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恋爱教育?
查看话题 >从柏拉图到乌雷阿布:孤独与自由的人类爱情巡回曲
从柏拉图到乌雷阿布:孤独与自由的人类爱情巡回曲
1、爱情的开端
爱情最早的讨论,发生于柏拉图时代。
2400年前,柏拉图发出感慨,诗人都在赞美神的伟大,可是为什么没有人讨论比神更伟大的爱情呢?
于是他邀请全希腊最聪明的脑袋们来开爬梯、聊爱情,谈话收录为《会饮篇》中。爬梯对谈中,智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发言最为精彩。
阿说,最初的人类雌雄同体、阴阳合一。他们有着两个脑袋、两双手、四条腿,所有器官都是现代人的两倍。这样的人,上能升天,下能入地,无所不能,经常惹怒诸神。
神不高兴了,决定惩罚人类,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变成了现在的人的样子,只有两条腿、一个脸、两只耳朵,所有器官都是最初人类的一半。
被劈开的人,与生俱来地携带着孤独与脆弱,想方设法找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以图重新实现命运的统一与交融。
缺乏阴性的男人寻求女人,缺乏阳性的女人也在寻找男人。
这便是最初的爱欲,事关孤独与渴望,也事关寻找与相遇,并缺失与完整。
这一思想被写在《圣经》的哥林多前书一章,被反复颂祷吟唱: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然而始于博爱的圣经,却并没有延续与激发世俗的爱。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圣经沦为神权体系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欧洲进入黑暗的一千年。
整个一千年的所谓中世纪,在鼓吹神权、打击人权、抹除爱情的封建宗教思想笼罩下,爱情也陷入了黑暗。男女结合必须以婚姻和生育为目的与归途。光谈爱情,那是耍流氓。
直到文艺复兴运动袭来,爱重新被重视。爱又融入到生命本身的意义。
若不能得到爱情,那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莎士比亚由此创作了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像天空迷恋云雾,夜色离不开月亮那样,相爱相依,却惨遭家族反对。面对世仇宿怨,年轻的恋人毫无办法,决定双双殉情,以死证明爱的坚贞。
大概就像中国现代诗人夏明翰总结的那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2、自由的诱惑
爱情遇到价值再发现的同时,也遭遇着扭曲。对于有些人来说,爱依然是嫉妒,是占有,是生命本身。比如说《卡门》中那位年轻的初级军官唐·荷塞。
然而人类文明进入19世纪后,高速运转的火车、蒸汽动力,释放了人的体力,也带来了更多精神上的自由。
面对自由,爱情首次遭遇冲击。有些人发现,爱情着实珍贵,却未必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自由远比生命更贵,譬如爱自由胜过爱生命与爱情的卡门。
当可怜的唐·荷塞发现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卡门变心爱上他人后,愤怒地拿起刀子刺进卡门的心脏,抱住卡门,继而自杀,获得与卡门形式上的死在了一起。
但每一个活在现代的我们都知道,唐·荷塞并没有得到卡门,卡门是自由的,不管是活着的卡门,还是被刺死的卡门,不管是卡门的身体精神亦或者灵魂,都属于卡门自己。卡门永远是自由的化身。
那么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卡门》之间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此降低了爱情在人类生命中的地位?让“自由女神”像妖艳贱货一样,爬到了生命及爱情头上呢?
是17世纪约翰.洛克的出生。洛克发表了一系列“天赋人权”和“自我理论”的学说,开启了自由主义启蒙运动新时代,吸引了卢梭、休谟、康德等一系列启蒙主义大师,拉开了讨论个人独立及自由价值的序幕。
洛克认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并不来自于神或者天,而是人类的感官经验。人能够通过自我教育,弥补与生俱来的短板或者缺陷。
也就是说,人并不是必须在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完整性。爱能够拯救孤独,但孤独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问题。比起孤独,也许不自由更让人难受。
更何况,洛克还认为,自我教育完善、高度成熟发达的人,本身就是能够对抗孤独的、独立的、完整的个体。
3、独立人格的发展
继洛克的脚步,全球掀起了自由独立运动,轰轰烈烈持续两百年。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
一二战之间,哲学界和文学界异常活跃。先锋的思想家开始思考和实践,在孤独和自由两座山峰之间,留给爱情的空间到底多大,是否纯粹?
