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 课堂笔记
痛定思痛,打算从这个学期开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总比从未开始要好一点)
课题:专题设计---乡村文化中心设计:白盒子、黑盒子与声场
课程安排:
0302---0618,前四周进行一个小的前置概念设计(白盒子),从第五周开始转入实际场地中的建筑设计
项目背景:
乡村建设的特点:从经济主导到政策主导
以往的乡村建设:以经济条件、社会等级地位、当地建造技术为依据,进行自主建设
建国后的乡村建设:由相关政策引导的建设,对技术、材料、空间组织结构导致的乡村肌理均带来了变化;村办工厂的兴起和停办,不同的行为和历史因素带来的不同尺度的空间。----------→相关延伸:中国近代乡村建设历史的特点与发展
目前的乡村建设:以农业养村为主,减少对第三产业的依靠。用地性质在乡建中极其重要,农业设施用地的建筑轮廓线不能突破;集体用地则稍显宽松。
乡村建设的现状:政策之变
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原先选定试点村之后由政府进行项目的组织和策划,并由政府介入运营;现在转变为由政府进行组织,选定资方进行策划、规划和运营。→基地策划内容的转变,原先的几处公共建筑被改为办公建筑,以期更快地得到商业回报。题目的背景选定在上一稿规划,即公共功能较多的方案。
方案定位:
对该村落规划策划的定位:
1. 以提高村民公共生活品质和经济状况为总目标。在农业养村的前提下引入旅游业。原先的农田被原样保留一部分,并在其南侧设置自然教育设施,针对城市儿童;村北侧沿河的一大片农田被改种观赏类植物,形成花海等旅游景观;
2. 在原有村落聚居区与进村公路围合的三角区域内集中发展旅游与商业资源,设置民宿、茶室、圩田农业耕作展示区、农产品市场等功能,基地西侧设置停车场,东侧为创意办公产业;开辟新道路打通原有村主干道与进村主干道,沿道路形成新的步行体系,连接北侧花海展示区与南侧商业。(----------→圩田作为一种特色农耕形式在中国画中展现的风土面貌)
对基地建筑功能的定位:
1. 文化表演中心:当代的表演艺术形式,非传统剧场形式
2. agriculture & landscape的关系;设计时兼顾对场地的利用和带动
3. 基本探讨:表演与观看的关系;空间内外的关系
讨论1:针对项目的研究主题
dai:新展览方式的出现对展览空间发展变化的要求
zhang:调研当地习俗、日常生活习惯,怎样的空间类型可以服务当地的日常和文化活动
jin:村民对基地的集体记忆作为展览的主题→hb:唤起记忆的要素是什么?被唤起的记忆与集体之外的人的关系,集体之外的人能从这样的对象中获得什么?项目的公共性如何确立?
zhan:村民的日常习俗活动;已建成的新建筑对当地民居特色元素的转译;圩田等风土特色与设计的结合
hao:表演空间作为聚集场所与村落精神文化中心;当代表演艺术形式的受众与其落地于乡村之间的矛盾关系
xie:调动景观资源,自然地介入场地;公众参与,人群的行为特征生成一定的空间尺度特征,特定尺度空间的串联和叠加激发一定的行为
zhou:好用的空间、好好利用空间;建筑是社会关系的物化,使用人群的特点需在建筑上留下烙印,情境作为“理”,活动作为“物”,建筑师能够干预的是活动展开的方式;建筑反映当地目前的日常生活行为,但建筑的置入和干预本身也会对当地生活产生影响;新的记忆和风土的形成
讨论2:如何定义“白”
zhang:白与黑的对立呈现,白作为色彩,反射一切颜色的光线;白噪音
zhao:白与黑给人的感受:分离与独立的白;混沌与融合的黑
dai:白代表透明与通透→玻璃盒子作为白盒子;功能单一,流线简洁,视觉中心
xie:白作为日常性的背景环境,黑作为陌生新奇和异质性;白是可操作的,可介入的,透视的,黑是单向的,密闭的,不可透视的
zhou:黑白的对比转换;黑代表密集的操作,比如密集的墙体形成的压抑高耸的空间,白代表的“空”→hb:手法不要这么早地介入概念
jin:白作为高光的凸显性,作为背景的隐匿性,对材料节点的隐匿,几何性和形式比例的重要性上升
hao:白作为中性的,漫射的,不凸显自身,仅映照和展现他人的空间,黑作为向心性的空间;白作为留白,是补足性的余韵空间,黑是引导性的、手法和意图密集的空间(评论同zhou)
前置研究设计:白盒子
空间的尺寸?→设定空间服务的人数
表演方式?→设定表演空间的形式
表演与观看的关系?
关于“白”的定义
平面形式(形状,中心,趋势,进入方式,视线)具有怎样的潜力?→这种平面如何强化了概念
作业要求:平面,剖面,建模,特定角度的表现图
从大一到现在,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讲话和思考的方式一定很不建筑……我感觉我还是适合学个什么社科专业,苟到现在非常怀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