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坚大事谱
杨坚大事谱
一、 为臣时的经营:
1、 军政上的死党,政治斗争中可相互全力支持的:
庞晃:武帝时劝杨坚反;去扬州时带同行
宇文庆、郭荣:可放言朝中事
李谔:帮其判断形势
2、 宫中奥援:郑、刘+宫中必有消息来源,而未出京——宣帝身边人的暗结,其实已形成包围圈
3、 禁军中的卢贲
二、 被引辅政
1、 核心问题:宣帝暴崩,权必旁落,给谁?——后父名分+与帝党的交结,使放心——》用杨坚辅政,应是宫中诸顾命甚至包括宣帝共同的想法,因此时大权必定旁落,不给杨坚,给其他诸王对此类人冲击更大。杨坚后父、皇姥爷,比其他诸王更可预期——》从这个角度,在得知宣帝病重后不走是对的。
2、 时间表:
5,4 杨坚接通知外放
5,9 宣帝夜游天兴宫
5,22 召五王入京
5,24 宣帝死
3、 流程:
(1) 搞定宫中关键人
(2) vs五王——根本原因:御前武力归郑刘+杨皇后的任命
(3) 矫诏宫中侍疾,则身入宫中
(4) 授总知中外兵马事,调动禁军
(5) 用禁军胁群臣
(6) 发表新人选,第一虚,自任第二
4、 秘不发丧
5、 郑、刘等引杨坚本质上是借杨坚威望阻止宣帝诸叔回朝执政
——》模式:皇帝近幸vs宗室外臣中,利用近幸无权重
6、 是合谋,而非推举,郑刘计划中是与杨坚一起上台,用杨做门面,因此集体上台后即效武帝故智以高位架空杨坚——》杨坚靠郑刘进后,(1)必有自己声音 (2)必不为木偶 (3)但必须找时机、找机会——》逐步引进只听命于自己的人马 eg。李德林 ——因势而培植己势
7、 对郑刘:事上,找机会反对+人上,找机会疏远,外人会认为是郑刘错了
8、 不顾客气,自封丞相——既然被推到前台,就不顾一切的巩固自己名、望、实
9、 卢贲,孔勇之亲信控制禁军,以逼群臣 eg。董卓-吕布
10、 等郑、刘的处理,丞相府长史、司马——分出主次君臣——并不是完全的放下,一些他们能做的仍交给他们做 eg。对汉王 ——用李德林平衡,使自己成为矛盾仲裁者
11、 上台后的人事平衡——三个系统:(1)自己的亲信故旧控制京中军队 (2)李高等自己的文官集团控制政务 (3)郑刘掌中枢部门——党军政分离
——》军事vs枢要,完全用两个不同系统的人
12、 革苛政,为宽大,崇节俭,复行佛道
13、 度的把握,类似曹、董摄政,宗室联合大臣谋叛,则只杀大臣,不杀宗室——》尚需一个安定的内部,一个正面的形象,以应付三方叛乱
14、 局势判断:骑虎之势,或进一步,或被赶下,无第三条路,无可能做一生权臣
三、 三方叛乱
1、 拉拢李穆:遣子往布腹心vs以子为质要挟,选择前者
——》以李穆的支持安韦孝宽之心
2、 对于仲文:(1)敢于放权 (2)以情感人,多次提及旧牺牲 (3)不阴求人私过
对其兄于凯:(1)无力平定时顺势封官 (2)事后以家庭有功免杀去官
3、 对阵前三将:(1)临阵则用人不疑 (2)且有治之之法,派人去前线监视(高)、安慰(于仲文,人选太恰当,与三将出身、地位等有共同语言,又是经了检验的铁杆)
4、 稳定后梁——诚恳的话术
5、 战胜后之态度:对尉迟勤、李惠等,均找个理由不杀
6、 意义:使朝廷完全丧失对杨坚的制约 (1)大臣不得不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 (2)为杨坚锻炼出最为嫡系而有力地团队 (3)百官做出支持的选择,也多基于篡周前提下的衡量得失
7、 留下的内伤:杨坚力图以高压政治迅速树立权威,让原来平起平坐的大家族归心,虽立竿见影,但应仅限于过渡期,杨坚却将其固定化。
四、 登基改制
1、 政治:(1)中央改为五省六部制 (2)地方由三变二,整合郡县 (3)制定新法律 (4)搞作风建设 (5)迁都
2、 经济:(1)改革币制 (2)交通大建设——水路 (3)物资储备 (4)整理户口
3、 文化:(1)恢复佛道 (2)访求图书
4、 军事:(1)南北二线大方针的制定:先北后南,对南关系上的大气 (2)军区的调整、建设
5、 用人的平衡——三宰相均汉人,六部尚书则关中世族与胡人贵族平分秋色,禁军和财政归宗室
6、 郑刘vs李德林vs高颎v苏威vs杨素——用人的连环平衡
7、 杀周室
8、 管事过细
五、 伐陈之战:
1、 准备工作:(1)修长城 (2)修运河沟通东南漕运 (3)废后梁 (4)事前:保持交往中的低姿态
2、 并非实力极端悬殊下的战争,隋之策略:(1)思想中认为伐陈是一项突然行动,事先营造一些假象。 (2)应首取京口的仓库以解决渡江后的军粮不足问题。 (3)应速据白土岗,巩固对京口的占领并进行主力决战。
3、 开始:大规模的宣传战。
