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安徽教师考编每日一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必须有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后者指教育具有( )
A.历史继承性
B.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C.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相对独立性
2.“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 )对教育质量的规定性。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育功能
D.教育政策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4.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诞生的时间是( )
A.1906 年
B.1908 年
C.1910 年
D.1912 年
5.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属于我国古代教育内容的是( )
A.“四书”
B.“六艺”
C.“七艺”
D.“五经”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 )
A.有所联系、有所区别
B.教学包含了所有的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等同于德育
三、判断题 1.17世纪,教育史上主张“泛智教育”的教育家是卢梭。( )
2.教学环境的优化就是对教室、图书馆、校园、宿舍等场所的建设和改善。( )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及解析(3.3)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教育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有自身运动的内在规律,即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方针。教育方针不同于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因此本题选A。
3.D【解析】本题考査的是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体现在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有领导的认识、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上。有领导的认识是指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认识目的。D项正确。
4.D【解析】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这一般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创立的标志。
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力的影响因素。王充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题干中的“施用累能”指的是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因此,“施用累能”指的是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六艺”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四书五经”是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智育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因此本题选AC。
三、判断题 1.错【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2.错【解析】本题考査的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等)、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