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记录
20200305 林老师第一次心理咨询
咨询前有很大篇幅的介绍自己目前的情况,大概背景就是职场很不顺,而且在家里妈妈是控制型人格,自己在职场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纠结和妥协,自我怀疑很严重等等。
一开始大概跟林老师寒暄了一下说了下我的问题,林老师说其实我的经历切入点蛮多的,问我具体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说我最想解决的还是自信和自我接纳方面的问题,真的觉得内心无法接纳和认同自己的感觉太难受了,即使男朋友接纳自己,朋友接纳自己,但是自己始终无法接纳自己,总觉得自己没什么可以接纳自己的点,老师说可以理解,如果从小在一个不被接纳的环境里长大,确实不会懂得接纳自己的感受。聊天的过程中林老师说发觉我自己给自己很多要求,问我这些要求是自己给自己的吗?还是来源于哪里?很多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我感觉好像源头都差不多,很多我目前的纠结和矛盾都来自从小爸妈的否定和对比,比如我爸妈否定我自己,甚至到现在还是不满意的样子,我也一直在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不好;比如我爸妈从小就喜欢把我跟其他人对比,我现在也经常拿自己跟人家对比,为什么人家能做到我就不能,为什么人家的原生家庭也不好但是可以更优秀更成功?
老师说很多事我最终都会内化伤害自己,过程差不多是:我爸妈伤害了我OR我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但是我会进一步的责备并伤害自己,跟自己说你看你就是没做好/你不应该.../你怎么这么软弱etc。老师问你会这样对自己的朋友吗?会责怪他们,用高标准要求他们吗?我说不会啊,我知道被那样对待的感受,所以我不会这样对待朋友。老师继续问:“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啊。”我顿时哑口无言,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很少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有时候劝朋友的时候也会跟自己说,这句话也可以跟自己说啊,学会放过自己,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我控制不住自己不去苛责自己。她说你有心疼过自己吗?我说有时候会,但是往往又觉得那样很矫情。她说你不要这样觉得,心疼自己是爱自己的一方面。
老师还说,我知道你学习效率很低,我说:“诶,你怎么知道的。”她说你有写到,像你这种状态,就好像两个人去爬山,一个人背着10公斤的背包,一个人背着100公斤的背包,你说谁会更快达到山顶呢?她说你你内心有太多的负担和要求了,所以你很难专心下来去做一件事,但是其实你一直没有放弃去变好,你只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而且且不说别的,你做到坚持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是最难得的。
说到小时候爸妈对待我的方式,我说我爸妈对我一直很严格,她说这叫严格吗?说实话真的有点恐怖了,你觉得这是爱吗?我说我一直不觉得,所以我一直没有觉得跟我爸妈关系很好,但是他们也会因此说我很自私,白眼狼。她问你想对你小时候的自己说些什么?我真的泪崩了,我说:“你不要怪自己,有这样的爸妈不是你的错。”
咨询的过程一直有种被接纳的感受,最感动的一点是结束前我说到我觉得自己就是有心理疾病所以才要看心理咨询师啊,老师说我不觉得你有心理疾病,我不这样看,我觉得你是受到了很多伤害,所以我要去治疗你之前受到的这些伤害而已。
20200311 第二次心理咨询
在第二次心理咨询前跟爸妈发生了冲突+面试失利,所以这次心理咨询有说到那次冲突,跟奶奶不再亲近和面试的失利。
说到跟爸妈发生冲突这件事,林老师说我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你很多委屈,我觉得你做的没有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家里三个人的质疑正常人也很难不怀疑自己,而你对他们强硬的态度反而是支撑你到现在的力量,我觉得这股力量是很有必要的。当时听到这句话内心蛮错愕的,因为对我家人而言,我强硬的性格一直都是被他们嫌弃的,甚至因此怀疑我在社会中无法跟人正常交往,没想到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性格反而支撑着我保留着一部分自我。老师说我能看出在你的原生家庭,无论事情的缘由为何,最终都会说是你的错,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你的内心很不坚定,你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因为总是被怀疑,你的想法很不坚定,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动摇。
