文馆学生到英国开开眼界,以培养同英国打交道的人,但是诺大一个朝廷,群臣竟然无人敢去,史载大小官员“总苦眩晕,无敢应者”。只有山西襄陵知县,时年63岁的斌椿主动报名愿往。
于是恭亲王奕䜣奏请朝廷任命这位63岁的老人为大清国首席代表,三品顶戴,带着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同凤仪(同文馆八品官)、张德彝(同文馆八品官)、彦慧((蒙赏加八品衔))和自己的儿子广英(内务府笔帖式、蒙赏加六品衔)于1866年3月7日从北京出发,这是大清王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被轰开国门后,第一次派出官员前往西方各国。

斌椿1804?年生人,满族,他曾在山西和江西做过知县一类的低级官员。60多岁时已经闲赋在家。经文祥和恒祺介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聘请他做文案(秘书)。赫德当时有感于中国没有外派大使,没有职业外交官,所有对外交往完全是靠一帮没有出国见识的官僚随意发挥,因此提出这个邀请。当斌椿报名的时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阻止他,甚至有人拿苏武牧羊的例子告诫他,小心被扣留。
斌椿一行人从上海乘座轮船出发,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在法国游历了17天,法国的电梯、火车让斌椿大为吃惊,17天后他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拍摄了生平第一张照片,而在赫德安排下,斌椿成为中国第一位应邀走进白金汉宫的官员,并参加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专门为中国访客举办的宫廷舞会,在舞会后的第二天,斌椿受到了女王陛下非正式的接待。他在英国一共呆了一个月零七天,中国使臣的第一次出访受到了西方各国的重视,报纸也做了大幅度的报道,离开英国后,斌椿先后走访了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四个多月,游历西方11国。
回国之后,斌椿将西方诸国游历成书《乘槎笔记》供朝廷参考。同时他也是将西方的标点符号引进中国的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