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之后

明亡之后:
中国人的许多缺点和无耻都是从清朝全面开始的,清朝的建立,让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文化思想,风骨气节彻底奔溃,让后世子孙陷入了一个永远补救不了的万丈深渊,明亡之后无华夏不是没有道理。我简单说几个,一是对文化的破坏,和对文化人迫害,清朝开始之后,对文化处于一种恐惧的心理,可又很矛盾的轻蔑汉文化。被现在戏说的康乾盛世的三代皇帝就搞了几百起的文字狱,杀了至少几十万有风骨,有思想的文化人,民族的脊梁被满清夭折,君子几乎死绝,剩下的只能是男盗女娼,魑魅魍魉。清朝开辟了一个治理怪圈,不能让民众有文化,有精神追求,有文化的人一定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似乎人人都要,都会反清复明。清朝也开辟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对文化的破坏和对文化人的杀戮,是没完没了,是要把有良知的文化人杀到缄默其口,以达到道路以目的效果。为了摧毁汉人的文化信仰,满清皇帝故意在各地建立回人寺庙,煽动回汉冲突,在同治年间达到极端,回人到处打砸土地庙和山神庙,甚至挖刨黄帝陵,直接火烧道观佛寺,冲突一发不可收拾。
明朝以前,官僚都有言官,有和皇帝顶嘴,抗争的人,有敢于和奸臣作对的人,清朝之后,官场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只有清一色的附和,可以说是委曲求全,认贼作父,没有一丝自己的意见,何谈什么德操和骨气呢。清朝开始了一个阴暗定律,不许别人说真话,大家也不敢、不想说真话了。浙江第一才子杭世骏就是因为提个意见,让乾隆多用些汉人,立即被皇帝觉得是别有用心,有反清复明的倾向,若非朝中有人求情,估计要杀了这个太刚太自爱的才子了。明朝之前的百姓并没有形成互相监视,诬陷,举报的风气,清朝开始有了这样的风气,一直蔓延到未来,一直没有静止过,让百姓互相伤害就可以保住他们的大清。在文字狱频繁的康乾时期,互相举报极为恐怖,抄家和杀人更是不在话下。清朝开始,差人衙门都喜欢和强盗做朋友,明朝之前把那些打家劫舍的人称为贼,清朝的衙门却是官匪一家,从此社会形成了一股风气,崇拜流氓,憎恨有文化,有良知的人,做流氓没事,可要是学习,关心天下,或提倡道德良知,那么就有差人过来诬陷你是入了白莲教,说你是反清复明的一份子。
清朝没有出版的自由,皇帝总喜欢打击民间私人著书,出书的,《明史案》一书就牵连很广,杀了几万人,雍正也因此不许浙江士子进入考场,几年后还是李卫上书求情。大大小小的文字狱,全由皇帝一个人捉刀审核,谕旨,每一起文案皇帝都喜欢卖弄自己的意识形态,总要手舞足蹈的批斗一番,下面也是一片附和,汗流浃背,如果不附和,就可能把自己给断送了。东汉末年有个范滂,他敢于对抗宦官,当党狱形成后,他也名列党籍,奉旨拿人的都邮不愿拿人,关闭县衙,在那里大哭,范滂听说后知道是因为自己,便去县衙投案,县令大惊失色,当场丢了官印要和他一块流亡。《三国演义》这本书是罗贯中写的,他的小说里就有陈宫丢了官印和曹操一块流亡,可见这样的风骨在元明两代还是很普遍的,到了清朝已经绝迹。既然私书不允许出版,可满清自己可以出书,比如雍正出一本书《大义觉世录》,杜撰了许多假人假事,强迫百官和百姓学习此书思想,无非是要民众感恩,视满人为祖先,视皇帝为慈父。
我们现在知道的换妻,也是清朝流行的,一些满官垂涎汉臣的妻子,强迫供给自己娱乐一番,还故意把府里的丫头拿来交换,范文臣的妻子就经常被垂涎,钱谦益的妻子柳如是也是。明朝没有割地赔款,没有对外强屈服过,建文帝传说是出家做了和尚,估计是朱棣杜撰的,实际上是被他烧死的,明朝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誓守北京,当时的景泰皇帝也没有逃跑,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也没有逃跑。清朝开始了历史的屈辱和苟且,打不过就跑,或是割地,或是赔款,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江山,送出去多少钱,丢多少土地都无所谓。现在看清宫戏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把残暴说成是博爱,把荼毒说成是恻隐,我看清宫戏就喜欢看反清复明的内容。清朝的许多缺陷我不一一述说了,反正很多很多,都是永远无法改正的,主要就几点,要消亡华夏文明,主要是汉文化,要打压和迫害文化人,做官不能有反对意见,不能让百姓说真话,只能说好话,对外强只能送钱买个平安等等,满清真是造孽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