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织缣 :关于阅读轨迹
个人的阅读轨迹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发现一本书,又怎么决定去读它的。
就我个人来说,这事情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很大变化。早年因为到手的书太少,所以消费内容几乎完全由供给决定,只要一本书和自己的兴趣稍微沾点边,就至少会翻一翻。回想起来,若不是因为匮乏度太高,有些书当初根本不会看。
后来供给充裕了,才有了搜索和挑选的问题,然后很快发现,待读队列变得越来越长,增长速度远远超出阅读速度。不过这是好事,让我对自己的阅读方向有了更自如的掌控,而不是被供给牵着鼻子走。
回顾了一下最近十来年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首先是一本书如何进入我的视野,并被加入待读队列的,来源按频率高低依次有:
1)被我关注的某个博客提到;
2)我正在读的某本书里提到;
3)在某个维基词条的引用文献里看到;
4)我会把特别喜欢的作者的书全部找出来;
5)在google里搜索相关主题时发现;
6)在一本我关注的书的豆瓣页面上看到;
7)豆瓣时间线上看到。
其次是如何决定接下去读哪本书,
101)人做事得有点计划,但也不能太有计划,也要给偶遇、发散和振荡留出空间。所以我的计划内阅读大概只有一半,而且这个比例还是逐渐提高的结果。早先可能只有1/5,其他都属于机缘性阅读,恰好听说了,又落在自己兴趣领域内,此时决定先后的,是主题的吸引力、内容的新颖性、视角的独特性等等。总之是预期中的刺激强度,跟自助餐上挑食物的标准差不多;
102)另一半是计划内阅读,不过我的计划很粗,也就是给未来一年定个大方向而已,只要在大方向内,挑选原则还是跟上一条差不多;
103)接下去当然是能不能买到或下载到的问题;
104)最后一点是纸书和电子书的差别,因为两种介质对阅读条件的要求十分不同,所以当书们从待读队列移入在读队列时,其实分成了两个平行队列。纸质和电子,读纸书时我一般坐在沙发上,或公园长椅上,或在火车/地铁/飞机上,而读电子书时则正襟危坐于电脑之前。
这情况和你的是不是差不多?还是很不一样?
(欢迎关注神兽之间首席知识架构师的微博@神兽织缣,不定期分享关于阅读与通识教育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