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没有你》:好电影就应当获得不断的褒奖与赞誉...
《不能没有你》:好电影就应当获得不断的褒奖与赞誉...
文\三错
据报道,5月31日,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颁奖礼在广州举行,戴立忍导演的《不能没有你》再次成为最大赢家,摘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多项大奖。奖项不能够代表全部,但看到这样的消息,我还是很高兴,为艺术电影获得的应有褒奖与赞誉而高兴!
我从来都不反对商业娱乐电影,好莱坞的很多大片绝对让人赏心悦目,消解不少现实生活的乏味。我只是反感那些歌功颂德、欺世盗名、莺歌燕舞的商业巨制,与那些关照现实、洞穿心灵、沁人心脾的小制作相比,它们显得极其的低级、恶俗。在《不能没有你》、《十月围城》面前,让所谓的“建国、建党大业”都见鬼去吧。
台湾文艺电影,总会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还原生活中不为人关注的点滴真实,产生一份打动人心的力量。延续去年《海角七号》的大红大紫,《不能没有你》再次捍卫了电影文艺电影的尊严,平淡得有些沉闷的父女亲情,令我这个而立之年男人的眼睑里噙满泪水。影片在台湾金马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让我对金马奖抱以敬仰的眼光。纵然是宝岛影坛冰封依旧,哪怕生出一个尴尬的“双黄蛋”,但在以艺术的名义诞生的电影被商业铜臭味淹没的当下,在“贱片”流行的当下,它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发扬显得极为珍贵。
导演戴立忍说:“《不能没有你》是由一出发生在2003年的真实事件改编。当父亲和女儿站上天桥的那一刻,超过6个台湾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过程长达20分钟。两天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份媒体后续报道,更别提关注这对父女试图彰显的事由。这部电影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同情这对父女的处境,直到最近,类似的新闻事件仍比比皆是,我希望这部电影一方面能够唤起社会大众的同理心,他们的生活简朴平凡,却仍有小人物的坚持与自尊,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这个经济崩解的时代中,能够带给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与勇气。”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七岁女儿妹仔的户口归在母亲(父亲的女友)名下,母亲的婚姻登记栏内是另外一个男人,依照户籍法规规定,妹仔的抚养权属于那个陌生男子,而不是她的亲生父亲。于是,根据儿童福利法规定,社会局必须强行带走妹仔由社工人员来照顾。就这样,父亲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护女维权”路,而这条路上布满了艰难和无奈,充满了父爱和子情。
爱,源于现实的力量。影片巧妙地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刻板的高度组织化社会,没有刻意的批判,却蒙上一层厚厚的荒谬感。父亲与妹仔来到地方户政部门、立法院、社会局等单位四处求助,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作为老乡的政府高层到办事机构的普通员工,都不是刻意为难民众的坏人,他们言谈举止文明,甚至待客热情与人为善,可只是严格坚守着所谓的政府规则,最终也不能解决一个底层市民的切身利益问题。面对这样的体制,父亲不断疑惑质问:妹仔怎么就会不是我的女儿呢?面对这样一个文明规范的体制怪兽,父亲才会在一次次的努力后抱着妹仔走上天桥的边缘,歇斯底里狂呼嘶喊“社会不公平”!?
爱,源于极端的行为。在这个还算正常的社会里,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走上极端。只有当心中无法舍弃的美好经历终极努力而无果时,人们才会走上极端,而正是这种看似不正常的极端,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素。影片用这种爱至极端的行为,演绎了生活中平凡且真切的血缘情。死亡,是父亲选择极端的表现方式。对于父亲来说,妹仔是他生命的唯一,是他活着的希望,他用尽全力争取留下女儿,却无法与国家的铜墙铁壁抗衡,只有用疯狂的自杀来做最后的抗争。相对父亲的极端,年仅七岁的妹仔采用了更为极端方式,她选择关闭自己的心灵。离开父亲的妹仔依然聪明、乖巧,依然喜欢画画,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把自己完全封锁起来——两年来,不论是学校同学,还是社工人员,她都拒绝与人互动,没有说过一句话,不得不四次更换寄养家庭!这是一种怎样的极端?妹仔的极端,让我再次感到有些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如网络美文《疯娘》里母亲的护犊之情。听着社会义工讲述妹仔的行为,父亲声泪俱下,掩面低头:“妹仔很乖,她从以前就很静。”“这两年,她还好吗?”。那一刻,我感动得一踏糊涂,用毛巾盖住脸面,不是因为落泪,而是因为不知如何面对这份极端的爱: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用这种绝决的无言的反抗表达对父亲的爱与思念。那一幕,是2009年影像中最令我感动片断。因为这一幕,我记住了一个叫小婷的小姑娘,记住了一个叫李武雄的朴实父亲,记住了一个叫戴立忍的台湾导演。因为这一幕,我仍然会固执地对台湾电影人心存敬意,对台湾电影心存期待。