4、 决战前:贺若弼:据白土岗,背后是钟山,前面是土岗,再前面是台城
韩擒虎:据新林,遥相呼应,但距离台城较远
5、 陈应:
(1) 任忠:固守台城——断其信息通道——出兵淮河流域——》以为韩贺军覆没,必走——待新春江水上涨上游援军到来后解决韩贺。
(2) 司马消难:固守台城——北据蒋山占制高点——切断秦淮河上的退路——》最大化的利用地形困死贺若弼
6、 贺之错:以绝对劣势之兵力,作此种不配合的先期决战之冒险,太危险,很可能被各个击破。
7、 隐蔽战线:杨坚亲自领导,宰相无权过问。
8、 对陈叔宝:宣劳之——宣诏责其君臣不能相辅,乃至灭亡
对司马消难:免死,配为乐户,二旬而免,犹以旧恩引见
——》用意不在假恩惠,而在营造大一统氛围
9、 对贺若弼:杨广进城后即将其下狱
对高颎:敲打,说有人言其谋反,我已斩之。
10、 “平陈之后,我悔不杀任蛮奴”。
11、 对陈:(1)先:不考虑江南特点,推行北方制度 (2)后:用杨广,绥扶政策,容忍多样性社会存在。
六、 治国之道:
1、 政治方面:(1)由蓬勃到专制,对社会分等级、乃知刻板的管理。 (2)农村建立三长制度。目的——增加税收+削弱豪强 (3)建仁寿宫。
2、 文化方面:(1)过于强调政治的社会功用,造成政治的扩大化及其对社会生活没有太多理性的干预,不承认精神文化、社会生活乃至经济活动的多样性。 (2)经过实用主义改造的孝道,忠孝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片面义务,克服权力分散与漫无秩序,扼杀天性。并用国家伦理为尺度审查各类社会活动。 (3)崇文兴教,但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最后解散学校,法家思想顶峰。 (4)科举,打破九品中正。 (5)修乐。目的——变革北周而恢复汉魏之旧|作为粉饰太平的行为。 (6)宗教:由制造天命到深信天命|承认两个世界。
3、 经济方面:(1)重农抑商 (2)财政政策高度集权 (3)国家储备——义仓 (4)均田制
4、 军事方面——改革军制:(1)撤销府兵制,消除社会上的军人阶级。 (2)恳田移交地方政府。 (3)消除私人武装。
七、 前期用人:
主线:组件只听命于自己的班子并树立其权威,抑制北周勋贵
1、 郑译:虚衔上柱国——左道,不孝——归家——规矩许多——修乐——歧州刺史
2、 刘昉:虚衔柱国归家——禁酒令时公然卖酒——按下不问——以清君侧为名号召打击高苏|挑拨太子、晋王与杨坚关系|与勋贵集团不满的合流
李询,李贤之子李穆之侄,韦孝宽副手平尉迟,未受重用
元谐,二代,同学——平尉迟——击吐谷浑
——》合流
——》开皇元年八月,高颎逊位让于苏威——准,转为平陈统帅,用各方都能接受的老臣赵芬代替以应付关陇武将
——》追查阴谋,卢贲张宾以旧人免死——给李穆下免死令——李崇贬出京
——》开皇二年正月,慰问关陇集团头面人物王谊、独孤陀
——》复高颎官,平陈后鼓励高颎
3、 庞晃:老牌盟友——建国后倨傲——十年不升迁
4、 杀反对高苏的小臣以立威
5、 对突厥的胜利,集中了权力树立了威望
6、 王谊:二代,同学,勋贵代表——建国后“吾昔与公位望齐等,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是行也,震扬威武,欲以服公心耳。”——杨素弹劾,要他懂得遵守法度——被告发谋反,处死王谊、元谐——》以此震慑关陇勋贵
7、 于氏家族:于翼,建国后三公之首,与于仲文一起下狱——复出
8、 刘昉+梁士彦+宇文忻:引蛇出洞,全杀
9、 梁睿、王世积:入内——自污以求全
10、 贺若谊、元景山、宇文庆、韩擒虎、贺若弼:因事免于家
八、 中期用人:
主线:打破武将对各级行政的垄断,抬升行政官吏负责地方事务
1、 自己或派遣使者明察暗访,提拔大批政绩斐然的干部,逐步改变官吏结构成分。
2、 官吏考课升迁制度
3、 看政绩+看资历
九、 晚期用人:
主线: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防范
1、 自己身为表率,不偏袒旧部,使得有关机构对百官的监察可以不必顾忌派系背景,执行得比较严格。
2、 御史监察+巡视制度
3、 执法官员同样受到百官监督,造成互相监察的局面。
4、 公文档案制度+地方僚佐制度——》克服长期的社会分裂,对用权起到监督作用。
5、 官员品行成为行政监察的重要对象。
6、 最后:几乎对所有人都丧失信心,包括儿子。监察机关逐渐沦为君主独裁的鹰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