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一下过去几年工作上的一些折腾
说起我进入二级市场投资研究的历程,还要回溯到读博期间的一些经历。我是直博的,博士早期的时候到现在也有些年头了。回想起来,很多事情都已模糊不清。但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就是刚到北京安顿好,第二天一早在惺忪中醒来,感觉鼻子有股水流出来,赶紧用手一擦,突然发现是流鼻血了,把我吓了一跳。我以前从来没流过鼻血的,虽然起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天过于干燥炎热,但这似乎是某种暗示,以此开启了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的灰暗生活。
我之前多少还是有点学术理想的,所以在填写推免表格的时候,经过短暂考虑还是在是否直博这个选项上画了钩。没成想,真正入坑之后,发现很多东西跟想象的不一样。科研项目离不开经费,需要申请很多部门的项目支持。当时实验室发展很快,但是人手很有限。我是一到实验室就扎进了写各种项目书的汪洋大海中。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对提升素养还是有帮助的,写完几个项目书明显思路清晰了很多。可是时间久了写项目书、各种PPT、项目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等类似的工作成了巨大的负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更重要的是研究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不细说了。以至于博士前两三年得到了很多否定,这跟本科时候的情况有巨大的落差。本科期间我拿了两个竞赛国家奖,成绩也还不错,除此之外还当了学生组织负责人,做过一段校团委书记助理,期间帮助过不少人,得到不少老师同学的好评和尊重。所以实在接受不了博士前期的一事无成,可能人比较衰的时候是很难有什么魅力的,后续还面临了失恋。
压抑、焦虑是那时候的主旋律,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想退学,后来实在是考虑到退学了只有个本科的学历,还浪费了两年,看不到有什么出路;加上有两个师兄总是劝我。所以就硬着头皮撑着,但是在漫长的心理消耗中,之前的学术理想也慢慢消磨殆尽了;加上后来发现很多人花很长的时间搞科研,也就是为了发点没什么意义的论文,真正创新性的工作凤毛麟角;不少优秀的人才毕业之后也不选择搞科研,然后就渐渐下定决心毕业之后还是做点别的。至于科研,能满足毕业要求就好了,话虽如此,国内的工科博士要想毕业,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艰辛是躲不掉的。
既然决定了以后不走科研这条道,那到底做什么呢?总得为以后的工作铺点路吧。不过那时候一时也没什么明确的想法,就想着先赚点钱吧。这就开始了后边众多的折腾。
最开始是跟一个师兄一起接外边的项目。本科时有一些软硬件的功底,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印象中做过一套车载温湿度位置监控系统,一个人自己设计电路,投PCB制板,自己买各种芯片元器件焊接,写程序调试,一次成功!当时很久没做那些东西了,还挺有成就感的。还帮一个公司为电视节目做一套旋转椅控制系统,印象比较深的是,因为工期紧张,白天还要在实验室,就晚上打车去东五环外他们的厂房,早上回来。当时那一片相当荒凉,现在夷为平地。就这样每天就睡两个小时,连续几天完工。后来项目大一些之后消耗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多,而且不少还需要去现场,考虑到毕业的压力,自己当时科研任务本身就比较重的现状,权衡一下,还是停止了接项目。
时间到了2013年,偶然听同学说了下一个叫比特币的神奇玩意儿,这一两年涨了很多。然后我就留了个意,开始搜索相关的资料信息。花了一段时间搞清楚了比特币的技术框架,怎样交易和转移。那时候国内还没有禁止比特币相关业务,比特币交易所有比特币中国和火币网,OKCoin后来才开的,刚开的时候一大堆问题。我刚开始没有参与比特币交易,后来眼睁睁看着它越长越高,价格到两三千的时候终于也入场了。因为波动大,纯做单边交易风险太高,所以我主要以搬砖为主,算是一种套利了,交易了一段时间,小赚了一点。然后有一阵儿比特币横盘,然后就研究了莱特币LTC,还有其他一些币种,那时候统称山寨币,发现山寨币波动更大,有行情的时候涨得更多。那时候交易山寨币有两个相对主流的交易所,时间久远,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后来陆续又开了好几家,这其中有不少都因为当时一个黑客攻击事件损失重大,基本一蹶不振,这是后话。然后在一段时间我敏锐的抓住了山寨币的一波行情。记得刚开始转了5000想试试水,当天晚上买进去,没想到睡一觉第二天就变成2w了,波动之大,可见一斑。然后再往上游走,提前买入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币,然后等上了人民币交易后卖掉。这些还是赚了点钱。后来就想着跟人合作运营币,那段时间花了不少时间和巨大的精力,本来形势还是不错的,币值涨了好几倍。但是因为13年底五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这可能是官方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表示了负面的态度。然后市场情绪收到很大的打击,剧烈下行,很长一段时间萎靡不振。我当时想着既然监管不支持,估计后续市场也很难有起色,加上后来要出国交流一段时间,就留了一点币在实验室的电脑里以作纪念,其余全部清盘。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长舒了一口气,瞬间觉得轻松了很多。因为在此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天天没日没夜的,身心俱疲。回过头来想,比较讽刺的是,后期花费巨大精力去做运营,却几乎没什么收益;前期轻轻松松的却赚了不少。另外出人意料的是,比特币经过较长时间的蛰伏,在监管不断升级的管控措施中,后来又一路高走,每个币超过了10w元,让人唏嘘不已。留作纪念的那些币,后来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忘了,被格式化之后已灰飞烟灭。这就彻底的告别了虚拟币。