然后说到面试失利的事,我说我会怀疑自己不适合做商务,因为太多商务这样说我了,老师问面试的时候这样说你你有反驳吗?我说我没有啊,因为我也在怀疑自己,所以无法做到坚定的反驳。她说她在大学做职涯演讲的时候会问大家觉得狮子和蜜蜂谁更适合做领导,大多数学生会说狮子,因为狮子很有气势,大家都听狮子的话,但其实狮子和蜜蜂都适合做领导,蜜蜂擅长沟通协调,擅长发现下属的优点,也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但是蜜蜂没有必要勉强自己做狮子,因为大家都看得出来,反而觉得蜜蜂不够自信。如果下次对方质疑你你可以说,我可能是不太擅长在大型场合跟很多人接触,但是跟客户私下的沟通我可以很好的考虑对方的需求,我还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其实质疑你也是抗压能力测试的一种。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很大,就是因为怀疑自己,所以面对质疑时不做回应。我第一次将这两件完全不想干的事联系起来,发现源头居然是一致的。
接下来说到我跟奶奶不再亲近后,跟她相处压力很大,一方面真的觉得没话说,另一方面又觉得不陪伴她真的很愧疚。老师突然说,我发现你内心真的很纠结诶,你真实想法是不想理她,但是你又会谴责自己很自私,你自己想做的跟周围人告诉你应该做真的很不一样,所以会产生很多冲突,这样内耗真的蛮大的。我说对啊对啊,而且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我内心都会产生类似的冲突,所以真的很累。她说心理学有很多学派,我不是弗洛伊德的学派但是他有个观点就是本我和超我,一个成熟健康的人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也就是自我,然后根据自我意识去行事,但是我发现你的本我和超我冲突很大,很不一样,而你的自我根基很弱,所以你的大脑本我和超我一直在打架,但是肯定啦没有一个可以赢的,所以你内心会很累。我觉得你可以这样,每天你就抽出5分钟时间,好好跟你的奶奶相处对话,5分钟之后,不想理就不理,不要因此产生心理压力。
后面又说到我爸妈对我的态度很情绪化而且很极端,心情好觉得我像一朵花,心情差觉得我像一坨屎。老师说所以你是不是处理问题包括很多想法也比较极端,我说是诶,我好像就是喜欢的很喜欢,反对的很反对,我说之前跟男性交往也是,我有朋友就特别会处理跟男性的关系,但我就不行,反正就方方面面怀疑自己啦。老师说我有一个很有趣的想法,我们把怀疑自己换一个说法好不好,我说自我审视?她说还是太严肃了,我说成长?老师说接近了,我觉得有个说法特别好,叫晚点学,你需要转化一个角度去看自己,不要总说怀疑自己,没有人教你,你当然不会处理啦,但是你可以晚点学,不要觉得你做不到噢,你只是比周围的人晚点学而已。我说这个说法很好诶,因为我确实慢慢学会了跟异性相处,只不过比周围的朋友要晚一点,所以现在我很多不足的地方,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是晚点学会!内心顿时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老师有问道上次咨询后有什么想法,我说我感觉很好,而且我有跟朋友说,做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真的很伟大诶。老师说谢谢,但是你也要谢谢你自己,因为我知道你会忘记这件事,虽然不同的咨询师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心理咨询的效果一半以上都是要看咨询者的心态,如果你是带着想改变,开放的心态的话,效果好其实更应该感谢自己呀。
20200318 第三次心理咨询
其实这次心理咨询开始前我是蛮抗拒的,因为这几天过得特别颓废,不想面对现实,但不想浪费老师时间还是咨询了。一开始有跟林老师说我内心的抗拒,因为最近的状态不好,我一直都是这种勤奋一周颓废半个月的状态,老师一直问我颓废时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我说就是不想面对现实吧,想逃避。然后继续聊到我有很多爱好,但是都很难坚持,因为做之前就对自己要求会很高,看到别人做的很好,又觉得自己不行,想放弃。老师说你这样的话当然很难发展爱好啦,因为你对你的爱好强加太多期待了,所以爱好反而会成为你的压力,自然不会想去进一步发展。
然后又谈到了对于钱的不安全感,花钱会很有负罪感,老师说其实我听你说下来,你有用很负面的词去评价自己,但是我觉得你没有做错啊,你有很谨慎的花钱,未雨绸缪,你没有错的,主要是要减轻你的负罪感而已。而且我有感觉到当你父母对你花钱有负面评价时,你内心并没有声音去为自己辩解,其实你不是自私,你可以对自己好一点,内心可以多出现这样的声音。
老师说我发现你很多问题反映出来的都是一个核心,你最深层的心理循环是反抗,压力和焦虑。反抗是被打压时的心理反应,内心会产生叛逆,但是又因此愧疚,会产生罪恶感,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内心出现自我责备的声音。你需要在这个其中一个环节下手,去切断这个循环,当然这个不急,你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觉察。我问从哪个环节呢?反抗是必须的吧?叛逆呢?老师说叛逆是你内心的力量,需要接纳自己的叛逆情绪,应该减少的是负罪感。而且我听下来你蛮符合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的,就是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是你又很怕失败,所以你会选择拖延,你也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20200325 第四次心理咨询
