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济南,此间无关夏-雨-荷(下)
出鲁博,直奔泉群所在。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存在感远不如青岛,但那种流淌在泉水里的温婉使这座城市别具风情。
第一站——黑虎泉

黑虎泉位于护城河南岸,泉水发自岩洞深处,经三个石质虎头喷涌而出。石砖垒砌的泉池内是一汪见底的清水,游鱼碧草,直视无碍。

三个虎头和汇集的人群是黑虎泉最显眼的标志,黑虎泉名虽霸气,实则亲民的很。一年四季,来此取水的济南人络绎不绝,黑虎泉水加热后可直接饮用,当地百姓用以烹茶煮饭,泉水淌进了济南人的血脉。




除了观赏四季奔流的泉水,取水众人的身手也值得一观。水壶被快、稳、准地投掷到虎头之下,眼手臂背腿协同发力,聚精会神,壶起而水不落。

黑虎泉及其周围的白石、玛瑙、九女、琵琶、南珍珠、任泉、豆芽、五莲、胤嗣、汇波、对波等十四泉共同构成了黑虎泉群,东西绵延700余米。

黑虎泉边有韩美林黑虎雕塑,丰水季节会有泉水自虎口淌出,这时节也就一滴半滴,活像哈喇子。



解放阁

1963年,为纪念济南战役胜利,利用济南城墙东南角砌筑台基。1988年于台上建成缅怀英烈的解放阁。解放阁高30米,半腰处嵌陈毅元帅手书“解放阁”三个大字。
解放阁内部空间不算大,展览内容多为红色记忆,登临解放阁顶部平台视野绝佳,宽厚里尽在眼底,东侧的度假场所内黄菖蒲依水而生,开得极美。


午饭就在宽厚里解决了,草包包子铺,经济实惠,好吃无险。宽厚里作为历史街区,如今已经浸透了商业气息,找寻生活气息不如百花洲一带。



趵突泉
离开护城河一带,沿泉道,穿过泉城广场,趵突泉是也。


趵突泉,是古泺水源头,“泺”在古时就是趵突泉的代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若涌轮,觱涌三窟。”后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二妃的娥英庙,趵突泉亦因此俗称娥英泉。

宋代曾巩出知齐州,取《诗经·大雅·瞻卬》“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典故,以“槛泉”名趵突泉,但是这样高压的名字老百姓不买账,因此并没有传开。
曾巩在泉边建“泺水堂”,并著有《齐州二堂记》,文中“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由此,趵突泉之名沿用至今。
清乾隆皇帝南巡至济南,饮趵突泉水,喜其甘冽,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泉池周围建有半封闭式四面长亭,四角攒尖亭正对三个泉眼,名曰“观澜”,语出《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澜亭两侧分别立有“趵突泉”和“第一泉”两块石碑。

趵突泉每年八九月份水量较大,五一节并不能观赏到趵突泉“声隐如雷”的盛景。但此时的三眼泉也是极为可观,老舍先生写到“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地伟大,使你再也不敢正眼去看”,此言不虚。观泉奔涌,生生不息,叹造物之雄奇,物我两忘。


趵突泉泉池内已经不见了海豹,为附会“趵突”之谐音,囿此生灵于一方小小的水池,且不说海豹是海洋生物,单是这种人声鼎沸的环境怕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知道国人是什么心理,四处投硬币,殊不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园内,除趵突泉外尚有数个泉眼。





很遗憾,由于水量的缘故并不能看到日光下泉水涌出的金线。

趵突泉南侧,漱玉泉及李清照纪念堂。



晚清名臣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创办尚志书院,现存尚志堂。

雪涛故居也在其中。

五龙潭

五龙潭原名“净池”,相传此处“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则应”,元代有好事者在潭边建庙宇,供奉五方龙神,遂易名“五龙潭”。



夜观大明湖,湖水静谧,湖岸灯火。夜晚湖边多是跳广场舞的中老年人还有绕湖健步走的人群,不见琼瑶式儿女情长,只有济南百姓人间烟火。
对于湖畔雨荷轩之类的有着琼瑶情节的仿古建筑实在无感。





