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肖战”背后:疯狂的粉丝是怎样炼成的?
这两天,恐怕对饭圈毫无兴趣的人也都或多或少知道了肖战粉丝与同人爱好者之间的“大战”。肖战粉丝们或许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和偶像会陷入今天的舆论状况之中,更没有想到为了维护偶像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刷分、控评、举报等饭圈常规操作会迎来如此大规模的讨伐。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此表示了委屈和不解。

2月底,肖战粉丝因不满肖战被作为同人文学创作素材,发动粉丝群体展开大型举报,导致为同人创作提供服务的网站AO3停止国内访问。
同样,饭圈外部的人也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解和不满,甚至有人因此发起了“反肖战”运动。
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对粉圈文化的讨论,就在半年多前,周杰伦和蔡徐坤流量之争也一度引发众议。在许多人眼中,越来越蓬勃的粉丝文化简直不可思议——一群狂热的粉丝对许多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也看不出有什么突出才华的明星有着毫无原则的吹捧和爱,一旦有人批评他们的偶像,他们就口诛笔伐,一旦有人超过他们的偶像,他们就百般打压……粉丝们对公共秩序的破坏、专断、严酷和党同伐异令不少人心惊胆战、出离愤怒,从而决定报复。但与此同时,饭圈也有着强大的行动力,可以是团结、统一、高效的,本次疫情中,饭圈女孩们的救援行动也成为一大亮点。
在强烈的对立情绪中,一种公众之间流行的论调是把粉丝文化归为“脑残”或者“时代变了,年轻人越来越封建且没有政治常识”,这样的说法虽然令人感到畅快,但仅仅是一种简单粗暴且偏颇的解释(粉丝未必都是不懂事的年轻人),也只能带来一时的情绪释放,不能避免未来的冲突。要想明了粉丝的“日常”为什么在大众看来如此具有攻击性,粉丝们又为什么不能做到“圈地自萌,岁月静好”,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看似充斥着失去自我、全身心迷恋偶像的人:推动他们“守护偶像”的原因是什么?如此狂热的集体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发生?
撰文| 阿莫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3月2日凌晨,肖战全球后援会在道歉之后再度发文,呼吁理智追星,也承诺会“针对大家的意见和批评进行反省和整改”。自始自终,肖战本人都并未发言。
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是,在这场波及甚广的“战争”中,无论是攻击还是道歉,皆是粉丝自发的行为,他们的集体性和向心力令人惊叹,能够在偶像完全缺席的情况下表达出来。可见,通过偶像聚集的粉丝早已形成了一个拥有巨大力量的群体,他们的权力不仅来源于偶像,而是有着充分的自我赋权,这便是当代粉丝文化的一种重要症结,也是偶像工业近十年来最核心的转变之一。当今这些看似充斥着失去自我、全身心迷恋偶像的年轻人早已不再只是苦苦仰望着爱豆的小可怜,同时也是明星必须要讨好的“衣食父母”和“上帝”,并且,他们当中很多人也深知这一点。
1
变成“上帝”的粉丝们
从仰望到赋权,粉丝文化的转变有几个重要体现:
偶像的诞生已经越来越从打造模式变成了“pick”模式。“Pick”,这个随着“101”选秀火遍大江南北的词点出了当前偶像生产的本质。之前,明星必须通过公司包装,培养成熟之后才能出道,用自己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魅力或才华慢慢积累粉丝。如今,这个长期而缓慢的口碑模式已经被打破,流量明星可以不靠任何作品,只靠强有力的粉丝组织就获得成功。偶像的诞生不假他人之手,而是与粉丝同步产生并相互依存,偶像不再是经纪公司说了算的产物,控制权已经完全交付在粉丝手里,只有当一个偶像有了粉丝,他/她才能被称之为偶像。粉丝们掌握着偶像的命运,可以让对方从无名小卒一下子爆红全网,也可以让人气之王数日内跌落谷底。
粉丝的活动和力量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被高度可视化了。过去粉丝的行为是隐匿和含糊不清的,只有个别疯狂的粉丝可能会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大众视野,大多数时候粉丝只是指代一个面容模糊的在演唱会上疯狂挥舞荧光棒的群体。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发生了从私到公的重大转变,喜爱偶像不再是个人欣赏行为,通过社交媒体走向公共空间。由此,粉丝身份成为了其完成自我实现的重要条件。大数据(big data)和流量(traffic)保证粉丝们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转发、评论等都会被捕捉,并最终用于衡量一个偶像的人气高低。同时,一个明星是否有足够的流量也说明了粉丝群力量的强弱。流量被同时用来衡量偶像与粉丝。
