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京都诗仙堂
2018年11月1日我去了一趟京都东郊的诗仙堂。这个地方有一点偏。最近的车站叫一乘寺站,是个很小的车站,步行大概600多米。我一大早到了一乘寺站,出来之后,走上曼殊院通,这里开始到诗仙堂几乎是一条直线,600多米,就是是个爬坡的过程。诗仙堂所在的地方略有点地势高。曼殊院通两旁空空落落,很多店铺没有开门,偶经过一家书店,上面贴着告示,说因为要参加知恩院古本祭,恕不开门营业。闲言少叙。我为何要来诗仙堂看看呢?今天我自己也记不得为什么了。可能仅仅是无意中知道了这个地方,被其中国诗人的壁画所吸引了吧。诗仙堂现在成了曹洞宗的寺院了。在以前,它是江户文人石川丈山的“私家花园”。1641年建立。这个“私家花园”里有一个小间,壁上有36位中国诗人的画像,故名此间为诗仙堂,连带着这个“私家花园”为被大家称为诗仙堂了。这是诗仙堂的由来。
按规定,不给在内间拍摄,所以我也没有留下诗人们的画像,想来很可惜。
照例,进内间前脱鞋。进去之后环顾四壁上的画像。那天可能是我去的也很早,除了我之外没有别的访客。(这是最好的)内间回廊外有庭园,廊下有备好的鞋,换上即可在庭园里一探究竟。
诗仙堂的庭园里最有名最有趣的可能要数“僧都”了。“僧都”这个东西在我读到钱稻孙翻译的《东亚乐器考》之前几乎没有注意过。摘录原文以供参考:
《东亚乐器考》“鸣子与护花铃”一节
…;而惊鹿的装置,在今天只能偶尔见到。那就是京都诗仙堂庭园里的所谓僧都(そうず)或添水。现存的是个长约一米,径约九厘米的大毛竹管。以此为容器,注以水,水满时便会自动地泻出,借泻水的反作用力,便使其体的一端敲击设计好的石头而发出响声。这原是装置在山间溪流旁边,用以惊吓鹿或野猪,不能使其走近田圃的设计,而诗仙堂的乃是创设人江户时代隐士石川丈山用以满足其风雅嗜好之作。…。在庭园一隅,引泉以竹,泉水点滴入竹,反响宛如转珠,音逐步升高,至于其极,而一瞬泻出其水,豁然作砧杵之音,其声四播。坐在堂内,听起来真有忘却俗尘之感。”
我在诗仙堂里没有呆很长时间便出来了,因为人渐渐来了三三两两,不再是我一人独占的幽景、幽声了。诗仙堂的周边很安静,有一些建得三三两两的一户建住宅,不密集,不会让人觉得空间逼仄。谁能想到这里有这样一个似乎只会出现在王维诗里的庭园呢?
我从诗仙堂出来,走上白川通,这条路很长,我走过不止一次,记忆深刻。沿街的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的大台阶我更是印象深刻(去年和w在杭州,看到南山路上美院的校门一瞬间有种感觉,那种京都造型艺术大台阶的感觉,w的父亲在美院当老师)。沿白川通往南,再转入今出川通。今出川通也是一条很长的路,这里可能是京都数一数二得文教之路了。朋友书店去过几次,那里的中国文史哲方面的书太丰富了。京大,知恩院,同志社,这一片也有我很多的记忆。
草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