绕湖半途而废,步行至芙蓉街觅食。眼大肚子小的二人点太多也没吃完,大饱二足之后回了。







Day3 济南之行的最后一天。
官舍里的珍珠泉


其实全国有不少珍珠泉,大抵是因为泉水从地下涌出时带有气泡,一连串的气泡状类珠串。济南珍珠泉号称济南第三大名泉(泉水不同的也就是水量、口感和周遭环境罢了,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好事者去给品评排名),位于泉城路珍珠泉礼堂内北面,此处为明清山东巡抚驻地。到了才知道,现在此处也还是官府。不过进去并无阻碍,只要不进入后边的办公区域就行,这种事隔大清想都不敢想。

珍珠泉泉池长42米,宽29米,岸边杨柳低垂(嗯,柳树多,柳絮也多),池底细泥,水中游鱼,水泡不时腾起。天朗气清,庭院里是晨练的老年人,也有大爷来院子里的散水泉打水,池子里的鱼懒洋洋地游弋,一派祥和。

珍珠泉周围另有数眼泉水,没有一一探访。



百花洲、曲水亭街、后宰门街

探寻老济南的感觉要到曲水亭街及百花洲。
济南的老胡同布局深受泉水的影响,青石铺地,蜿蜒曲折,全凭水势。街巷的分布全无横平竖直的章法,坐北朝南也是不存在的。徜徉于老房子中间,转身遇到泉,不可谓不惊喜。


“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芙蓉街,西奎文,曲水亭街后宰门”“县西巷西钟楼寺,后宰门东菜园子”。










珍珠泉群之水,经过曲折的玉带河,一路淌进百花洲。此时的百花洲已经不复曾巩所见的景致,不见了湖心小岛,水域面积已经大大萎缩,周围簇拥着旧民居。而今的百花洲旁不见了曾巩,也不见了李攀龙,可得见的只有与水相亲的如织游人。


百花洲路北就是大明湖,也是济南众泉的归宿。明湖风光昼夜迥异,这时节虽不见风荷,但绿柳百花自有风情。



乘游船至小岛上的历下亭。此处的历下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早在南北朝历下亭就见于书籍,唐代杜甫曾与北海太守李邕于历下亭宴饮赋诗。不过世殊时异,历下亭名虽未变,却几易亭址。



大明湖畔多名士,对于动不动就拿“大明湖畔夏雨荷”说事的人,于我看来多少有点肤浅。
老舍先生是济南女婿,婚后第三年,老舍先生携夫人胡洁青回到济南,他深深喜欢着着这座城市,济南屡见于先生笔下:《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趵突泉的欣赏》《吃莲花的》。



老舍先生在济南享受天伦之乐时,年轻的季羡林刚刚离开济南不到三年。六岁时,季羡林过继给伯父来到济南,彼时他因离开母亲痛哭一夜。十三四岁时,季羡林就读于湖畔阎公祠的正谊中学(就是季羡林回忆散文里屡屡提及的‘破正谊’),学校三流,但周围景致一等。在《月是故乡明》里,季羡林故乡的回忆离不开那片苇坑。大明湖畔芦苇成丛,少年的季羡林在苇丛里钓鱼钓虾钓蛤蟆,也算是聊慰乡心了。



大明湖人文气息浓厚,但留存下来的古建筑真的不算多。随着时代变迁,济南的古城墙已经成为回忆,所幸护城河和北城门好好的留下来了。济南旧城北门,又称汇波门,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巩知齐州,为抵御水患修建汇波门。

汇波门,俗称北水门,集泄洪、阻洪功能于一身,门中设有调节水量的闸板。城中众多泉水汇流至大明湖后,从汇波门泄入北护城河,后通小清河。暴雨时,紧闭城门可将城区与蓄洪区以城墙分隔,防止洪水倒灌。因门上可行人通车,又称汇波桥。



出大明湖东门,西行就是大明湖站了,取了车票,只待回庄。又觉得就这样离开实在可惜,于是赶着时间到齐鲁医学院所在的山大趵突泉校区一游。


宿舍是文保单位,教学楼是文保单位,家属院是近代小楼,几十年的森森大树。到了,别人家的学校,真有河伯见海神之感。





大明湖站,再见济南!


忆泉城,恍如昨日。彼时春夏之交,节和景明,今日时疫四起,惶惶未定。听闻近日济南景区渐次开放,惟愿山水依旧,何日更重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