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の月评 | 2020.02 电影分享:没有影院的日子 穿越到旧时光 向大师膜拜
仍旧无法做到“只谈电影不聊其他”,个体的生命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背景的影响。所以,我依然要选取精神碎片,做每月分享的开篇。
整个2月没有了电影院,没有了阳光下的街头散步,没有了拥挤人潮和闲暇时三五人聚首的呢喃细语。取而代之的,只有空荡城市和大把时间。虽然我个人身体康健、无需隔离、吃喝充足、行事随意,但“无处可去”让这个月变成了《肖申克的救赎》:每日仍旧可以吃饭、睡觉、走路、劳作、抬头看雪、低头看雨,只是走不到铁门之外的天地。感受着同胞之痛,体会着生活不便,目睹世间百态纷纷现形,便更加无力于2月的苍凉。
期间经历若干,和南方受苦同胞比不算什么。极简提一件:一位长辈病逝,但于当下,所有平日的过程礼节全不能办,这让族人经历了有生以来最无法体现亲情的一次送行。我不愿在这篇精神食粮中写得更细,且印刻在心中。每次生命体验的点滴,无论是否能面对,可以确定的是,都弥足珍贵。
告诉自己:时刻保持清醒面对当下。
2020年2月共计观影和追剧44部,其中电影42部+剧集2部。另将之前看过的2部剧集在本月补标,共标记46部。

1、比例分析:
(1)电影观看途径:院线0部+非院线42部; (2)电影以2018发行年份为界限:新片3部+老片39部; (3)追剧:本月2部+之前2部本月补标; (4)读书6本+小楷习练29天,分掉了本月喂食精神的其他时间。
2、本月关键词:
(1)高分作品的观赏月; (2)大卫·林奇和《双峰》系列; (3)《阳光普照》导演钟孟宏的片单; (4)老电影的荣光:1965 & 其他。 关键词之后是本月推荐 完整片单及每部的基础评分放在了文末
关键词--1:高分作品的观赏月
不能去电影院的“月子”里,过往作品成了绝对主力。多年观影经验证明,挑选老片的成功率,要远远高于去影院找新片所碰的运气。于是,一些始终未看的高分作品,和计划中的年份片单,使得2月份的观影成就感非常之高。
后面几个关键词会大体分享主要的成就感,而这个月的个人推荐片单中数量会上涨很多,喜欢的电影实在无法取舍。
关键词--2:大卫·林奇和《双峰》系列

由大卫·林奇执导和参与编剧的《双峰》系列,包含三部剧集和两部电影,观看顺序:剧《双峰 第一季1990》、剧《双峰 第二季1990》、影《双峰:与火同行1992》、影《双峰:遗失的碎片2014》、剧《双峰 第三季2017》。
大卫·林奇当年作为电影导演转拍电视剧,开创了历史先河,其在这部剧中创造的众多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美剧构架,被后面几十年的新剧集们效仿学习。 因为第一季大火,第二季后半程被片方加入大量水分,而林奇从后半程不再执导该季。但故事没讲痛快始终是个心结,第二季大结局时,林奇和片方决定借角色之力,为剧集挖了史无前例的大坑:相约25年后再见!
大林·林奇在其执导2006年的《内陆帝国》之后,宣布息影不再导演。但林奇对《双峰》的执着始终没有放弃。早在第二季结束两年后,林奇就发布了电影版《双峰:与火同行》,补拍片段,重新梳理故事线索加以导向。而息影后第八年,林奇又发布了电影版《双峰:遗失的碎片》,进一步完善故事梗概,并预热他的25年约定。2017年,由大林·林奇担任唯一主创和导演的剧集《双峰》作为第三季如约而至,除了延续剧情外,岁月赋予演员真实的外表,和屏幕前等了25年的观众,更增添了暮年回首历数人生的沧桑感。

《双峰》剧情建立在一个小镇的凶杀案基础上,但由此展开的并不仅仅是推理过程。三季剧集,由尘世间人们的心魔,继而扩展到造成悲剧的神秘力量来照应时代环境,最终上升到世界观量级的矛盾,思考人生命运的既定与轮回。看完全系列后查阅了有关林奇的文章,了解到他有对藏传佛教的禅修习惯,也能印证大卫·林奇为《双峰》25年之约确定最终方向的初衷。
关键词--3:《阳光普照》导演钟孟宏的片单

上个观影月看了钟孟宏执导的《阳光普照》,非常喜欢。该片获得2019年台湾第56届金马奖电影评选的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剪辑共5项大奖。早在2017年第54届的《大佛普拉斯》,新人导演黄信尧,也获得钟孟宏的摄影和监制为电影加持,使得该片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等共计4项大奖。
在2月把钟孟宏执导的另外几部剧情长片看完:《第四幅画》、《停车》、《失魂》、《一路顺风》,还看了一部他参与的20部剧情短片的电影合集《十加十》。相比于打响知名度的《停车》、《一路顺风》,我更喜欢他的《第四幅画》和《失魂》。《第四幅画》的残酷感和《阳光普照》有相似之处,《失魂》关于家庭连接出现问题的意向表达和高饱和度的摄影,都是吸引我的地方。
钟孟宏的作品注重社会底层问题,特别是家庭与民生。他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有少年心理衍生的家庭问题,亦会有佛像标志物的出现。非他执导的《大佛普拉斯》虽不是以少年为核心,但其他元素也都有体现。