爱,源于无声的镜头。极端的反抗过后,生活仍然继续。社会局不愿告知父亲妹仔的下落,无助的父亲只好来到高雄市的每一家小学门前,希望放学后能够看到妹仔的身影,最终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妹仔的极端“抗争”得到了效果,社会局职员不仅告诉父亲关于妹仔的情况,落幕时他们带着妹仔来到港口,等待出港归来的父亲。大象无形,大爱无声,那是一组充满力量的镜头,摒弃了久别重逢的戏剧化动作,在安静的影像中令真情扑面而来,一泄千里。归航的海船上,父亲远远看到岸上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妹仔,他朝思夜念的女儿。或许是等待过于漫长,或许是爱得过于深刻,或许是找寻过于艰辛,他既没有心潮澎湃的举动,也没有百感交集的反应,只是用双眼静静地望着前方,等待海船靠岸的时刻。编导剑走偏锋的设计,父女久别重逢的冷静,恰是艺术中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将剧中人物内心万般的情感交由银幕前的看客,任由你我体味咀嚼。
影片确是近来年难得一见的文艺电影,除了处处流露的父爱子情,也显示了导演高超的驾驭能力。倒叙与正叙的结合相当精细,纪实镜头、黑白影像自始至终保持统一,前呼后应的桥段紧贴亲情主题。起初,父亲每次入海工作,妹仔都要趴在船边向海中观望。父亲问她 “妹仔,你看得到我吗?”“海那么深,你怎么看得到?”妹仔说:“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有一次,妹仔发现入海设备出现问题,避免了父亲受到伤害;后来,妹仔被社会局带走,父亲一个人下海,因设备问题险些丧命住进了医院。一前一后,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结果,强化了父女间无法切断的浓浓亲情。此外,作为一名与父亲类似的底层市民,阿财哥身上的小善良、小热情、小真诚也如一道道暖流,温暖着每一颗存有爱意的心灵。
导演戴立忍坦言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直接影响了《不能没有你》的创作,认为此片“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并让我发现,电影真的能影响当地社会。”我不知道这两部电影是否真的可以改变现实,但它们却是双双令我震撼动容,震撼来自残酷的现实抑或现实的残酷,动容来自生命的真实抑或真实的生命。不论是《不能没有你》,还是《上帝之城》,因为真实的现实和生命,都令它们氤氤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良知。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是一部好电影的力量……
文\三错
据报道,5月31日,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颁奖礼在广州举行,戴立忍导演的《不能没有你》再次成为最大赢家,摘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多项大奖。奖项不能够代表全部,但看到这样的消息,我还是很高兴,为艺术电影获得的应有褒奖与赞誉而高兴!
我从来都不反对商业娱乐电影,好莱坞的很多大片绝对让人赏心悦目,消解不少现实生活的乏味。我只是反感那些歌功颂德、欺世盗名、莺歌燕舞的商业巨制,与那些关照现实、洞穿心灵、沁人心脾的小制作相比,它们显得极其的低级、恶俗。在《不能没有你》、《十月围城》面前,让所谓的“建国、建党大业”都见鬼去吧。
台湾文艺电影,总会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还原生活中不为人关注的点滴真实,产生一份打动人心的力量。延续去年《海角七号》的大红大紫,《不能没有你》再次捍卫了电影文艺电影的尊严,平淡得有些沉闷的父女亲情,令我这个而立之年男人的眼睑里噙满泪水。影片在台湾金马电影节上的大放异彩,让我对金马奖抱以敬仰的眼光。纵然是宝岛影坛冰封依旧,哪怕生出一个尴尬的“双黄蛋”,但在以艺术的名义诞生的电影被商业铜臭味淹没的当下,在“贱片”流行的当下,它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发扬显得极为珍贵。
导演戴立忍说:“《不能没有你》是由一出发生在2003年的真实事件改编。当父亲和女儿站上天桥的那一刻,超过6个台湾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过程长达20分钟。两天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份媒体后续报道,更别提关注这对父女试图彰显的事由。这部电影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同情这对父女的处境,直到最近,类似的新闻事件仍比比皆是,我希望这部电影一方面能够唤起社会大众的同理心,他们的生活简朴平凡,却仍有小人物的坚持与自尊,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这个经济崩解的时代中,能够带给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与勇气。”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七岁女儿妹仔的户口归在母亲(父亲的女友)名下,母亲的婚姻登记栏内是另外一个男人,依照户籍法规规定,妹仔的抚养权属于那个陌生男子,而不是她的亲生父亲。于是,根据儿童福利法规定,社会局必须强行带走妹仔由社工人员来照顾。就这样,父亲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护女维权”路,而这条路上布满了艰难和无奈,充满了父爱和子情。
爱,源于现实的力量。影片巧妙地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刻板的高度组织化社会,没有刻意的批判,却蒙上一层厚厚的荒谬感。父亲与妹仔来到地方户政部门、立法院、社会局等单位四处求助,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作为老乡的政府高层到办事机构的普通员工,都不是刻意为难民众的坏人,他们言谈举止文明,甚至待客热情与人为善,可只是严格坚守着所谓的政府规则,最终也不能解决一个底层市民的切身利益问题。面对这样的体制,父亲不断疑惑质问:妹仔怎么就会不是我的女儿呢?面对这样一个文明规范的体制怪兽,父亲才会在一次次的努力后抱着妹仔走上天桥的边缘,歇斯底里狂呼嘶喊“社会不公平”!?
