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租时遇到过什么样子的室友?
查看话题 >北京合租生活
到北京工作之前,我从未设想过与人合租。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想象,大概都来源于电视剧或者通俗小说的建构——同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难免产生暧昧复杂的情愫,异性犹甚。经过半年多的合租生活,证明是我想多了。
头一回体验合租,是2017年九月,到北京面试,借住朋友地盘一周。彼时她已经开始了北漂生活。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北漂“:十几个人满坑满谷地挤在狭小不堪的隔断房里。她租了看起来体面大方的三居室,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她住次卧,剩下两间分别是一对快要结婚的情侣和一位大学校友。
我一度以为租户之间会非常熟悉,毕竟还有客厅、餐厅、厨房这类适合社交的公用场所。朋友却跟我说,屋子里的住户都有心照不宣的共识,当公共空间有人在时,其他住户都会躲在自己房间里,主动回避。完全不存在一起围着茶几看电视、一起在餐桌前举杯的场景。如果有两扇门碰巧同时开启了,一定会有一扇门犹豫了刹那后,又轻轻地合上,这就是在用行动表达“您先请”了。颇有“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意味。
面试后,我匆匆加入了合租队伍。在骑着小电动车满大街跑的中介引领下,租下了一间离公司很近的朝北小卧室。整套房是四居室,也就是说,有三家租户跟我同一个大门进出。房里装备着现代化的厨房、还有塞着丰盛食物的冰箱,却没有一丝一毫烟火味。
入住之后,想问室友们讨一个Wi-Fi密码,又不好意思直接敲门,只好竖起耳朵听门外的声响。好不容易听到转动门锁的声音,夺门而出,看到一位年纪相仿的女生。自我介绍后,问了Wi-Fi密码,加了微信,被拉进室友群,谁能想到这场刻意的相逢就此戛然而止了。此后的日子里,几乎再没有跟任何室友有过面对面的接触。
倒是她的母亲偶尔来屋子里给女儿做饭。同样爱好做饭的我和阿姨,一来二往,竟然成了屋子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讨论菜式、探讨租金、她泄漏女儿的点滴、我引用自己的家人,只是从未互通姓名,也不加“微信好友”。
从阿姨口中,我拼凑出室友们的形态:大家都不常做饭,基本避免不必要的交流。白天在各自的轨迹中奔波,晚上汇聚到这套房子里安眠。由于工作时间跟合租室友们大相径庭,我更是常有一个人住一整套房子的错觉。迅速地,我从好奇这种冷淡的合租生活,转变为享受不被过分打搅、边界清晰的室友关系。
大概每间合租房,因为租户组合的不同,都会产生其独特的动态平衡。有朋友吐槽,她每天煮饭给刚认识的室友吃,却免不了金钱上的纠葛;有朋友炫耀,可以不敲门随时进入异性室友的房间里找猫;还有朋友经由合租,看透了外表光鲜回家邋遢的女室友。我回应不了陌生人的殷勤、忍受不了忽然闯入的异性、接受不了揭穿美貌的粗砺。如果把我丢到他们的合租房里,我可能会时时刻刻如临大敌。
好巧不巧,我选中了一间跟自身不冷不热的性子严丝合缝的合租房。尽管走在街上,室友迎面而来我都无法辨认,但住在同一扇大门内,我们是天然默契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