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些口口相传的顺口溜
查看话题 >下南洋
初中从新加坡交流回来,我姥姥给我讲过的一则童谣。据她和我说,这一则是她小时候和玩伴一起唱过的。
谁的几巴长?我的几巴长!哩哩啦啦下南洋。
南洋有颗酸枣树,我几巴一抡打酸枣。
当然话比较脏,我姥姥recite的时候也有点不好意思,不过她也解释了后面两句的涵义:考虑到南洋的气候,南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酸枣树的,反倒这种树在华北的农村是相当的多见,听的人和唱的人绝对不会陌生。那南洋和酸枣之间怎样怎样建立起联系的呢?这就要考虑到最后一句的打酸枣。酸枣的果实很小而且还酸,实际上打酸枣是一件费力很大而且比较危险的事情:酸枣长的位置不容易够到,而且还有刺,搞不好会有洋剌子(到现在都不知道这个虫子学名叫什么),其实说的是新到南洋的人工作辛苦,但费力不讨好,出力很多,但自己真正能收获的东西很少,就像是打了半天酸枣却只有很少又酸又不解饱的小小果子。不过考虑到地理因素,这个问题就更有意思了。京畿的山村很少有人会飘洋过海跑到南洋寻求生路,而在我姥姥的回忆里,不仅是村子里的上一辈,就是附近村子再往前一两辈人也是没有人真去过南洋的,那它又是怎么传到一个华北的农村里的?这个很有意思,但我一直没想明白。而且考虑一下这个童谣,真过不下去才背井离乡的人绝对不会想出打酸枣这种说法的,反倒更像是去过南洋之后希望落空、发家致富愿景破灭的人留下的一句感慨。

在狮城的时候,和对面学校学生军一起徒步旅行走过的一座桥
本想找正好《从唐山到南洋》的剧照当配图,但没想到特别好的,想起来以前走过的一段路,就用这张了,感兴趣可以再多读一点,我去新加坡的时候正好这条铁路停运。
Enjambement
(Edinburgh, United Kingdom)
Sed cum ob ea, quae speraveram, dolebam, consolabar ob ea, quae tim...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