这次咨询一开始也像之前一样我先把这周发生的事情跟她说,雅思取消考试我的焦虑,我妈找我夜谈我感觉我更少把自己代入她的情绪中了,我对找工作也不再那么焦虑了,这两天我的状态也在变好,每天看书,健身,画画,也越来越能感受到画画带来的快乐了。另外还聊到了我最近读的书《人的自我寻求》我跟老师聊了两点自由相关的话题,这两点在我看书前我根本没有意识到,一个是自由不代表无计划性,老师说我之前的无计划性应该就是因为受到太多父母压制的影响,另一个是自由是在认知到自己的局限性后做出的建设性行为,我说我现在对自己不擅长的地方没有过多的纠结了,老师再次提到狮子和蜜蜂的事,我说是的,我之前是羡慕狮子的蜜蜂,但我也知道自己做不了狮子,因此产生了很多否定,但现在慢慢能接受我是蜜蜂的现实了,老师说你要做的不是关注你的劣势,而是发挥你的优势,你要多看自己的优势。后面围绕的话题更多的是跟我家庭背景相关。
当提到我妈催我找工作时,老师问我妈催我找工作是因为家里经济原因吗?我说不是,老师说我感觉你妈真的特别焦虑,一般来说如果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小孩往往也会焦虑。所以你要了解你焦虑的来源,很大部分原因其实来源你的成长环境。说到我的父母对我的掌控,以及之前找工作的压力和焦虑,老师问为什么你会这么焦虑呢?我说因为我不想跟我爸妈呆在一起,太难受了,但是最近他们对我好些,因为我情绪崩溃好几次了。她说我觉得你情绪的反应是在给你爸妈传达一个讯息,就是你不喜欢他们对待你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表达出来,他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而且伤人的话一旦说出口就造成伤害了,他们需要知道他们不能这样对你,需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后面提到了我妈的成长环境,我说感觉我妈感觉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因为她生活在重男轻女和被忽视的家庭,但是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顺从父母的一切。老师说因为她还对她的父母有所期待,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而你不同,你已经不期待父母有什么太多的改变了,所以你的人格是渴望独立的,即使你母亲后面经济上独立了但是她的精神上还是不独立的。而且她会内化她受到的伤害,认同伤害的她的行为,并将这些行为正确化,这样也能理解为什么她会如此高压,负面的教育你,正因为她所受的成长环境就是这样的,她不会其他爱你的方式。
20200709 第五次心理咨询
记录下时间才发现居然离上次心理咨询已经3个月了!其实真的过了蛮久的,导致有很多事想跟林老师说聊了1个多小时😂
这次一开始主要说到我拿到offer之后内心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也担心offer不能正式拿到,主要还是对自己不信任吧,自己爱好很多但是都坚持不久,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因为知道自己是这个德行,所以好像没啥信心能做好其他事。林老师说我其实是可以坚持的,但是我内心的期望会很高,当觉得自己继续努力可能带来的成效不如预期的话,就会开始想放弃,内心的循环是失望和放弃,因为效果不如预期对自己失望,所以放弃,但是放弃加重了对自己的失望,如此循环往复。(感觉林老师很重视发掘情绪/反应的固定模式,找其缘由,然后慢慢突破),她说当你内心有想放弃的想法时,当时的情绪肯定很糟糕,但是内心还是要有一种声音告诉自己坚持下去,及时可能成效不如预期。当然这个是结果,你要做的依然还是建立信心,就像之前我们尝试去做的。我说其实我感觉生活中一些小的负面情绪,我能像你跟我说那样,告诉自己,自己并不是不行,而是这是一件我能学会的事,但是一遇到大事心态还是崩得很彻底。林老师说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呀!可能一个100%的任务,你完成了三四十%,也是很大的进步。我提到我的男朋友,他非常自信,因为他经常能从过往的成功经历中得到力量鼓励自己,但是我好像没有。林老师说这种叫成功经验,我说但是我感觉我就没有这种,一是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成功经验,二是即使有也觉得没什么,可能只是一转瞬的念头可以激励到自己而已。老师说是不是你觉得成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带给你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我说是诶,从小我爸妈都跟我说我成绩好是应该的,因为我是学生,理应好好学习,所以即使我做成了什么,我也不会非常有成就感,因为我会觉得这是我应当做好的,反而失败了我会反复责怪自己,是把小时候爸妈责怪我的话内化成自我责备的话,印象中也都是我没做成一件事的回忆。
