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所谓的“读书方法论”,我找了八位读书大家,听了听他们的读书方法
“读书方法论”的全部讨论是针对求知性阅读或终身学习而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个人学习成长不可替代的途径时,对阅读“有用性”的强调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才是必不可少的。 -书伴
朱光潜:谈读书 读书要选的精,读的彻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发芽,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形成的知识系统。储有用的材料,物以类聚,形成系统,增加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周保送:我多年的一点读书体会
带着问题去阅读,揣摩作者的心思和想法;
读那些能够回应你的关切和助你解惑的书;
不仅要学会读,还要会写,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作者的观点和理论才是会写。
梁晓声:读书时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这是网络文化产生以后,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点,外国人很快就从这个泡沫中摆脱出来了——他们过了一把瘾,明白电脑和手机只不过是工具,没营养的内容很浪费时间;而且,这些不良内容就像无形的绳子,套住你品位使劲往下拽,往往还是“下无止境”的。如果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也成了这种低俗文化娱乐的爱好者,你也会感到悲哀。”
写作动机:判断受众喜欢什么,去迎合;不甘于一味讨好受众,而是希望影响受众、提高他们的品味。只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其他一概不问;
“ 书和人的关系就在这儿——在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你无法跟那些出身于上层社会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但在读书这件事上,你们是平等的。”
陈平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
“ 蔡先生还是过于乐观了,成为“贩卖知识之所”的大学,以及视大学为“养成资格之所”的学生,当今中国,比比皆是。”
“ 今日中国,“博士”吃香,但“读书人”落寞。所谓“手不释卷”,变得很不合时宜了。至于你说读书能“脱俗”,人家不稀罕;不只不忌讳“俗气”,还以俗为雅,甚至“我是流氓我怕谁”。”
“ 十几年前,在香港访学,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说你们拿那么多钱,做出来的学问也不怎么样,实在让人不佩服。人家说,这你就外行了,正因为钱多,必须消费,没时间读书。想想也有道理。”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于这句话,有的人只看到前半句。
读书的策略: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当代文学;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
格非:盲目“信书”比不读书更糟糕
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认同关系,然后让我们在非常深的彼此理解中,更好的发展自己。
读书不能盲目把自己交给作者,而时要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
张以瑾:读书要有产品意识:提取组合再创造
多方提取:问题、视角、观点、素材,书中探讨了哪些问题和议题,对此提出了哪些观点,是从什么视角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运用了哪些素材。
多维组合:“整体性学习策略”知识是整体性的,学的好的人总在寻求知识之间的关联,将零散的知识点和信息编织到自己知识网络中。
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文本的创造:我们在阅读中获得别人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或案例素材,不是未了填充自己的“容器”,而是引发碰撞,产生新知识、新思路、新思想。
刘清平:读经典有助于人生意义的反思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向别人推荐阅读书目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彼此的活法、从事的职业、研究的领域、面对的问题都不会完全相同。哪怕只是聚焦在人文学科的范围内,并且考虑到谁也躲不开人生在世的终极性智慧这条很充足的理由,我还是觉得很难定向地挑出某些专门的书籍作为必读的书单。
书-自然科学提供世界万物和人体生理的单纯知识,-各种技术和社会科学提供的主要是人生在世的一般性智慧;-“文史哲宗”提供的是人生在世的终极性智慧-我是谁、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大家的活法为什么不同。
马未都:聊聊读书有什么用
读书和教育,三个阶段(诵读、学贯、涉猎);
工作性的读书、完全无兴趣——快速读书法(每个自然段读到第一个句号,无论你多么想往下看,都不行,看第二段);
不管你是读你的专业书,还是杂书,只要你有读书的习惯,读的书多,对你的生活的品质是有所提高的。一个读书多的人,生活一定是快乐的。
综上,每位大家也都有其自己的读书方法论,如果你找到共鸣,说明你们路走的很像,但是读书方法论并没有对与错,只有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大家能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自然是多读多思考之后的结果。最后借白岩松的一句话“人找人很难,书找书很容易。”循着“路”,慢慢你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