1929年,波伏娃和萨特两个20世纪思想最先锋的哲学青年相爱了。他们相信爱情。相信爱情可以消融生命的孤独感,但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可以独立于婚姻和生育的精神、智识、灵魂层面的共鸣共振。婚育不但不会升华爱情,反而会玷污爱情的纯洁性。
波伏娃,那个19岁就曾向世界宣布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的女权主义先锋,在读书、思考、写作、恋爱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她说,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更确切的说,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
于是,他们决定保持开放性的关系,把如何去爱留给自己,把自由留给对方。像圣经教导的那样: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
波伏娃与萨特虽然有过短暂的龃龉、分离与移情,但终其一生,他们始终是彼此最爱的人,至死方休,合葬于巴黎蒙马尔特公募。
如果萨特波伏娃的爱情才是爱情,那么柏拉图时代的爱情观彻底过时了。也就是说,爱情并不是被劈开的一半,去茫茫人海寻找遗失的另一半,共同结合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1956年,弗洛姆写了《爱的艺术》一书,把波伏娃和萨特实践的爱情观进一步理论化了。
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爱是两个独立人格的依靠、滋养、共同努力又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生长。
爱情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从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互相结合,不断接受挑战,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
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4、不自由的羁绊
刚刚去世的行为艺术之父乌雷(Ulay),与行为艺术之母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于1975年的相遇相互吸引,迅速合成一个强劲而有意义的整体。像极了《会饮篇》里的爱情。
接着两个人开始长达12年的情侣关系。两人相爱同居期间,在行为艺术上留下了大量关于身体、性别、距离、亲密、孤独的瞬间。深情疯狂、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共振共鸣程度,较之波伏娃与萨特,有过之而不及。甚至他们的相爱、争吵、磨合、撕扯、分离,本身就是他们的艺术作品。
事业上,他们简直是天作之合。然而回到家庭生活,阿布像波伏娃一样,不想结婚,也不想生育,不想爱情被婚姻和生育破坏,更不希望丧失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命运独立性。
然而乌雷却不是萨特。乌雷迫切地想要孩子。1988年,两人的关系终于不堪矛盾和紧张之重负,分道扬镳。
分手的时候,他们决定共同完成一件行为艺术,走完中国的长城。一个从西往东,一个从东往西,在中间相遇。次日,分手,离开。自此,两个人再也没有见面。
哪怕阿布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不喜欢中国。因为乌雷就是在中国和她相向而行的长城路上,让随行的女翻译怀孕,最后娶了中国太太。
阿布言辞中浓浓的醋意,与唐·荷塞发现卡门另有所爱时,嫉妒与愤怒的性质并没有差异。
只是阿布也不是唐.荷塞。阿布哪怕深爱乌雷到骨子里,她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理想的生活就是,有一个完美的男人,不逼她结婚,不催她生娃。
而对于她来说,爱情的背后,有她的温暖,也有她的羁绊,有她的不孤独,也有她的不自由。
5、新的孤独
中国长城上与乌雷分别22年后的2010年,阿布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了一场名为《凝视》的行为艺术。
她一袭红衣,静坐在桌前,接受来来往往的观众与她对视。有人对着她大叫,有人默默垂泪,有人试图用沉默对抗沉默,有人和她穿了一样的衣服现场向她求婚,有人在她面前突然脱下衣服,赤身裸体。而她始终直视前方,面无表情,一语不发。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716小时,只有一个人的出现让雕塑般的她颤抖,微笑,潸然泪下,伸出双手。 这个人就是分手22年后的乌雷。他们双手紧握时,阿布变得难以自已,她想尽力将泪水和伤感的情绪咽下去,却几乎无法控制。乌雷只有轻轻摇头,用几乎难以观察到的动作摇头,似乎是在安慰她。两人喃喃自语,说着彼此才能听懂的话语。https://mp.weixin.qq.com/s/2TGqAuuL7Vjj6Glfo01qRA
这一幕成为成为了行为艺术和爱情史上最轰动的一幕。很多人反复观看这段视频,捕捉爱情的样子,包括我。
然而仅仅一分钟凝视时间到了之后,乌雷又毫不迟疑地起身离开。阿布双手捧面,平复心情,又回到见乌雷之前的状态,等待下一个陌生人的到来。
陌生的前方,有她的孤独,也有她的自由。孤独——爱情——自由——孤独,像一个莫斯乌比环的怪圈一样,循环往复,复往环循,不只是在乌雷阿布身上上演。
人类兜兜转转了几千年,发明了爱情来对抗孤独,却又发现孤独并不是人生唯一的问题。自由也许比爱情更珍贵。那些更加向往自由的人扔掉爱情,一心走向自由,却发现自由的路上,孤独极了。自由背后孤独的样子,和宙斯把人劈成两半时的混沌恓惶,好像并无二致。
这大概就是人类命运最大的悖论吧。为了打发孤独,追求爱情,得到爱情后,不那么孤独了,却又发现深陷不自由的枷锁,从而羡慕那些得到自由的人。可是得到自由的人,其实也跌跌撞撞在爱情缺失时的那种孤独状态。
也许爱情,依然是泰戈尔笔下亘古长明的灯塔。可是我们的爱,却从未纯纯如歌。
特此鸣谢学院力量提供的乌雷阿布作品解读,更多可戳下面链接
大方谈情,坦荡论性 \ 请关注与独角兽对话

更多文章
写给直男的女性情欲课1:如何判断女伴的情欲唤起 直男情欲课2:如何唤起女伴的情欲?让她也“硬”。
女性情欲课3:关于女性高潮必读的9个知识点 写给直男的女性情欲课4:男人的尺寸到底重要吗? 一个女人的避孕套记忆,和被冈本001打开的新世界 女生扔掉bra卫生巾,看小黄片,天知道有多爽!(内含福利)
-
舍予良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1-25 23: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