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萧》
胡言
萧萧是典型的湘西姑娘,或可说一看便是沈先生笔下活脱脱跳出来的女孩儿。她有着一切湘西女孩的特色:自然。湘西的女孩既受山水的滋养,都是极美丽而有灵气的。这样的一个女孩,嫁去了小自己十岁的丈夫家,帮衬家务活,这种情节任是谁写的怕都要显出女孩儿的苦命来,然而,出于沈先生之笔,不但不显出命运之悲,反而见出情谊的真挚纯朴来。萧萧与丈夫之间是似母子、似姐弟的感情,至于夫妻情,我不认为十六七岁的少女会把六七岁的小男孩当作怀春对象,因此,感情的处理很到位。
《萧萧》像是《边城》的一次重复,无论是背景上的,还是题材上的。然而,情节上的差异是明显的。显然,萧萧的形象更像是翠翠的母亲。在情思萌动的少女时代,受了男子的感情的诱惑,有了孩子。但翠翠是爱情催生出来的,而萧萧的儿子却是情欲催生的。沈从文有多么偏爱翠翠,把一切的美好都给了她!连翠翠的诞生和她的父母的爱情都是如此的凄美。萧萧却没有一个爱她的男人,花狗大逃走了。然而,幸运的一点是,她活了下来,又通过生儿子、增加家里未来劳动力的方式而免去了被发卖的命运。每每感叹湘西民情的淳朴,一个偷情的结了婚的女性竟然能获得夫家的原谅,和丈夫圆了房。这个情节,是极具有沈从文的希腊小庙风格的,如此开放而善良的民风,实在是不常见。
普通人大概更想看到一个或凄美、或幸福的爱情故事,只要那是轰轰烈烈的。但这从不是沈先生的风格。他写爱情,写得那么低回婉转,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小儿女的情思而动容。为了湘西的秀丽柔美,连青年人的爱情都是柔化的。遗憾的是,萧萧一生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爱情。女孩时的萧萧和丈夫绑在一起,他们之间只有姐弟母子似的感情;少女时的萧萧受了花狗的引诱而与之偷食了禁果,那是出于性的冲动;最后,与丈夫的结合是生活的轨道使然,并非出自爱情。事实上,这才是生命的常态,爱情是少见的,只有美丽幻梦的爱情是不存在的。
前文说到萧萧的不被发卖可以见出湘西淳朴的民风。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若萧萧生出的是女孩,她是否还能逃过这个决定呢?她的女孩是否能平安的活下来呢?即使是淳美的湘西,这样的问题也引入深思。
最后,萧萧抱着新儿子毛毛,看十二岁的大儿娶十八岁的媳妇的热闹,和当初丈夫的婆婆何其的相似!谁知这个大女孩儿会不会重走萧萧的路,或者生下一个女孩呢?
又或许,这是沈先生设下的一个轮回的命运,这是见仁见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