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抗抑郁之路(三)
刚做完自己的个人体验(自己作为来访者接受咨询),又做了个心理咨询(自己作为咨询师),趁着心情大好,继续更新,哈哈。
有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我们自己是心理咨询师,还要接受心理咨询呢?
第一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情绪也需要找一个出口,而来访者不可能承接我们情绪,因为人家付费了本来就是找你作为情绪容器的;
第二是我们自己需要体验自己行业提供的服务,就像一名中医,自己生病也许要尝自己的药请其他医生给自己针灸一样,你不尝药不被人针灸,怎么知道你的来访者在咨询的时候是神体验呢;
第三是心灵探索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哪怕你不需要一名心理咨询师为你处理情绪(实际上,从抑郁症出来再到现在,大部分的情绪自己还是能游刃有余的,很久没有被激烈的情绪困住过了),但你需要一名咨询师作为镜子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这在心理咨询上叫“镜印功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为什么不找普通朋友当镜子呢?哈哈,因为有的镜子不稳定老晃动、有的镜子还不清晰、有的镜子还是变形的镜子,恐怕不仅没看清自己,还得出了扭曲的决定。
所以我一边作为咨询师,每周一次和自己的来访者在网上见面,最长的来访者我们已经横跨两个年头了,以至于我的督导对我说:其实咨询到50次以后,一定要达成什么目标已经不重要了,而是单纯地人类和人类在一起,好奇探索心灵世界的探险活动。
另一边呢,我也作为一个来访者,每周一次从我的咨询师那里享受一次心灵SPA。
继续昨天的聊。
话说我辞职后一直像头困兽一样坐在家里,那滋味并不好受,疫情期间被关家里的人们很多就有体会。关键在于是否心安。
反正抑郁症那会儿是心不安的。这里站站,那里躺躺,这里杵杵,那里呆呆。找不到一个舒适的打开方式。那感觉真的是被困住了。
外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岁月静好,内心波涛汹涌,暗流涌动。一会儿思考自己的前途到底在哪,然后没有答案,感觉全是死路,然后质疑自己恐怕只有坐吃等死,然后恐惧、悲伤,然后又想寻找出路……如此循环。
想不想蒙着眼睛拉磨转圈的驴。
你别说,还真是,蒙着自己眼睛的布就是自己的认知之布,拉磨转圈就是自己的行为习惯。
那布有先前气质、过去的成长经历、所受创伤与固着的情结加上当下所处的情景所织成,与当下的磨严丝合缝地结合成一个笼子,无法挣脱。
事实上,我其实当时也并不知道这个布的存在,或者就算隐隐约约地知道,也不知道如何解除这样的困境。
有的人会说,既然知道是认知的布,那别这么想不就行了。
须知,我们的认知其实并不属于我们,它又上面那些东西共同造就,与其说是我们这么想,不如说是众多陈年旧事的因素与当下的事情如时光交错一般交织在一起自动生成了这些认知。
认知具有自发性。也许它并不属于你,也许是你属于它。喏,认知心理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后面“属于”的那句话是我加的,哈哈。
告诉一个抑郁症患者别这么想,就像对一个溺水又不会游泳的人说:你快游过来呀。
试问:他不知道快游过来吗?可惜游泳不是立刻就可以学会的。
其实我们都知道游泳怎么游:手划、脚蹬、换气。
但是不耽误我现在不会游泳。
知识是知识。
智慧是智慧。
他们并不一样,只有亲身体验后总结出的或事后内化了之前听过说的知识才是智慧。
但是我们人类常常产生学了知识就以为懂了相关智慧的错觉。
这就是我之前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知识,不耽误自己重度抑郁症一样。
那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人生,哈哈哈。
当然,你说知识有没有用呢?有!
我在后来被抑郁症折磨得五荤六素的时候,笨拙地把自己作为实验品实验的时候,内化出来的经验的确发现和之前学的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样呢,你就会很容易为某些经验命名。
学过心理咨询的都知道,命名经验在心理治疗上的作用。
这样呢,就剩下了不少力气,的确起到了加持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亲身体验,非常非常非常重要。有多重要?回到第一天写的文章,知识是没吃过梨时,从头脑层面知道梨子是个圆圆的、有水的、甜的东西。智慧是吃过梨子以后,知道:哦,这就是梨子。接着想到,哦,梨子是圆圆的,有水的,甜的。直接可以调用之前学过的知识。但之前学过的知识是不是可以代表吃过梨子的感受。当然不能!我们吃过梨子之后当然知道它不光是圆的、有水的、甜的,甚至只是最表面的,还有很多感受甚至不能用语言描述——喏,语言的边界又来了——哪怕在吃梨这件小事上。
何况是抑郁症呢?
时间一长,我觉得自己像个废物,在家里无所事事,毫无贡献,像个寄生虫。对很多人际关系也开始敏感起来。
我觉得有一次我前同事给我打电话,想过来我家喝茶聊天。其实我们关系很好很熟悉,但我还记得那时候我接电话都在发抖,就感觉好像接待朋友喝茶聊天这么简单地事情对我来说都力不从心,生怕自己搞砸了,其实搞砸成什么样呢,我也不知道。就是单纯地社交恐惧。
当然,这样敏感的状态自然也容易激起兴趣,你就想你看到猫浑身都炸毛的时候你撸它试试?不挠你满脸花。但温顺的时候自然随你撸,还会蹭你。
我们经常看到抑郁症症状上有一条:易激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哈哈哈哈。
当然,当时可苦了我身边的人,前妻(抑郁症刚开始时还没离婚)呀,母亲大人呀。
有时候他们会觉得你的情绪发泄很莫名其妙,这是自然,其实就是那股能量要寻找出口,就像火山喷发一样,在地球板块最脆弱的地方岩浆就喷出来了,那管它在别人看来符不符合道理和逻辑。
或者说,你事后看抑郁症自己的表现,其实在自己那时的状态也是符合逻辑的。你可以对自己进行宽恕,你再看他们的不理解呢,也是符合他们内心的逻辑的,你自然也会释怀对他们的怨恨。
既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
当然,这时候说得这么风轻云淡,已经是从抑郁症里面出来了的现在,回望过去的总结。
你没见着我当时的炸毛样子,真的是百感交集,觉得又好笑,又觉得此处不应该有笑声,升起对那时候自己的怜悯和理解,以及对前妻承担自己太多情绪的感谢与歉意。
好了,朋友过来找我喝茶,我告诉他我4:40有一个视频心理咨询,到时候要请他到另一个房间回避,他说无妨,那时候他已经滚回家带娃了。哈哈哈。
我准备一下茶水迎接他了,今天先写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