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网站考古
查看话题 >我的世界(秦宇慧)
许久以前,在一次郊游的时候,我对我的班主任说,我要考文科,我要当一个作家。当时我正在高中的理科重点班,听了这话,老师劝了我很久。 后来,我进了文科班,然后又曾经想考图书管理系,因为我是一个这么爱看书的人,看书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娱乐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我觉得自己应该整天陷在一群书中。不过,幸亏我没有考上。我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中文系。 后来我便进入另一所大学,成为它的中文系教师。我把我刚刚看过的书一本一本地告诉给我的学生们,看到他们兴奋的眼睛,在下课时听到他们仍不满足的抱怨——我觉得非常快乐。我想我是一个适合当老师的人,因为我愿意吸收新的东西,而且也愿意把这些与其他人分享。我是这样的好奇,我又是这样的虚荣。 后来,我开始在网上行走,到处去看热闹,从一个链接,跳进另一个链接。我先是给它迷惑了。有那么多人,在一幅幅的文字下,因为没有面孔,所以它们似乎显得更加真诚。而在这之前,我早已开始为铅印的文字中的虚伪矫饰而厌倦了。只要人一想到自己身处的那张社会网,想到身边的朋友与同事,就禁不住要戴上面具。而我则一向认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有力度的——不是客观的真实,是心灵的真实。我发觉网络(至少许多人心目中的网络)给人提供了一种安全感,于是他们重新变成了赤裸的人,大声说,大声笑,大声骂人。他们在BBS上乱帖,沙一样的文章到处都是,但这其中有能令你感动的东西——寂寞的心,在这里喃喃自语。 网络给了我新的娱乐,这是一个免费分享的世界,我喜欢免费,因为我穷。享受免费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感恩。于是,我做了自己的主页,一个提供文章的主页。我给它起名叫“文学视界”,因为它只是我所看到的文学,它无法做到包罗万象,但它可以将我看到的最好的东西也交给别人看,这是我在学校里做的事,现在,它面对更多的人了。

主页应该说是我的男友做的,他给它做好了外套,然后我将文章——包括我刚刚出版的理论专著,交给他,他再帮我加进去。这样过了许久,便有人开始给我写信,他们谈的往往是我自己的文章,于是这样的人,成了我的朋友。我爱上了E-mail,在信里我可以和他们吵架,快速地交换意见,但是又不必面对他们,也不必去买信封邮票不必跑出去寄;它也不像电话,会让你在某个话不投机的时候,尴尬着不好意思先放下话筒。经济、实用、随心所欲。 当来访主页的人数每天超过50的时候我曾经非常兴奋——后来我知道这个数字其实是极小的。这时候我已经可以自己更新主页了。于是,我买了一台扫描仪,把我喜欢的小说做出来,放到自己的主页上去。有人追着看,并且来信希望快些知道下文。 我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喜欢着我最喜欢的那个作家——亦舒——这个女性作家对我人生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来了,她们眷恋在我的“主页”中,偶而写一点阅读的心得帖在留言板上,我记住她们中一些人的名字,我们成为了朋友。我又介绍给她们一些别的作家,例如邓一光、皮皮、迟子建。我想好的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 每天更新主页成了我的习惯。我空前地忙碌起来,为了导航条上的一小幅图片,我会坐在电脑前一整天,寻找最恰当的材料,然后制作出来。就是母亲对待孩子的那种心情,我想,因此我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做,有那么多的好书可以推荐出去。我无法不说,这个毫无薪水而且要付出大量金钱时间的工作,让我快乐与充实。我还要求什么呢?