在钟孟宏摄影的时候,演职员表上便会出现他的别名:中岛长雄。中岛长雄喜欢在片中安排云彩漫天的空镜头,无论乌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他的镜头在构图和美学上非常考究。未来钟孟宏的执编导、中岛长雄的摄影,都会是我个人关注电影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4:老电影的荣光(1965 & 其他)

这个月计划了一套1965年的片单观影任务,共20部,看完了其中16部;另外还看了几部其他年份的老片。
在1965的片单中,看了2部让-吕克·戈达尔,1部阿涅斯·瓦尔达,4部日本其中包含1部黑泽明,另外认识了演小丑出身的大师皮埃尔·埃泰,和当时欧洲、美国和前苏联的具有时代思考性的电影人。在电影工业化远不及当今的彼时,我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找寻到了久违的踏实。
此外,还把计划已久从未实践的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一举拿下;在看有关诺兰作品的资料时,检索到了1953年的《恐惧的代价》并为之惊艳;遇到女权主题文章从而看了1991年的《末路狂花》;回首歌舞电影时,看了影史上曾经击败同届《教父》第一部,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情长片的《歌厅》;也有超出意料的类型商业片佳作《王牌对王牌》。
这些优质高分老电影带给了我强烈的观影满足感。
3、本月重点推荐:
这个月喜欢的影视实在太多,推荐之作在个人评分体系中都很高 (10分制,五星评):
(01):《2001太空漫游》 ★★★★★ 10分
50年前的创作理念堪称创世纪,再看了这二十几年无数科幻后辈作品之后,2001让我知道什么叫做鼻祖,并确信其至今无人超越。向库布里克大师献出我的膝盖。山河日落,波澜壮阔,星辰璨璀,日月同辉。首看全程没有游离,值得纪念。期待未来的大银幕重看。
(02):《恐惧的代价》 ★★★★★ 10分
148分钟导剪版。前40多分钟的铺垫虽冗长,却为后面做足了准备,所有人物的性格与道德伦理论,都成为后面长达100分钟高潮戏中,各自生命归途的最好解释。 片尾两处神来之笔:抵达者面对火海的生理跌倒,和蓝色多瑙河舞会与归途山路的蒙太奇剪辑,让人性一说在观者心里做了大喘气,意料之中。 在这个有来无去的小镇,不同阶级利益下的人类属性被无限放大,黑色电影属性,比公路题材探险片更贴切那个时代的大背景。 不愧是同年拿了戛纳和柏林两项大奖的克鲁佐,也成为了日后诺兰作品效仿的方向(敦刻尔克的飞行员拍摄设计)。
(03):《歌厅》 ★★★★☆ 9分
歌舞片中佼佼者行列的杰作,击败《教父》第一部实至名归。
乱世浮世绘般的色彩美学,小人物委身于大时代的轨迹脉络,有人为了自我而谨守爱情的本来面目,也有人为了爱情而摒弃伪装的求生护体。当萨丽绿色的指甲捏合成一朵四叶草时,舞女对于自由的呐喊,映衬她夺目的表演,越发可贵。 背景虽在纳粹时代,这部片的歌舞设计仍旧体现了百老汇舞台艺术的魅力,歌舞与现实世界的平行剪辑,共同助力剧情推进,民众加入纳粹青年领唱的歌曲,将歌舞内外的时空完美统一。 两处舞台设计相当惊艳:一是萨丽首次独唱对成功对渴望,伸开双臂时背后的灯光将整个肢体无限放大,光芒万丈;另一是结尾群舞原本女性角色瞬间改装成纳粹军人的身型,惊恐感随即而至。 导演去世后,名字出现在时隔30年的《芝加哥》编剧名单,无论借创意还是被致敬都极具意义。
(04):《幸福》★★★★☆ 9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瓦尔达的作品。
我相信影片中男主角说过的一切:他既需要家庭的温暖和妻子的存在,也需要同时可触及的一切外面的爱情,这对于他来说,皆为幸福。这种男性是真实存在的。 影片中多处互文皆有映射:深林深处的男子犹如丛林中召唤母狮的雄狮;舞会上一棵大树的左右两侧,也是永远无法同框的妻子与情人;片头两处向日葵不能同框,无法共同朝向唯一的男主太阳;结尾情人桌上的向日葵,相比亡妻曾经那束,异常硕大。片尾五分钟新生活的开始,与批判性相比,倒有更多让世人照镜子找自我的用意。 片头从森林走出到城市,片尾从城市回归到森林深处,最终全片完成一个闭环,与后辈之作《一日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瓦尔达的人生参悟,视角通透。
