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韩信之失败
说韩信在政治上很不成熟,除了会打仗之外等于政治白痴,这是受洗脑了,其实稍微想想都能明白:军事艺术是件错综复杂、出神入化的艺术,很难想象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在政治上会很幼稚。相反的例子倒是不少,拿破仑、曹操、李世民、林彪。。。——懂用兵的人,政治上不会差到哪儿去。我一直特别反对读史的时候把人物“主观简单化”。
那么就来设想一下西汉开国之后韩信的处境和可能的几个选择。首先分析决定韩信当时“定位”的几个要素:
1、韩信不像另外两个大的军中山头,彭越和英布那样,自己的子弟兵带起,他的发迹,全靠刘邦的提携,刘邦给了他政治生命;
2、打天下中,天下的一半是他打下来的,“功”上已经震“主”;
3、长期以来他和汉中央分兵而行,历史上和中央方面军有过好几次不愉快的经历;
4、长期统帅单独的方面军,在自己这一路上专断独行——那么很显然,他自己的军中势力已经形成,并且应该,很不小。
以上四点结论不做进一步的分析,尤其第四点,权力本身即具有磁力,越大的权力约会自然地吸引零散的势力,这是公理,不随任何环境时间人物而改变。至于韩信是不是绝对权力,如果不是的话,那一路不会获得那样的成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原则。张耳等人在韩信军中不代表刘邦在遥控韩信,参见三年战争时期,林以委员的身份统一协调调动彭、陈等局委员——那是在特殊情况下中央方面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5、建国后,韩信被封为有地盘有军队的异姓诸侯王。
历史留下的唯一盲点,是不确定韩信的军中嫡系势力的站位。不过笨想也应该能推测出,可能在中央政府并不占实权,军队分布也并不在楚地周边。否则韩信只要一“想”,马上就是林彪逃到广州成功后的状态,另立中央,易如反掌。由此反推,韩信独立,外部条件上有着一些很麻烦的制约。
那么再看内部条件,史书上轻轻一笔,把齐王韩信改为楚王,大家可能并不注意,或者注意到的人,认为韩信有着和项羽一样“富贵不回乡,犹如锦衣夜行”的心态。其实这是刘邦弱化韩信的一步:齐地,在韩信攻下之后的战争中,一直作为韩信方面军的战略后方,韩信已有一定基础;田横等人的死,使得齐地的人对汉中央并不归心。楚地,项羽的多年老根据地也是最大的根据地,项氏残余势力不用说也能知道还有不少。——一来一去之间,韩信要有所举动的内部环境就大大不同了。
历史上,韩信与彭越、英布并没什么交集,史书上也没看到他们三个的互动。但在位置上,韩信处在英布之西,彭越之南,如果不取得这两位的一致,韩信是几乎无法动的。
综上,韩信当时独立的条件相当不成熟,甚至低于清末刚刚战胜太平天国的湘军。但起兵的胜算不大,并不代表被拿下的难度小。真要是刘韩两家开战,彭英的态度就很关键,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陈平这种突然袭击人身控制的做法,无疑是成本最小的。一旦这步成功,拿下楚地后彭越英布就被隔离开了,刘邦的削藩一下子可成功一半。陈平确实很不简单,一下子看到了破局的关键,并能用看似极其轻巧的一步扭转成个棋局。
韩信收留楚将,自然有他的考虑,绝对不能一个“政治上太幼稚”解释过去。上面他的内、外、朋三个制约因素中,收留楚将不仅可以形成旗帜尽最大限度吸收刘邦的反对势力加盟,而且可以有效地安抚楚地,也算是一举两得。
不得不佩服刘邦陈平确实高明。能想见如果中央对楚动武,彭英两家绝不会保持中立,三大藩王保持着这种弱势平衡地位,在时间中积累自己的力量,这是韩彭英三人所能走的办法。韩信因此收了楚将,建筑扩大自己的实力。刘邦却一下子要去“云梦云游”见韩信,没有任何掩饰的,赤裸裸的逼韩信表态。韩信如果不去,等于直接造反,在自身没做好充足准备下贸然行此大事,事情会朝韩信失控的方向发展;如果空手去了,刘邦提出楚将事件马上就是个罪证,可以直接带走韩信。这时侯韩信被迫要做个选择题。
韩信的答案,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企图以这个楚将的人头换得安稳,我也相信韩信对刘邦的了解,他知道刘邦的兴趣点不在那个人头上。韩信的回答是选择屈服,他杀了投奔自己的楚将,此举的政治意义是,彻底断绝了自己培养个人势力进而对抗中央的可能。刘邦云游云梦,韩信献上人头,外人看起来云里雾里,其实却是两人一次赤裸裸的敞开心扉的表白。可惜刘邦没有像韩信希望的那样不为己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