粉丝与偶像的相处模式变得更加“亲密”了,粉丝更容易对偶像投射自己的感情。互联网提供了24小时不间断的沟通可能,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偶像们把自己的生活隐私分享在社交媒体上以及与粉丝不断交流已经成为了演艺圈的常态。粉丝更容易了解到自己对偶像的影响力,也更容易产生他们之间有着情感联系的错觉。

可以看出,当今的偶像崇拜已经和多年前的偶像崇拜大有不同,其不仅仅是粉丝投射理想自我在偶像身上或者崇拜偶像的才华那么简单,粉丝从未向今天一样深刻意识到自己手中掌握着支配偶像人生的力量。同时,这种力量是以集体化的方式获得的,只有宣告自己成为粉丝的一员,才意味着成为“上帝”。
因此,当今的粉丝-偶像文化实际上相当复杂。饭圈里既集结了单纯欣赏偶像外貌/才华的人,也有痴迷于自己与偶像假想关系的人(女友粉、妈妈粉、事业粉等),还有希望获得存在感和权力感的人……对于越来越便捷却越来越“人人皆孤岛”的现代生活来说,因为同样对偶像的热爱聚集在一个温暖的集体中,是粉丝们最容易获得情感慰藉的方式。无论被称为“脑残”,还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他们都不在乎,毕竟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饭圈中的集体荣誉感、参与感、自豪感等关乎于自我实现的重要体验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成为集体之后,他们才被社会看见。
所以,这种集体化所造成的两面性在粉丝群体身上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一方面,这个群体可以是团结、统一、高效的,如此次新冠疫情中,众多粉圈组织以其强悍的执行力为武汉各大医院捐赠相关物资,令大家纷纷点赞饭圈女孩很优秀,有超强的执行力,管理水平高过市面上许多公司,做慈善高效透明;另一方面,这个群体也可以是党同伐异和非我族类虽远必诛的,如许多存在感很强的粉丝不断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在关于自己偶像每一条新闻下面进行整齐划一的控评和安利,让人看不到有效信息,只要有一个路人说一句“××和××真的谈恋爱了吗”“我觉得xx比xx好看”“××演技好差啊”“××在某个综艺里显得情商不太高吧”,就要被诸多粉丝追着攻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粉丝形成的集体并非是铁板一块,在“上帝”的组织里,也有等级划分和上下关系。这样,圈外人也许就能理解“为爱豆而战”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 “为了爱豆而战”,“战”到什么程度并不仅仅只意味着对偶像的爱有多深以及自己所在的群体有多大的影响力,还和很多其他的自我实现体验挂钩:能不能够为自己的偶像奉献(金钱、时间、精力……)是粉圈文化得到承认的一个重要门槛,也是整个粉丝群体中地位区别的标志。


一般来说,粉丝往往会围绕着自己所粉的偶像而形成一个看似松散但却十分严格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能够付出大量金钱的或有很强的管理能力的或有不一般的资源的往往能成为众人崇拜的“粉头”,“粉头”得到的远不仅是亲密接触偶像的机会,还能在组织里有很高的话语权,享受众人的尊敬,或者有一些其他的特权。而处在粉圈底层的“小喽啰”则往往没人注意,还会被分配到一些枯燥的任务。例如,当“粉头”可以带着众多粉丝共同捐赠的礼物和鲜花去机场迎接偶像的时候,“小喽啰”只能在家负责给自己的偶像刷留言。这样的机制推动了粉丝们的积极性,为了实现自我认可和群体认同,粉丝需要不断付出,不断参与到偶像工业的生产机制之中,这就是很多时候“正主”还没发声,粉丝就急着跳脚的重要原因。
对于很多粉丝来说,只有勤奋地不断付出和守护偶像,才能够在群体中得到认可,成为一个合格的粉丝,当偶像说“我爱你们,我有今天都是因为你们”时,这些“造物主”们才能更心安理得而又幸福地感受到,被感谢的那个对象就是自己。
2
作为“韭菜”的粉丝们
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从本质上来看,粉丝们形成的文化小群体似乎和其他拥有共同爱好的网友们所组成的群体也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圈地自萌”成了很多人对其的要求,也是本次争议的一个主要焦点:粉圈外的网友认为,粉丝可以自己喜欢自己的,看到不顺眼的东西就不要看,不要干涉别人的喜好,这本当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自由以及对彼此的尊重。但是,粉丝攻击别家粉丝或者圈外人的事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明星粉丝的“攻击性”也不断被围观群众所诟病。
事实上,这种强烈的攻击性并非是粉丝们与生俱来的,而是与当前偶像工业的推波助澜以及偶像圈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对于粉丝们来说,这既是一个幸福的充满权力感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斗争和竞争的年代。
