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候炬火
早呀,好久不见,今天阴天,顺便祝你阴天快乐!在家隔离了大约一个月后,我又独自回到了城市,长久的沉默和疏离的确让人孤独,杂念丛生。我依旧睡不好,有时做很多稀奇古怪的梦,在梦里去到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总是迷路、和陌生人交谈......仿佛活在另一个鲜活的世界,而生在这边才是个巨大的幻梦,我们终日忙碌,却感觉意义渺茫虚无。
有人说,人是不可能像孤岛一般生活的,哪怕是物理上的隔绝,也总是渴望与他人连接,也有人想象孤身一人把所有的岛屿走遍,就能在世上绘出一张灿烂的星图,收获一种美妙的圆满,实在是太浪漫的比喻。与人交际的乐趣,除却人心的复杂和随处可见的误解之外,真正滋养的部分愈发稀罕,因此我们容易失望,心甘情愿让数百年进化习得的社交技巧陷入无棱两可的境地。我们生活在数十亿人的星球上,却时常渴望离群索居,而突然有一天,世界的计划仿佛终于与我们合谋,以一种异常吊诡的方式,且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大考面前,深感渺小,深知哪怕是这短暂脆弱的安稳,都是由无数的同样平凡的个体竭力守护换来的。因为有了无数他人的的躬身前往,才换来我们的偏安一方。这样想来又仿佛获得某种难得的联结,所谓遥远的相似性,让人动容。
世事无常近乎不可思议,依旧清晰记得在变故悄无声息步近的那次短途旅行,因为票务紧张,追赶着城市的拂晓匆忙赶到高铁站,中途又因为上错车次而奔波不断,在高铁上临时补票,大汗淋漓跟票务员解释是为了去看雾凇的情景。回来不过两三天,全城就进入戒备状态,我们不再关心诗和远方,只仓仓皇皇地为一个口罩和未知的威胁坐立难安。所幸回家的路程尚算顺利,在有惊无险中也许无数次和死神擦肩,后来我想,有幸过关的我们,可能是冥冥中被安排需完成一些事情。
我要完成什么事情呢?好像遥远地有所回应,但很快又被噪音淹没。我总是希望在长假完成彻底的梳理,但年岁越长,所承受生命的惯性就越大,梳理不难,但要作出切实的改变很难,我们最终都只能遵循自己的本性作出决断。从前总是不愿意在家,倔强地头也不回地奔向远方,我不确定远方是否有迷人的美好,只是一次次着迷于出发本身。在漫长的的岁月里,我的确触到了些许轮廓,但最深层的根基,却在原来出发的地方,就像带着炼金术士的指引盘山涉水去到金字塔跟前的牧羊少年,发现宝藏原来在出发之地。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和家人们朝夕相处,我惊讶于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温顺而有耐性。时间的确改变了一些东西,父亲学会了刷抖音、母亲也学着用微信、小鬼在网课和B站间挣扎,而我,竟然成为了家里老电视港台剧的忠实粉丝,再次获得了跟小时候独享遥控器同款的快乐滋味,大家都享受着被新事物消耗的乐趣。在疫情消息铺天盖地的日子里,母亲倒腾完家务事,会严阵以待去市集采购各种琐碎的东西,父亲负责料理三餐,小鬼总是睡到很晚,高中的学业压力挺大的,大人们也许都这样暗自想着,因而对背负学业的的孩子特别放松,想起我以往终日沉睡或者看电视的青春期,骨子里的自由散漫,大概是这样养成的。我们也许学着谅解彼此,又或者,大家逐渐被信息侵占,无暇顾及眼前的缺陷,短期内也无法判断孰好孰坏,只是相比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亲密无间”,适当的疏离也是好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疏离而接纳”,家庭生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我们时常不自觉陷入挑剔的境地,一旦对其他成员投射太多自己的期待,不满和冲突就来了。各自背负各自的人生,给予最大限度的爱与支持,是终极理想吧。
不得不提的是假期里看的《俗女养成记》,这部剧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我,无论是童年时天真有邪的陈嘉玲,还是她可爱善良的家人们。它让我真正意识到家人也是凡人,无限牺牲和无私是我们对神的寄望。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渴望“完美的”父母,他们以最平凡有缺点弱点的孩子的标准养育了我,我最终也以最平凡有缺点有弱点的父母的标准看见了他们,我想,接纳就是和解的开始。

天气晴朗的时候,我、母亲和小鬼会溜到村里后山的车站打羽毛球,我们会吐槽父亲,也会夸奖他做的菜,大家也经常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我在元宵那天硬着头皮拉着大家拍了个不正式的全家福,父亲竟然学会比剪刀手、阿嫲很老已经糊涂,但很配合,老妈很难为情......我们这一家,就那样吵吵闹闹地连续生活了将近一个月,我想也许很久以后,我会无比怀念这段时光。在动荡的时光里,我终于学着肩并肩和他们站到一起,并且收集到一些些来自他们的微薄的光亮。
我在二月有点炎热但灰霾的天气回到城市,列车车厢空空落落,有个男人在外放刺耳的音乐。我没有坐,把背包卸下来放在座位上,车经过村落、荒野、农田、驶入城市......整个世界陷入巨大的静默,只有耳机里我自己唱的歌,有些是欢快的,有些是忧郁的,我气息不好,有些地方很生硬,我耐心地听着自己的声音,任由思绪飘在半空。
是的,我又出发了,我整理了一些东西,放下了一些东西,和另外一些刚刚和解。我不能留恋近处的欢愉,我还是要出发,虽然前方仍有巨大的琐碎缠绕,但我必须躬身入局亲自解围。我也在练习脚踏实地并且接受可能的失望与事与愿违,苏更生说我们都只是普通人,不应该把奇迹压在肩头,我想是对的,我们容易对生活有过于理想化的期待。
就像在漫长的黑暗里,我们也许曾期盼炬火,渴望那温暖的光芒,而我们不能只在原地等待它的出现,也不能为它的熄灭而沉浸在悲伤里。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上微弱的光亮,虽然那可能只是萤火般脆弱的存在。另外也不应过于悲壮,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
总之,带着萤火般的微光飞翔一段,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