福兮祸之所伏。
交易虚拟币的这段经验,虽然让我获得了一次不小的收入,却也带来了另一个副产品: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风险偏好。隐患就这么埋下了。当时想着把这些钱做点理财,银行的产品收益怎么看都觉得低,于是把注意力放到了p2p上。当时有几个同学也在投,就一块研究考察。当时关注一般是那种收益比较高的,因为了解到,即使是收益低的平台,放给借款人的利息都是比较高的,风险并没有更低。不过当时基本的风险意识还是有的,投的平台基本都去现场考察过业务真实性,骗子平台基本可以躲过去。当时行业很乱,浑水摸鱼的人很多。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平台,网站上标了他们的地址,然后我们假装是外地的,很随意跟平台客服确认了一下那个地址,得到了确认的答复。因为离得不远,就跟一个同学去了一下,发现那地方根本没有这公司。然后跟客服对质,结果估计是他们心虚了,没过多久网站就无法访问了,跑路了。因为我们也没人投,费了一些周折联系到几个投过的,让他们报警。尽管有这样的经历,当时还是认为只要业务真实,还是没问题的,直到我自己也踩了雷。中雷的时候还是很诧异的,因为那个平台我们去过不止一次,很多业务材料都是一笔一笔对过的,这竟然也出了问题。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业务是真的,钱是放了出去,但是业务质量就是另一回事了。了解的越多越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借钱容易还钱难,尤其是p2p的借款人一般都是信用比较差的,真的是什么人都有。也就是在那时候才深刻的了解到影子银行业务的不靠谱,明白了银行为什么需要那么强的监管。好在那时候是分仓在好几个平台,投的期限也都比较短,其他几个平台到期之后全部退出,没有伤筋动骨。从那之后就对p2p行业极其不看好,即使后来打着互联网金融这样靓丽的旗号也没有改变想法。不过当时也还是没预料到几年后大大小小的平台能爆那么多雷,以至于让监管层下定决心要全行业清退转型。
时间来到14年下半年,众所周知的,大牛市来了。但当时是不知道的。因为之前也没有过炒股的经历,所以没有很快的做出反应。直到后来实验室不少同学都要去开户炒股,我才跟着一块去开了证券账户,开始了股市的摸爬滚打。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就上上雪球,看看研报,人家说什么好就买什么。后来很快发现只要不是特别垃圾的,基本都有人说他好,还是得自己研究。好在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还是积累了一些学习和研究能力的。花了一段时间搞清楚了各类资产是怎么回事、交易规则自己怎样获取准确的信息。当时市场行情太好,很多人热衷于加杠杆,所以分级基金,尤其是分级B一度很火爆。当时偶然看到有人说分级基金可以套利,好奇心比较强的我立马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这一研究马上就被吸引了,花了几天时间搞清楚了各种分级基金的各种套利方式:溢价、折价、上折、下折,还实验了一把溢价套利的流程。最开始溢价套利还不支持忙拆,需要T日操作需要T+3完成,后来部分券商支持了忙拆,整个过程就很完美了,T+2就可以完成,而且当时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融券或做空期指对冲掉风险。当时研究透之后非常兴奋,但是最让我遗憾的事情来了。由于当时市场太火爆,溢价空间大,单边裸套也是可以赚钱的,而且母基金场内拆分为分级A和分级B的时候,分级B经常还会上涨。于是好好的溢价套利,实际执行的时候让我变成了折价买分级B。这些风险敞口让我在后面轰轰烈烈的股灾中损失巨大,好在后来回过神来,通过下折套利回补了一些,但总体还是回到了解放前,交了沉重的学费。这件事让我对风险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回过头来想,当时那波分级基金套利的机会,完全是可以让我财富自由的,是十几年一遇的机遇。可惜因为当时的局限性,没有把握住。这是这几年最大的遗憾了。
这些事让我体会到资本市场的巨大力量,我逐渐有了从业的想法。花了几天时间考了从业资格考试。由于券商和基金没有实习经历,基本不会有机会进去,考虑到这个就开始找实习。万事开头难,没想到找实习竞争都很激烈。由于是纯理工科背景,刚开始投了几份简历石沉大海,后来一遍一遍的修改简历,重新投了一些,终于收到了几个面试邀请。但当时没有经验,实习基本都要求每周至少到场三天,我当时实在没法安排那么多时间出去,就说每周可以到两天。直到第三次面试某银行系基金子的时候,临近结束,面试的投资经理表达了觉得我还不错,但是工作时间上能不能再增加一点,我答复:我尽量。然后回去后回过味来感觉不对,于是给安排面试的HR发了短信,大意是可以每周争取去三天,周末至少去一天。这回才给了机会。开了头之后,后面就顺利一些了。后边又去了某家券商研究所做行研的实习,然后到了某基金做研究,后来拿到了Return offer。
在折腾这些众多事情的过程中,科研方面的艰辛工作也慢慢开花结果。陆续接收了一篇一区和一篇三区的论文;三个发明专利也得到授权。满足了毕业条件,顺便也感谢一下导师没有在毕业的问题上为难我。
找正式工作的时候也投了一些其他的岗,拿到几个offer,比如华为海思、阿里,还有个跟清华经管学院合作的企业博后。最终还是接受了公募基金的offer,正式开启了二级市场的职业生涯。
人的成长是一个可能性不断减少的过程。无论愿不愿意,时间总会推着你往前走。二级市场总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这些年的工作虽让我有不少心得,但总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学,有很多路要走。有时候我想,要是当时一直做项目,当个手艺人会怎么样,会不会更有成就感;要是后来接了阿里健康大数据的offer,进去之后能拿点股票是不是会更好,阿里健康的股价这三年也涨到4倍多了。但是过去的事情是没法再重来的,能把握的只有现在。选好方向,往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