与其说偶像工业对于当前的粉丝作为“上帝”的粉丝-偶像关系是乐见其成的,不如说他们正是这一切的塑造者和推动者。从选秀节目的诞生开始,偶像工业就对粉丝反复地建构流量同其偶像事业发展前景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把这些称之为命运的选择:“如果你支持你的偶像,他才可以获得成功及幸福,否则他就会失败和痛苦”,换句话说,偶像的成功归功于粉丝,他的失败也是粉丝的错。如果一个偶像失败了,不是他不够好,而是粉丝们“穷”、“懒惰”、“不够努力”、“没有其他粉丝给力”。


《创造101》总决赛第二天,女团“火箭少女”中的五人接到了成团出道后的首个代言是给粉丝们安排的众筹挑战,要求粉丝买满一定数额,伊利谷粒多才会接受偶像成为品牌大使,刚为了总决赛投票花光钱的粉丝强烈抗议后,伊利提前中止了这项“用销量买代言”的活动。
再加上,每年都会有许多偶像被生产出来,竞争越发激烈,《偶像练习生》《创造101》《青春有你》《以团之名》等选秀节目的风靡让偶像明星的数量达到了一年成百上千个。然而,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力量,为了不丢自己所属的粉丝群体的脸,为了让偶像“获得幸福”……粉丝们不得不陷入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之中。
为了鼓励竞争,让粉丝们的消费额在竞争中水涨船高,偶像工业不断为偶像是否足够成功,粉丝是否足够努力设立一些标准。在节目上,这种标准是粉丝们的打call和投票;在社交媒体上的标准是流量,看一个明星有没有上热搜,留言上够不够多;在代言上,是看这个明星代言后产品的销售额,检验粉丝有没有能力为了明星买买买。设置标准之后,明星工业又设立了相当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果偶像明星人气高,就可以在节目里站C位,在剧里抬高身价番位。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最好的商业机会。人气明显的粉丝们不仅仅能够比其他明星的粉丝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偶像,偶像有时候还会刻意在穿着打扮、戏剧风格甚至人际关系上听从粉丝们的意见,讨他们欢心。如果一个明星的数据不够好,经纪公司就撤掉他的活动,节目删掉他的镜头,投资商拒绝他的代言,综艺里他站在别人身后,电视剧里他演出被男主角抢走女朋友的配角。甚至,公司会向粉丝展现出这样一种姿态:数据不好的偶像,就只有被雪藏的命运,不努力的粉丝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偶像。
通过设立标准和奖惩,狡猾的产业运作/投资商们牢牢地把粉丝握在手心里。正是在如此激烈残酷的氛围中,粉丝们不得不不断地组团、刷评论、生日砸钱,比拼灯牌和应援道具、集体购买明星代言商品刷销量,以极高的活跃度穿梭在各大平台上。
他们之间燃起了一场狂热的战斗氛围,对于粉丝来说,阻碍自己偶像的都是敌人,竞争者之间的命运只有厮杀。如果某个同类型明星的粉丝为其订做了巨大的生日祝贺招牌,那自己偶像的就要更大,如果某个竞争对手担任了产品代言人,那就要买爆自己偶像的代言品,让更多金主爸爸注意到自己偶像的粉丝号召力。粉丝们的疯狂显现出了惊人的力量,2019年当之无愧的“顶流”蔡徐坤,他的歌曲《PULL UP》的官方MV发布才9天,转发量就达到了一亿次以上,如此庞大的转发量令人咋舌。假设每人只转发一次,按照中国约14亿人口来算,相当于每14个人就有1个转发了蔡徐坤的微博。

3
“被捆绑”的资本游戏
由于竞争的态势愈演愈烈,到了最近的一两年,不仅某一偶像的粉丝和其他偶像的粉丝在竞争,就连同一偶像团体之中成员的粉丝也要互相竞争。以TF Boys为例,对于他们的粉丝来说,看演唱会的目的已经不是看偶像了,输赢才是要点。在活动现场,几家粉丝要比人气、比人数、比气势,证明自己的偶像比其他另外两个成员强。
在北京五周年的演唱会上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因为三个成员的粉丝各自有应援色,所以决定要用闪着应援色的灯牌明确表示人数的多寡,从而彰显存在感。为了偷偷把不允许携带的灯牌顺利带入演唱会,粉丝们简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头发里面放电池,用手机APP代替,绑在腿上,甚至还有折叠完放胸里的操作。无数粉丝塞满了厕所只是为了藏灯牌,同时,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探听对方粉丝怎么藏的。不仅如此,讽刺的是,因为偶像本身也不提倡这种行为,各家还都在粉丝群里提醒自家妹子们千万不要先亮灯牌,一定要等对方先亮,拍照留下证据之后再亮自家的。如此曲折的剧情简直犹如一部大型谍战片。演唱会结束后,灯牌少的粉丝内部开始彼此指责和反思为什么“不给力”。
粉丝们深深意识到,流量偶像的走红规则正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只要自己团体的数量大,力量就大,自己的偶像就能一直红下去;如果数量不够大,那流量和消费就必须足够大,就要靠刷钱和流量取胜。在这次的“反肖战”冲突中,有一段非常能体现当下追星状况的谈话:
