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自己的摄影风格?——从相机的选择来谈

曾几何时,唯器材论和相机无用论在网上都存在大量的拥护者。一方面认为摄影技术是在创作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因素,只要相机能正常使用可以成像就行,相机是入门中端还是高端都不重要;另一方面却认为摄影师使用的器材越高端越能拍出好照片,所谓“底大一级压死人”,大底就是正义。其实这两种思想都过于极端了,器材固然重要,但人的主观因素也是绝对的关键环节。
与其将相机放在它重不重要这个话题里讨论,不如把它当做塑造个人摄影风格的一个途径来对待。不同类型的相机确确实实会影响摄影师个人风格的形成。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非常多的相机机型,它们属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厂商、不同的结构原理、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制造工艺、不同的科技成分......在这些相机背后又有各种各样的使用群体、各种各样的针对性的摄影题材、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各种各样的艺术态度、各种各样的创作流派。它们承载着人们的观念、审美、对科技进步的趋之若鹜,也引领者厂商在竞争当中不断推出跨时代的革新性的产品。
在这么多的相机类别里,你需要认真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那款,也就最符合自己的创作题材、最能负担得起、用起来最顺手的那些。对于一款新相机,我不建议你在使用了没多久之后就把它作为二手卖出去或怎么处理掉,你需要花点时间和耐心去适应它,哪怕在你看来它浑身都是毛病,因为也许你在使用过一阵子后会发现它的优势,或者你渐渐习惯了使用它。另外,就算一段时间之后,你依然感觉很不好,这样也帮助了你自己认识到自己到底喜欢哪种类型的相机。所以如果不断的换器材,你只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己,无法得到成长。
我们知道街拍摄影的话,一般都选择小巧便携、操作灵敏、快门声小、外形存在感低、续航较好、坚固皮实耐操的机器。你使用含有这些属性的相机去街拍会更加感觉到得心应手。所以为什么很多街头摄影师都选用卡片式数码相机或PS胶片机的原因。像理光GR这种类型的机器,自带的高对比黑白模式正是许多街头摄影师的心头爱。
如果你坚持使用胶片机的话,胶片质感的相片在一定程度上会将你的整体风格往这类胶片风方向引领。再划分细一点,有条件长期使用120画幅的胶片机拍正片的话,你的作品整体风格会和只使用135画幅的有明显的差别。这个虽然是很浅显的现象,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你关注的那些摄影师们,你会有所体会。你会发现,那些拥有明确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与作品虽然也不错,但是展示出来的作品风格类型杂七杂八的摄影师有明显的观感体会上的区别。
在正式长期坚持拍胶片之前,我经历了很多阶段,一开始坚持用手机(200万像素的索尼爱立信直板手机)拍了两年,后来买了索尼早期的单反进入索尼家大本营,用蔡司的老胶片单反、再到后来陆陆续续使用各家的单反、再到后面接触理光适马的卡片机、然后又接触了富士的数码旁轴系列,到现在用康泰时的G系列作为主力机配一众小巧顺手的PS傻瓜胶片机。这个过程折腾了快10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相机不会帮你决定你的风格,但是它会影响你的风格,用好了它能助你一臂之力,选错了它只会让你迷失方向。
基于每个人的需求不尽相同,要在这篇文章里一一列举各种器材组合对应不同风格和使用场景不太现实。这里只提供以上这些思路,来启发你思考手上的器材是否正在无形中塑造你的风格。如果与你的风格倾向相违背,那么你可以考虑换器材,如果正是能帮助你巩固自己的风格的器材,那就善加利用。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