之后聊到了我依然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不是自我认同,比如做一件事我会期待别人对我做这件事的反应,如果反应不好,本来一件我自己很享受去做的事,反而会没有欲望再去做了。
最后提到了面对厚脸皮且完全不讲道理的人,我不懂如何面对,我非常害怕冲突,所以都会表面客气但实则内心煎熬得面对,或者逃避,林老师说逃避是设立界限的一种,但实际上你也可以通过表达你的感受去设立界限,你说的话不需要非常有攻击性,就只是告诉对方你不喜欢被这样对待。
说到跟喵喵的西藏之旅时我被迫面对的冲突,林老师说其实我觉得你表现得很好,你很柔和得表达了自己的感觉,而且也没有因为朋友的指责而怀疑自己,对方确实对你有过多的期待让你无所适从,我觉得那次沟通对你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每次咨询完林老师内心都非常得舒服,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并且好像没有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林老师在帮我慢慢的建立自信呀,说真的林老师“晚点学”的说法非常鼓励我,我现在面对很多让自己很慌的事都不是第一反应去否定自己了,而是跟自己说,这是一件我可以学的事呀。而且慢慢的想法从我做不到,转变为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啊,我一定可以慢慢重拾自信心的,成为一个自信自洽的女性!
20200715 第六次心理咨询
这次主要聊自己对拿到offer准备加入的工作有多抗拒,因为觉得自己达不到对自己的要求很挫败,同时公司的要求给自己压力更大,这次林老师主要的建议是调试自己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我说我可能就不是特别上进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老师说有可能噢但是还是要在原本的自己跟社会标准中找一个平衡点,比如你要求自己达到90分,你可以告诉自己达到80分就好了,即使要求的时间没有做到80分也没关系呀,再给自己多些时间。
20201102 第十一次心理咨询?
这次咨询一开始谈到了自己出差见客户会非常的耿直,比如直接说我对行业不是很了解,或者浅浅一提我们组的情况,林老师说一方面是因为我不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不认同我们公司的事,所以我才不会去争取。林老师也说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卡在中间其实真的很不好,我说但是我没有办法,因为之前跳槽太频繁了会后悔没有好好在一个行业沉淀,而且这个时期也不好找工作。
我跟林老师说了我很喜欢自我贬低,比如介绍自己我可以说我是商务,但是我往往会说自己是底层商务,就是个搬砖的,会附加很多负面的词汇在里面。被朋友夸也会觉得很尴尬,自己明明一事无成,朋友肯定会说好话安慰自己,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才是真实可信的。林老师说你自我贬低可能是因为你想让别人相信你是不优秀的,因此不会对你有过多的期待,但是为什么你想让别人觉得你不优秀呢?我说因为我就是不优秀啊,比如说我想学画画,结果发现其他真正想学画画的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或者像Vanessa一样没有学过画画也能画出很不错的画,我觉得很有天赋,反观自己既没有天赋感觉也不会很努力,就是一事无成嘛。林老师说听上去你好像是觉得自己要不就要非常努力,要不就要有天赋,除此以外的自己都是不接受的。但是你不觉得这个要求非常高吗?这个世界上很少人是非常努力或者天赋很好的。我说这么一说好像这样的想法对别人确实要求很高,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是正常的要求,而且以往的失败经验也不断验证着自己的失败,自己好像就是没有毅力,又懒又没有天赋。我反而会觉得我是不是把懒当作借口不去努力去怪天赋,不想改变。林老师说如果你真的很懒的话我觉得你不会纠结,你就会觉得自己还蛮好的,而且懒其实没有问题,关键是你不接受这样的自己。
我又提到了感觉自己想要的很多,但是好像都不能兼顾,自己都无法舍弃,比如我的朋友要不就是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即使不赚钱也无所谓,或是在大公司里做着薪水高有极大成就感的事,相比较下的自己很失败。林老师说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极端噢,你把朋友归为了极端的两类,但事实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处于中间像你一样的状态,甚至对他们来说可能你的状态也是他们羡慕的。我说我知道我蛮多朋友状态也有不好的,但我不会因此觉得自己好。林老师说感觉你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那么好,也在找理由证明自己没有这么好,你有想过是为什么吗?