然后我发现有人开始称我的主页是“贵站”,要求主页链接的信越来越多。我的链接也开始出现在“书香门第”、“琪棋书吧”、“人民书城”、“今日作家网站”等网站的主页面上。来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日流量开始超过一千的时候,“文学视界”的名字进入了网易文艺类排名的前五十名中。这些都足以让我这个虚荣的人小小地高兴一下了。 我可不可以说自己已经做出一点成绩了呢?我不知道。也许我这里是网上很少几家没有加入广告条幅的站点,不是因为清高,而是觉得太麻烦。我是一个物质要求不高的人,我工资虽然微薄,但加上少数稿费也足够自己度日。因此我没有从网上“赚”到钱。不过,当你不计回报地工作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成为你最真诚的朋友。有这个,已经足够。 宇慧 2000年5月18日
@天寒翠袖薄2016:流金岁月之文学视界后花园 文学视界后花园在我的网络生涯中有着浓重的一笔。2001到2010年期间,我曾经天天泡在那里,还交过好几年会费,做后花园的付费会员。可以说,那里一度是我的网上精神家园。
年轻的时候有段时间喜欢亦舒,在网上找到的小说里,很多后面都做着“文学视界 www.wxsj.net”的标记。后来我顺藤摸瓜,走进了后花园,一下子找到了组织。
后花园里聚集了一群喜欢亦舒的文学女青年,大家或大学刚毕业,初入职场,或依然在象牙塔里继续更高的追求,对未来充满憧憬,对自己抱有期望,热情,骄傲,独立,自信,自强,恨不得把亦舒的小说当作圣经。写起文来,比亦舒还亦舒。亦舒的名言,张口就来,“我所有的,不过是自己这一双手”,“ 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论坛有许多自己的行话。比如大家管老公叫“家猪”,因为屋里有了猪才叫家,相应的,还没有被圈养的就叫“野猪”。亦舒被大家尊为“师太”,大家互称为“同学”,网友聚会叫“腐败”。。。 论坛里有许多锦口绣心的姑娘,玲珑剔透,说起话来妙语如珠,写出文章字字珠玑。大家推荐刚出版的书或文学名著,新上映的电影或经典老片,正流行的歌或怀旧金曲,别的网站的好帖,或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业,爱情。我根据大家的推荐,看了很多好的书,文章或电影,充实自己,文学女青年的修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讨论最多的是亦舒小说,大家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的特点,考证书中提到的衣装首饰,背景细节。还讨论红楼梦,金庸的武侠,许多人爱的是《白马啸西风》,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dandan,是位东北姑娘,在北京打拼,写文回帖,极为活跃,是论坛里的第一位大学生。而我绝大多数时间潜水,不爱发言,直到离开时,好像还没有从幼儿园毕业。 北京的习习,秋色连波,园心,习习写感悟,秋色连波写小说,园心写生活。园心曾给儿子的脚上涂大红指甲油,引得大家哄笑一堂。
住在湾区的北大师姐如蓝,写北美的学习,生活,有一篇《笑着流泪》,至今难忘。
生物系的学妹Silkworm,爱称蚕宝,写文章回忆信阳陆军学院的蒸面,记述祖孙三代的燕园情,写北大校园的紫花地丁二月兰。。。她还能写极细腻的影评,评《Gosford Park》,抽丝拨茧,分析谁知情,谁是凶手;评《Love Acctually》,画出图表来展示电影中人物的关系。这两部片子也是我的心爱。她还特别会八卦,曾经写文章把郁达夫,王映霞与徐悲鸿,蒋碧薇等人的关联娓娓道来,我就记住徐悲鸿的情人孙多慈最后嫁给了王映霞的出轨情人许绍棣。
北大学妹Elysee。会拉小提琴,擅摄影,能写文。大家都叫她“大学女生”,因为女大学生还有毕业的一天,而大学女生则永远年轻。
宇文解忧,北大学妹,写的《何处按歌声》,故事虽平淡,文笔之佳,少有人及。
还有的灰一家,先来论坛的是妹妹,因为喜欢张国荣,所以用《东邪西毒》的英文名做ID,叫时间的灰,然后拉来了姐姐的灰,妈妈时间,到爸爸时,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叫灰的时间。这一家子妙人,是我最羡慕的幸福家庭。的灰能写擅画,写与老公的相亲记,极为风趣,老公说话“啾啾啾,啾啾啾啾”,她回答“啾啾啾,啾啾啾啾”,于是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啾啾啾,啾啾啾啾”,鸟语花香,不亦乐乎;她写的《如画人生》,温馨感人,我没有买到书,于是把画和文字一一Copy下来,做成电子版自己欣赏;还有《风妖婆和大恶梦》,给妹妹讲述两个人的童年往事,充满了70后的集体回忆,我收藏了一本,闲下来翻翻,总是会心地微笑。