反肖战的一位网友咨询肖战担任品牌大使的美妆品牌OLAY客服:“现在销量算谁那里?” 客服回答:“感谢您对肖战和OLAY的支持和喜爱,我们店铺产品都是计算他销量的哦~赶紧行动起来支持您的爱豆吧!” 网友回复:“那算了,再见。” 客服见情况不妙,又赶紧重新回复:“亲爱的,马思纯是OLAY产品的亲密合作伙伴,我们店铺的产品都计算她销量哦,快来支持您的女神吧。”

一方面,粉丝经济已经成为了品牌的捞钱利器。美妆日用、食品饮料等快消行业都纷纷秉持着“哪个红用哪个”的策略选择多个明星担任品牌大使,迅速收割资本和声量。肖战本人其实就是佳洁士、乐事、汰渍等多个品牌的品牌大使。而对产品的购买行为也不再单纯是对产品的认可,往往是粉丝们为了支持自己偶像的常见操作,从中获得的成绩既是偶像的成就,也是粉丝们消费力的证明,是令他们自豪的勋章。
另一方面,“带货力”而非作品已经成为偶像最大标签以及最被市场认可的能力。“反肖战”的网友们采取的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通过明星产业内部默认的这套资本逻辑去打击肖战的人气。“他代言,我们就不买,粉丝行为明星买单”的表态显然是有效的,自从肖战合作的蒙牛真果粒、OLAY、佳洁士等品牌的社交媒体账号、电商直播平台上都出现了“抵制肖战”的声音后,许多品牌首页置顶都悄悄换上了别的明星。
这就是当下偶像/粉丝文化的奇特景观。粉丝和明星,甚至离粉圈甚远的路人都深刻地被捆绑进了资本的游戏之中。
当头破血流的粉丝和愤怒不满的群众为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斗时,没有人是赢家。但资本永不会输,他们随时可以生产一个又一个的新明星,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规则,他们号召人们投入感情,但又把一个个偶像制造成迅速消失的快消品,只待收割下一轮粉丝的钱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阿莫;编辑:走走;校对:危卓。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
邻家的豆豆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04 18:46:47
-
ㄕ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7 09:27:20
-
嘿嘿拔萝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2 08:03:15
-
千野you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12 08:28:43
-
汤又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30 13:36:50
-
枣儿小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29 05:36:21
-
Penelope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14 03:02:15
-
浮生为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1 07:28:08
-
oblivio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01 00:50:59
-
一颗红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31 20:52:28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30 23:54:16
-
hyacinth·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22:22:34
-
弥弥漫漫的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20:34:53
-
屎粑粑橛子公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7:30:57
-
天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12:33:53
-
nightcrawl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07:19:01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国际布克奖公布:印度作家凭《心灯》获奖 (13人喜欢)
-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13人喜欢)
- 初夏,我们选出了20本好书 (11人喜欢)
- 略萨去世后,一个“怪才辈出”的拉美文学世纪也结束了 (43人喜欢)
- 韦庄:我们离别后的第二天,几千年过去了丨周末读诗 (2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