(05):《双峰》全系列5部作品 ★★★★☆ 9分
推荐理由在前文关键词中一处中已表明,此处不做赘述。
(06):《狂人皮埃罗》 ★★★★ 8分
法国新浪潮典范。极致的自由碎片,属于法国的红与蓝充盈屏幕,男子的诗歌,女子的跳跃。爱情的期盼与失望,都融化在生活的哲学中;人生的信任与背叛,最终与内心的执念和解。我看到的戈达尔第一部作品,看完后脑袋昏晃,嗡嗡作响,对症对药,力度劲道。
(07):《末路狂花》★★★★ 8分
将错就错,脱胎换骨,一路向前,永不回头。两个逃亡的女人,一个完成了个人成长,另一个治愈了心理创伤,纵然前方万劫不复,也不愿失去自我而回头。结局的定格是神来之笔。两位女性角色的人物弧光饱满完整,相比而言,所有男性角色符号化且扁平,几乎全部黑化,影片丝毫不介意展现对于女褒男贬的倾向。其实警长最后的妥协是个败笔,如果黑化片中所有男性,则不需要任何一个对于女性的怜悯者而存在。作品西部片的沙漠颗粒感浓郁,配合牛仔服饰,自由的味道扑面而来。
(08):《阿尔法城》 ★★★★ 8分
音画分离,负片与跳剪,平移机位,长镜头,镜头和声音的自由实验,反乌托邦的黑色电影。创意于彼时是脑洞产物,真实与自由的彼此交融。甚至在本片中看到了某国的影子,流泪犯法,禁字止言,爱恨全无,行尸走肉。然而戈达尔毕竟让角色逃离了这个黑色之地,期望是美好的。
(09):《悠悠》★★★★ 8分
又是一部相见恨晚的作品。从默片到有声电影再到电视的普及,本片以此为轨迹作出了对应时代的表演。全片对称式的结构设计,将Yoyo父子两代人的生命轨迹做以描写。大象在开头和结尾的一来一往,竟然看出了苍茫感。艺术品质实在是高。
(10):《第四张画》★★★★ 8分
摄影和美术出色,画面构图可见功力。隐忍的宣泄,情绪胜于故事性。这几位角儿,表演都很好,戴立忍掩不住的戾气,看得有点心颤;郝蕾美且不露痕迹地释放;金士杰首尾两场戏对片中这位听不出话外音的厚道孩子,是点题之用;而孩子则在厚道中不得不开始面对生活的残酷。如果第一幅画是破壳而出,第二幅画是探求世界,第三幅画是遭遇挫折,第四幅画就是主人公思考将以何面目与世界共生的选择。片风的冷酷,令我倒吸一口凉气。
(11):《王牌对王牌》★★★★ 8分
目测是加导目前生涯中的最有厚度的商业片了吧。节奏松弛有度,人物形象塑造的也有亮点,尤其对剧本甚至台词的打磨,可谓是耐心十足。对于信仰崩塌后的反抗,及涉险一搏祛腐求真,既宣泄了人们挣脱牢笼的诉求,又在体制内给出了双安慰的交代。正可谓十分周全。双王牌男主飙戏是最大看点,也顺道看见了好几枚后来美剧中的大男配。时长再精简些就巅峰了。
(12):《清作之妻》 ★★★☆ 7分
带回的钟敲不醒沉睡的魂灵,不如砸而弃之的决心;刺瞎的眼却看清闭塞的内心,胜过有眼无珠的愚民。个人生命认同,与社会形态和国家荣耀之间的矛盾,是小我与大我的意识形态表象。在作品中看到了影人与作者的反战倾向,也更多看到了民间被名誉和献身精神而绑架的愚昧盲目和疯狂。 如此讽刺的故事文本,在导演手中演变出痛苦感的沧桑。弦乐的应用沉重且凄凉,自始至终伴随着兼子的苦楚。对比枯糙无知且聒噪的一众村妇,被若尾文子赋予了美丽的兼子,承载的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渴望,更是受尽苦难仍不愿同流合污的信念。 结尾的力度是否符合原著,未看小说的我且不知,若污妻盲夫彼此搀扶挣脱牢笼之村,留下的念想也许更值得深思。
(13):《失魂》★★★☆ 7分
影片开场便点题:肉身已死,魂将不在。 阿川童年时代误会父亲弑母,而带来精神创伤,自此成长后也远离家乡,与家庭隔绝。失魂的阿川造成后面三条人命的发生,父亲整个过程冷静沉着,让观者不难质疑谁才是真正有问题的人。 窗口、深山上的小屋、云游时的枯井、上下山的电车轨道,营造了一种现实世界与自我闭塞心界的进出效果。最终通过梦中三个路人,阿川让自己肉身找回了灵魂。阿川人神合一,从远方回到家乡守护林中小屋,父亲带着魂去了精神病院。 影片探讨家庭成员的连结发生故障,用诡异沉静甚至有些惊悚的片风加以衬托。摄影太抢眼了,抛开剧情,完全就是宝岛大自然的洗眼风光片。影片有故作玄虚之感,过分强调了气氛营造,使得剧情偏散。纯心理片不容易讨好大众。
往期相关阅读: 香の月评 | 2020.01 电影分享:期望落空的新年伊始,我都看了些什么?
附本月个人观影全名单及基础评分

云神交的朋友们,下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