说到这里我惊了,我没有想过,我一直在自我证明,一直在强调自己不好,是因为我需要这样做,然而事实好像就是这样,我一直在强调,在验证自己真的不好,是因为我相信这件事。就是我其实在自愿的,不断的做着自己不满的事,认为需要改变的事。
我说我才发现,我是在证明自己不好的。林老师说你有想过为什么吗?我说可能是因为从小我爸妈就不会认同我,就算表扬我也是基于一定条件的,比如小时候我被其他人夸可爱,会被我妈喝斥,有什么可爱的,可爱有什么用。林老师说所以你把你父母对你的态度内化了,你也是无法认同自己的,但是你又像你父母一样对自己的是有期望的,你不觉得很矛盾吗?你觉得只有达到了自己的期望才能认同自己,然而你设置的期望又非常的高,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不断印证自己不好。
林老师说你需要多想想这件事到底是我想要的,还是父母觉得我应该要的。我说但是我感觉已经很难分清了,我的很多类似的想法都是瞬间出来的。林老师说可以理解,因为你已经完全内化了,大脑已经产生自动化的反应了。我说而且我感觉我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内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分辨出自己的想法。林老师说但是我们这次发现这个问题就已经是很大一个进步了,像你一样无法自我认同,不自信的人非常多,你不是孤独一人,你可以多看看相关的书,跟朋友聊聊天,我来引导你去慢慢走出来,认同自己,无论自己是怎样的。我说我大脑一旦有这种想法,就会马上有另一个声音跟自己说,你一旦接受了自己原本的样子,那就更不会有什么成就了。林老师说这个要时间,不急。
20201102 第十二次心理咨询?
这次咨询又是非常有收获的一次咨询。一开始我感觉没有太多事情可以分享,目前没有太主动要求出差,只要不出去见客户/研发不受外界刺激我的状态就会平稳很多,情绪起伏也没那么大,但是生活依然感觉是停滞的,我跟林老师说自己对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都有很多的评判,非常的累,比如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做起来非常痛苦,我会想着去画画,但是我内心会想,到底是我真的喜欢画画呢?还是我只是想去逃避?又或是我感觉我自己没有特别热爱的事情,我会非常自责,而且会很心急,会觉得为什么人家可以找到热爱的点并不断付出,为什么自己做什么都是马马虎虎无所谓呢?或是之前总是被别人评价,说我不适合做商务,不适合做marketing,因为不够fancy,不够喜欢游戏,我之前会觉得很不忿,现在都慢慢认清了,那到底是我真的自我认知慢慢清晰了,还是我懒得去奋斗去证明自己了呢?诸如此类,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我都会自我评判。
林老师说,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你没有自己热爱的东西呢?我觉得你太过于把精力放在评价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放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了,比如我最近想学做香皂自己用,我就去学,做出来我很开心,但如果我不想做,我就不做了,我也觉得没什么。我说好像真的是这样,我无法好好专心去做一件事,但是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林老师说我可以理解的,因为从小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做事目的性很强,而且会经常被质疑,被否定,所以久而久之你就把这些内化了,变成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问那这种声音我应该怎么处理呢?出现另一个声音让自己不要这样想嘛?感觉会很乱。林老师说,你可以学会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而且尽量保持中立,不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作出评价。
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道理我也懂了,但是我依然绕不出那个圈子。我跟林老师说我最近在画画,我爸就直接跟我说不要想着画画赚钱,专门学这个都不用画画赚钱,我跟林老师说,但是我就想尝试通过画画能赚到钱啊。林老师说对呀,所以你给你的行为定了一个目标,所以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不会去享受这件事,而是在想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有爱好呢?我说如果这么说的话,想一下我完全不包目的的做一件事,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不是为了满足谁的期望,没有设定目标,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大概就是写作了吧。林老师说对呀,这才是爱好,你只是单纯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做它达到某个目标。我说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如何push自己变得更好,如何要求自己在这方面精进呢?我总觉得不能放过自己。所以我的思维还是困在了如果我做一件事,我就必须得做好,否则我就是半途而废的loser。但是正是这样慢慢磨灭了我享受做一件事的热情。
认识到这件事之后,今天我坐在客厅看b站,我妈一脸不屑在那说你看你不学习就是这样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这几年来一直在备考的状态,并不是一个我自己享受的状态,而是我妈期望的状态,而学艺术字,谈尤克里里这些,才是我不抱目的去做的一件事,只是后面发现离大牛太远了便慢慢心灰意冷放弃了。而且逐渐意识到不该在想做的事上抱有目的性后,想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想做,而不是因为要赚钱,要成为大牛,或是要精益求精,发现其实自己还是享受画画的,也享受画画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