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的秘密是什么?

这篇文章本来名为《食瘾症患者》(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这种我发明的病)
我把一个番茄做处理。先把它放进热水里用滚水烫掉皮。菜谱说要一分钟。我默念着1、2、3、4、5、6…一直到60。看着番茄皮烫卷,从接触水的部分裂开,就像是花开过了头。将它用勺子捞起来,放到菜板上用手后往下撕皮。接触水的部分,最外层的肉已经接近熟了,散着软糯的香味。将它切开,刀和手加之番茄的压力,让它有些部分近乎成了汁水。切成小瓣后,用刀抄着放到盘子里。 其实不用去皮,一样可以做西红柿鸡蛋汤。但是,老实照着菜谱做了,口感里些微的改善,正是心里追求的东西。那锅汤——下淀粉水、飞鸡蛋花、撒香菜,一步步逐一成型。那次侄子来,8岁的小孩儿抱着碗喝起来一声不出,我问,是不是没喝够?他就点头。可惜已经喝完了。 说起来,对我来说,爱吃似乎是一种很晚发展的本性。

我是一个容易饿的人。人固然算不上胖子,却有一副爱饿的肚皮。饿起来,全无心思做任何事。除非是迫于压力的会议或者出差,否则一定要先应付了它。我约略知道,大概是因为祖辈经历过自然灾害,饥荒的年代,将吃的渴望留在在了血液里。心中倒也不歉疚。下午饿的时候,去楼下的便利店买一个包子,带杯热乎乎的豆浆。回到工位上,一边吃一遍翻看电脑里的工作,同事来找也照吃不误。就这么简单的一口口吃完下午茶。继续工作。我爸妈不爱吃。做饭,如果费时费火,简直让他们内疚。因此,我的童年里,吃凉拌芹菜、西红柿炒鸡蛋、蒸的茄子、炒的茄子、辣炒大白菜、疙瘩汤、韭菜炒鸡蛋、烙饼等等,偶尔烧一只鸡、吃条鱼。百分之90以上的菜都是很简单。稍微复杂一点的菜是不在被追求的范围内的。一次来我家,我做了一个咸蛋黄豆腐,他们赞不绝口。隔着岁月,童年的我和此时的我,已然是对吃的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大概是有一些口福。在做广告人的中间,串入一些开发企业做策划,钱没赚到多少,却被带着领略不少美食。大排档上新鲜上岸的生蚝,人均消费目测过500元的饭店里脆嫩刚好的广东烤猪肉,放在冰块上的虾,摆在食堂里切好的三文鱼。开车一两百里去吃的烧鹅,烧鸽子,从木板房做的饭店下面的池塘里,现捞先做的烤鱼。那些食物,一一入肚,似是一种召唤,召唤着灵魂里被封印的——美食欲。 下一步是我终于开始照着菜谱做菜。将香菇上盖上做好的肉馅,然后将它倒扣着放到油里去炸,直到肉变成好看的黄色,盛起来。“肉酿香菇”。这菜颇受胖爷喜欢,拿着香菇吃肉酿,一口气吃好几个。同事推荐我做一道上海名菜,红烧划水。菜谱里写放6粒冰糖。指甲盖那么大的冰糖,我数了六块,一股脑丢了进去。几乎是它们落入锅内的瞬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错。于是翻开菜谱看,才知道自己多放了大概……起码三倍的冰糖。但是菜依然出其不意的好吃。汤汁浓郁,辣中带着甜口,一条鱼尾,一盘浓汤。吃了鱼尾,汤又被孩子妈拿去煮面吃。做复杂的青团子,没有艾草汁,只能菠菜汁将就了。做好的面,包入甜糯的豆沙,装到锅里蒸。虽然大小不一,但是出来色彩深青的团子就那么一锅一锅被消灭掉。披萨和焗饭,也是从和面开始,炒肉酱,做面饼,然后老老实实地将香肠、青椒、玉米粒、芝士等放上去,锡箔纸上刷油,再放入烤箱。有过一段忙碌于各种复杂食物的日子,然后我的脖子终于不堪重负,犯了颈椎病。一个人哇哇吐一通,昏睡在床,然后一个白天食欲全无。这在我这儿,也算是吃的代价吧。

疫情来临后,更只能在家里做饭。但是这个开始于新年的疫情,似乎拿走了我的食欲。做的所有菜,大多是素菜。那些蔬菜的做法,有的是着实简单。连葱花热油的过程都没有。有些的调料就是简单的酱油和盐。因为我这种菜谱一族,总是挑战各种复杂的菜,所以对这样简单的菜,我抱着怀疑去做,最后发现竟然依旧可以是很好吃的。最简单的食材,与最普通的做法,也可以有好的味道。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记得美食给我最早最大的冲击和诱惑,并不是真正吃的,而是看电影。李安那部被认为命运不济的电影《饮食男女》。国宝级大厨老朱开头在偌大厨房里做的那几个大菜(详情请见电影),在二胡轻快的伴奏下一一成型。但是电影有趣在这儿,就是大师做的菜,却也有过火和失手,因为他失了味觉。妻子的过世,让他失去了味觉。直到他找回爱情,才找回了他人生的味道。记得小时候爸妈出去开会,把我关在家里,下午饿了吃饭厨里的茄子。那菜是冷的,但是因为饿了也吃得津津有味。然而不知道何时开始,我拒绝吃凉的菜。大概,在小孩的我心里,冷的饭,不是饭。那忙碌热饭的过程,全家人坐在一起的时刻,饭菜冒起的热气,筷子碰到碗盘的声音,才是食物为食物最重要的部分吧。我处理一个西红柿的方式,就像是在人生中探索一个新的维度的方式。从价值观上说是情感的,但是从方法论上说,却是逻辑的、策划的、技术的。当我小时候偶尔能做出一道味道还行的炒菜,到现在仔细阅读它的每一个说明,把握所谓的时间与分量的尺度,我已经不再是毛头小子。面对这些看上去复杂的、纠缠的、难以处理的食物课题,也算是有了处理的体系。虽然体系听着有点过分,但是那也是年龄给与的一些能力。

那天玩儿配音秀APP,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有个一个配音素材《厨房里的秘密》,就跟着配了一段。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段旁白到底要表达什么。但是我感到了,厨房的秘密,只是等待被揭开的秘密——对于喜欢做菜的人来说。 有机会,做给你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