论坛里也有极少数男生,挺有才,否则待不下去,仿佛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记得有一位空罐头,热爱摄影,拍的照片极有韵味,后来有了女儿,就常看到小姑娘的靓照了。他女儿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有一个爱摄影的爸爸,帮她记录童年。
论坛里有过许多欢乐的时刻。 论坛里搞过征文,有一次是相亲记,读到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还有一次征文,得第一的是雨打沙滩,《玛丽和她得图书馆》。
晴川连载《飞龙在天》(出版时改成了《大漠鹰飞》)时,每天更新,大家也兴致勃勃地讨论剧情,猜想后续。等到菲菲要做女王,而慕容长英有可能成为皇后时,大家都兴奋得尖叫了。
在后花园里追过蒋胜男得《紫星传奇》,最喜欢的是《刘娥》(出版时改成了《凤霸九天》),从开篇一直追到结局。《刘娥》之后,蒋胜男也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喜欢的作者还有飞来,总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最爱的是《人鱼骷髅》,20几岁的姑娘,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是外星人,这设定,直接就可以拍一部科幻大片了。
在论坛里还能读到黄佟佟的影评,比报纸发表的还早。现在,偶尔从图书馆借到《大众电影》,读她的专栏,忍不住忆起当年的时光。
论坛里也不是一直一团和气。印象中有3次大的争吵:一次是911之后,国内党和海外党立场不同,一些海外党离开了;一次是论坛要收费,宇慧觉得论坛就像俱乐部,自己收费无可厚非,很多人说,没有我们这些人,论坛什么都不是,于是又出走了一大批,两败俱伤;还有一次是那年的超级女声,大家各有支持,吵得一塌糊涂,连我这身在国外的人也知道了“春春”,“玉米”,“凉粉”。。。文学女青年吵起架来,一个个伶牙俐齿,刻薄话说出来,张爱玲亦舒都要退一射之地。
后来,亦舒的书越写越无趣,后来,我们在职场越走越远,后来,我们发现曾经奉为金科玉律的亦舒准则不过如此。对亦舒,我们从仰视,到平视,到俯视,Finally, we grow over her。
再后来,大部分姑娘进入婚姻,有了孩子,工作越来越赶,生活越来越忙。大家的生活重心,从风花雪月渐渐转到了柴米油盐,渐渐地写文的越来越少,灌水的日渐稀落。
后来,我停缴了会费,渐渐地,我从时时盯着到一日一查,到一周一查,到偶尔看下,渐行渐远。然后有一天,我突然上不去了,就此作别。
几年后的一天,我在Yayabay看小说,有人说她是后花园里的海阔天空,一下子好几个人扑过去相认,大家都记得在文学视界逛后花园的日子。又勾起了我的幽思之心,于是专门写信要回了我在后花园的ID,故地重游。曾经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后花园已经寥落得不成样子,熟悉的ID都已不在,一天没有几个帖子。“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伤心之余,黯然离去。
在后花园最繁荣的时候,我因为忙着学业,工作,家庭,孩子,没能参与其中;现在我终于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捡起丢弃已久的笔,想要和当年的姐妹们交流。可后花园已经荒芜了,当年的姐妹都已不再!还有比这更让人伤感的吗?
当年,我们曾相约要从文学女青年一起成长为文学女中年,然后进化成文学老太太。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后花园的姐妹们各奔前程,相聚时的欢声笑语都已烟消云散,只余下叹息!
亦舒有一篇小说,《流金岁月》,讲述两个女生的友谊,我们都曾深深爱过。在文学视界后花园的那些时光,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流金岁月?
@kentshaw:
想起在文学视界后花园追阿耐ane文的时候……
十几年前我蹲在后花园,高高兴兴地看着各位作者的才气盎然、逸兴横飞,看了好几年。就算是在记忆模糊难以捉摸的现在,还是能记得有些名字,在那片蓝的背景色上,的灰,蓝莲花,秋色连波,蓝紫青灰,晒太阳的猫,森林的火焰,赌徒是天生的……
想起月球贴里有人竟然转载了我在天涯献给白二少的那首诗……
想起买了的灰的《如画人生》,在后花园开贴贴了我外甥女临摹的插图,的灰回复的一连串的啊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