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Ⅰ牛奶可乐经济学Ⅱ1
第二章开始讨论供求关系的实践,开章主要分析了简单的供求模型,以下是大致总结。
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来引入他之后的观点,比如:20世纪90年代,不少牛市分析师声称传统定价公式过时了,因为互联网改变了游戏规则。靠着B2B电子商务,一些公司的运营成本降低了30%,所以,毫无疑问,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但是事实却是,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公司,会继续借此获取大量利润。可是,和过去一样,一旦竞争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简单来说,作者引用了《国富论》中的一段话:“从长期来看,产品的价格不应当超过其生产成本。否则,盈利机会必会诱使竞争对手进入市场。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供应量也会增加,最终拉低价格,逼近成本。”
这就是作者概括而成的“一价定律”,也就是价格逼近成本,简单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犹如数学中的定理,简单却绝对正确,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作者又列举了一个食盐的例子,来说明“一价定律”的正确性和来由。
要买一磅标准食盐,由于支付能力较高,富人或许比穷人愿意多给些钱。可食盐的价格对所有人都一样。“一价定律”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即便卖家们联手向富人们卖高价,穷人也会从中作梗。他们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盐价稍微低些,转手卖给富人,从中获利。随着想靠这种做法小赚一笔的穷人越来越多,差价也越来越趋近于零。
以后,作者又接着介绍了供求模型这个基本模型的供和求两方面。
需求方面,只要人们觉得物有所值,就会不断购买一种产品。它的总体模式是:一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需求量也就持续下跌;供给方面,只要产品售价不低于边际成本(生产最后1单位产品的成本),生产者就会不断提供该产品,所以,从供应方来看,总体模式是,商品售价越是上涨,卖方越愿意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