爱,源于极端的行为。在这个还算正常的社会里,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走上极端。只有当心中无法舍弃的美好经历终极努力而无果时,人们才会走上极端,而正是这种看似不正常的极端,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因素。影片用这种爱至极端的行为,演绎了生活中平凡且真切的血缘情。死亡,是父亲选择极端的表现方式。对于父亲来说,妹仔是他生命的唯一,是他活着的希望,他用尽全力争取留下女儿,却无法与国家的铜墙铁壁抗衡,只有用疯狂的自杀来做最后的抗争。相对父亲的极端,年仅七岁的妹仔采用了更为极端方式,她选择关闭自己的心灵。离开父亲的妹仔依然聪明、乖巧,依然喜欢画画,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把自己完全封锁起来——两年来,不论是学校同学,还是社工人员,她都拒绝与人互动,没有说过一句话,不得不四次更换寄养家庭!这是一种怎样的极端?妹仔的极端,让我再次感到有些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如网络美文《疯娘》里母亲的护犊之情。听着社会义工讲述妹仔的行为,父亲声泪俱下,掩面低头:“妹仔很乖,她从以前就很静。”“这两年,她还好吗?”。那一刻,我感动得一踏糊涂,用毛巾盖住脸面,不是因为落泪,而是因为不知如何面对这份极端的爱: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用这种绝决的无言的反抗表达对父亲的爱与思念。那一幕,是2009年影像中最令我感动片断。因为这一幕,我记住了一个叫小婷的小姑娘,记住了一个叫李武雄的朴实父亲,记住了一个叫戴立忍的台湾导演。因为这一幕,我仍然会固执地对台湾电影人心存敬意,对台湾电影心存期待。
爱,源于无声的镜头。极端的反抗过后,生活仍然继续。社会局不愿告知父亲妹仔的下落,无助的父亲只好来到高雄市的每一家小学门前,希望放学后能够看到妹仔的身影,最终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而归。妹仔的极端“抗争”得到了效果,社会局职员不仅告诉父亲关于妹仔的情况,落幕时他们带着妹仔来到港口,等待出港归来的父亲。大象无形,大爱无声,那是一组充满力量的镜头,摒弃了久别重逢的戏剧化动作,在安静的影像中令真情扑面而来,一泄千里。归航的海船上,父亲远远看到岸上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他的妹仔,他朝思夜念的女儿。或许是等待过于漫长,或许是爱得过于深刻,或许是找寻过于艰辛,他既没有心潮澎湃的举动,也没有百感交集的反应,只是用双眼静静地望着前方,等待海船靠岸的时刻。编导剑走偏锋的设计,父女久别重逢的冷静,恰是艺术中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将剧中人物内心万般的情感交由银幕前的看客,任由你我体味咀嚼。
影片确是近来年难得一见的文艺电影,除了处处流露的父爱子情,也显示了导演高超的驾驭能力。倒叙与正叙的结合相当精细,纪实镜头、黑白影像自始至终保持统一,前呼后应的桥段紧贴亲情主题。起初,父亲每次入海工作,妹仔都要趴在船边向海中观望。父亲问她 “妹仔,你看得到我吗?”“海那么深,你怎么看得到?”妹仔说:“我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看得到。”有一次,妹仔发现入海设备出现问题,避免了父亲受到伤害;后来,妹仔被社会局带走,父亲一个人下海,因设备问题险些丧命住进了医院。一前一后,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结果,强化了父女间无法切断的浓浓亲情。此外,作为一名与父亲类似的底层市民,阿财哥身上的小善良、小热情、小真诚也如一道道暖流,温暖着每一颗存有爱意的心灵。
导演戴立忍坦言巴西电影《上帝之城》直接影响了《不能没有你》的创作,认为此片“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并让我发现,电影真的能影响当地社会。”我不知道这两部电影是否真的可以改变现实,但它们却是双双令我震撼动容,震撼来自残酷的现实抑或现实的残酷,动容来自生命的真实抑或真实的生命。不论是《不能没有你》,还是《上帝之城》,因为真实的现实和生命,都令它们氤氤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良知。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是一部好电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