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独特的阅读习惯
查看话题 >读书笔记大法:用读书手帐记录“乐读”的书
一、写在前面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认真做读书笔记,而且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应该“因书而异”,也应该“因读书目的而异”。
日本作家樋口裕一将读书分为“乐读”和“实读”,这两个词很好地概括了我日常的两种阅读。“乐读”以读书为兴趣,享受放松为目的。“实读”以读书为粮食,以产出为目的。
“实读”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做思维导图,利用卡片阅读、分析阅读等方法消化吸收。 我会刻意练习并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实读方法论。
对于乐读的书则是“不求甚解”,不盲目追随别人的书单,更不会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单纯找到感兴趣的、能让我放松或者暂时躲进精神避难所的书随心阅读。 如果一本书翻了近30页,我还没感受到它的魅力,即使是世界名著也会立刻放下它。
“乐读”的时候,内心如果背负着“写读书笔记”这个重担,就违背了阅读放松的初衷。但是毫无记录,又会很快忘记这本书,以及当时阅读这本书的心情和微妙体验,所以做"读书手帐"成为了我的折中选择。利用有趣的手帐,记录自己的“阅读奇遇记”,写完以后你会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种扎实的阅读体验也会让你更有阅读动力。

二、我的记录工具
1.本子:灯塔点阵A6


2.笔:ipluso-ef尖 / muji0.38 ,最喜欢用这两只写灯塔本子,感觉笔触和纸质比较搭。


3.各种彩笔,这几个用在灯塔本子上都不太会透。

4.打印素材、我用盐系为主,根据自己的风格搭配

5.便利贴


6.印章
最常用的星星印章,给书本打分(牌子是:信的恋人,入手很多年了,可能下架了)
补充:有小伙伴说陌墨和万物书房两家有差不多款式的印章~

偶尔用的book印章,更适合复古风

7.阅读架(摘录很方便)

8.muji剪刀、固体胶

9.得力裁纸器,有时候会用来裁封面

三、我的记录过程
① 首先,我会把“在读”、“想读”和“读过”的书标记在豆瓣里,当书本的封面图片累计可以排满一张A4纸的时候,用WORD排版、彩打,封面大小根据自己的本子大小调整(参考:我的本子是a6,封面2.5*3.5cm左右)。阅读电子书居多,在笔记本里贴上书本的封面有助于加深对这本书的记忆。

② 挑选和书封比较搭配的便签,剪出合适的形状,并写上书名、作者、阅读日期或者豆瓣评分等基本信息,美化并且区分书本信息。写到后面的时候,开始减少便利贴的使用,直接用线条区分信息,怕爆本太厉害。


③ 用星星印章涂色打分



④ 有时候买了纸质书,会把好看的书签和插图利用起来,贴在本子里,利用图像帮助我回忆阅读感受。


⑤ 可以收集心动的书腰,书腰上有中心句、推荐语、作者话术、关键字,让你切实感到读过这本书,有利于“回忆”,当你不知道怎么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书腰上的文字或许可以帮你表达。

⑥ 如果正好有可以代表阅读感受的贴纸,也可以贴在本子上,不仅可以补充匮乏的词汇库,助力表达,也可以美化手帐,取悦自己。


⑦ 遇到好看的书封,我会放大打印,占据一整页版面。


四、读书笔记里写什么?
无从下手就从一句话笔记开始,比如: “2020年2月20日,我读了《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读得我很压抑,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精神世界太可怕了。” 把这种有趣的阅读体验写下来就好,只有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才能长久坚持。
也可以记录一点:
1、让自己心动的语句
2、这么一说确实有道理的内容
3、最能代表这次读书体验的语句
4、摘抄豆瓣里别人写的让你产生共鸣的书评
实在不想写字的时候,也可以粘贴一些书本里的插画、书签、书腰上的精彩推荐、能代表阅读心情的小画、贴纸素材。

读完一本书以后,再也没有必要像学生时代那样写读后感,或者对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如果只是对要点进行概括,只要看看好的评论就可以了,哪怕你只记得书名,上网去搜也可以找到关于这本书的各种信息。至于内容,就更没有必要劳心劳力去整理了,豆瓣上你想知道的信息应有尽有。
那些让你的认知动摇,让你觉得心动的话语和自身当下的感受才最值得记录,也是促使你产生思考的源泉。
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也阐述道: 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或是在上面贴一些象征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将这次读书体验封存在笔记本里,就当这本笔记本是记录自己真实体验的“旅行日记”“冒险日记”。
动手写吧,总有东西能留在本子里。
五、我的读书笔记里写什么
日常阅读“被窝书单”都是看电子书居多,没有电子书或者特别喜欢的才会购入纸书。
经常用的三款阅读软件: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豆瓣阅读。

电子书可以很方便地划线、标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在屏幕上对于描写有意思、受到启发或者对理解主题有帮助的句子划线或者标记想法。有时候也会用截图的方式按照书名单独建立相册保存,方便后续写读书笔记的过程。
一本书读完以后也会在豆瓣标记并写下两三句简短的读后感,不需要多华丽的文笔,只要表达真实的想法就好。
写笔记之前,我会翻阅这些标记、截图,也会在豆瓣里看看书本简介和别人的书评,发散思绪、回忆内容,以便于有东西可写。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感想,会在豆瓣书评里找有共鸣的评论,摘抄几句。
反正就是随性地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最后,利用一段完整的空余时间,把近期读过的书整理到笔记本里,时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不然你很容易忘记当时的想法,也容易被拖延症打败,产生懈怠心理。
我们写这本读书手帐就是为了以后翻看能回忆起看这本书的心情,所以不要逼迫自己一定要写出多么了不起的书评,摘录多少好词好句,实实在在享受阅读过程,并且真实记录阅读体验就好。
写完以后,用好看的贴纸美化以下,如果有能代表自己阅读心情的贴纸就更棒了。好看的读书手帐增加了我们想要重新打开它的欲望,以及阅读成就感。

六.最后
“乐读”以读书为兴趣,享受放松为目的。但你依旧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这段有趣的读书体验保存下来。我长期保持做读书手帐的习惯,因为有了“读完之后要做手帐”这个前提,阅读的过程中便会更加注重留意自己的感受,并保持记录。
有了写读书手帐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使命,就算只是“乐读”的书也可以在不刻意思考的前提下得到一些启发。不至于读完一本书以后,转头就忘记了,这不利于激发阅读兴趣,也会让自己产生读书无用的挫败感。
当然以上的方法仅适用于“乐读”的目的,如果“实读”便需要更加高阶阅读和笔记方式。

最后,送几句摘抄给大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三毛在是《送你一匹马》中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高效能阅读》:读书应该等待时机——当某种内在动机涌上心头时,自己从书架上抓出自己想读的书
《活下去的理由》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有营养的冥想形式。"
阅读一本书,别去想着要读完它。只是读。享受每个字、句子、段落。别期待它结束,或永不结束。
读艾米莉·狄金森,读格雷厄姆·格林,读伊塔洛·卡尔维诺,读玛雅·安吉罗[插图]。读一切你想读的,读就好了。书是可能性,是逃跑路线。当你没有选择时,它们给你机会。对于流离失所的头脑来说,每一本书都是一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