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普通人
一个人的一生是这样,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都出生在别人的意料之中,会哭的孩子是常态,不会哭的孩子也能被理解,从尿床到第一次吃饭,从第一次考试到仅此一次的18岁,人人都在度过这样生活,“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就变成了头脑里时常思索的事情。人总是把自己隔离于人群之外去寻找办法,寻找千分之一的奇迹,寻找万里挑一的故事。但把自己的人生和世界的地图再扯得紧密一点,你就会发现,不管再怎么样努力,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在人类的范畴被不断的重演和重叠,无论是对抗世界还是拥抱世界,所有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且现实存在的阵营。
“我很独特”,我想这件事是存在很多人的自我认知栏里的,而且这种英雄主义是不会幻灭的,3岁的时候以为自己可以变身奥特曼,13岁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53岁的时候经常回望人生,63岁经常回望青春。我有一个唐突的观点,人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大多来自于人的记忆筛选,人的记忆里最深刻的往往是大喜大悲,是因祸得福,是感激涕零,人很少会去记忆里检索那些时刻,就是你第一次学会绑鞋带之后的更多次绑鞋带,你第一次学会用筷子的更多次使用筷子,人对这些反复且没有改变的行为和事件,往往不太看成是自己的组成部分,以至于检索自我的时候,辉煌没有堆砌成伟大的成功,优秀没有演变成成功的人生,看似不符合逻辑的人生,实则正是逻辑的证成。
现在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大意就是在一堆词藻的堆砌下告诉你,你是个普通人。我16岁左右的时候看过差不多的话,那时候我是看不下这样的句子的,我的人生怎么会普通呢,人生不就是应该自己去导演一场让人拍手叫绝的好戏吗,怎么会序幕还没拉开,你就否定了我的结局呢?但我现在看到这句话,反倒会频频点头,怎么会不是呢,教科书上的名言都在告诉我们越聪明的越觉得自己无知,把这句话照搬到你的人生来套用句式,就是“你越活着你可能越会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年龄不一定与智慧成正比,但年龄对大部分人来说,会与自己的容量成正比,从小学到初中,自以为成熟;从初中到高中,自以为了不起;再从大学到社会,从鄙夷别人追求安稳到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追求安稳。越是回想起挣扎的时候,我越是觉得,挣扎的输赢并不会导致我变成普通人,而是决定我成为了什么样的普通人。
成为普通人,并不是什么褒义或贬义的描述,而是我在阐述人生时选择的观点。普通人这个定义没有对立面,更没有为人类划分等级的功能,成为普通人,恰恰是看穿了人类悲喜循环,欲望无穷,反而能坦然的成为自己。
普通人吵闹且喧嚣,但填满了人生许多风口和缝隙;普通人矫情且怯懦,但却得以获得了与他人一起面对人生的勇气。普通人无法淹没在汪洋大海,因为普通人便是汪洋大海本身;平静的湖面是普通人,激起的浪花,也是普通人。

(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