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书单
1.《奇山飘香》罗伯特·奥伦·巴特勒:角度很有意思的越战文学。作为亲历过越战的人,作者选择了战后移民美国(大多在新奥尔良这个气候与越南相近的地区)的越南人的视角来写他的故事,而且其中不少故事是女性第一人称视角。“伤痕”是有的,不过大多不是以直接回顾战时经历的方式来体现,语气也常有口述故事的随意感。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各异,从见识过投诚者反水的南越侦察兵,到把“越南人万岁”误听成“晒黑的大雁落下来了”而嫁给美国佬的妓女,再到战时开了小差“黑”在越南的美国大兵(对家里人来说,他们都是MIA)——都是一面思乡一面环顾四周,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另一种生活的一部分。“我曾自月亮上读过自己美好的中秋夜。再从彩虹下凡时,我发现人间也不错。没有回头路是令人伤心的,但我们在这儿仍可以垫着灯笼,遥望夜空,回想过去。”
2.《晓英·赝说·鹿鸣馆》北森鸿:作者未完成的遗作,历史“推理”小说(这样一讲有点让人想起铁伊的《时间的女儿》),而且套嵌了一层故事。急需下一个新题材的一位作家把目光投向了身世一团迷雾的鹿鸣馆和它的建造者——故事的“正文”也自此开始。明治维新后,英国建筑师康德受日本文化吸引来到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日本,然后几乎立刻就陷入了一个又一个与时局相关的政治阴谋里……
3.《蝴蝶飞舞时》茱莉娅·阿尔瓦雷斯:以因反抗特鲁希略而被谋杀的米拉瓦尔三姐妹的成长故事为背景的小说。狄狄,四姐妹中活下来的那个、幼时就被父亲预言“会为我们所有人送终”的女儿,守着纪念三姐妹的博物馆,并负责讲她们的故事。四姐妹在“觉醒”量表上天生就分布得有高有低,米内尔瓦好像生来就寻求被剥夺而应得的权利,狄狄则是要经过点醒才意识到他们“实际生活在一个极权国家里”。男人们自有一套“朴素”的世界观:“人生总是充满妥协……你妈妈不得不跟你爸爸妥协,大海和陆地不得不为海岸线妥协”,而女性总会有猛然睁开双眼的一刻。“……我从眼角一直看到他们。在田地里弯腰耕作的男人、骑马的男人、坐在路边的男人,他们的椅子向后倾,嘴里嚼着草叶,终于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看着的正是我所想要的。”
4.《布鲁克林孤儿》乔纳森·勒瑟姆:很冷硬派的故事(既“布鲁克林”又“孤儿”,what else do you expect?)。第一人称的男主角是妥瑞氏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freak show”算是如兄如父的老板给他的常用昵称——从这个角度说,身残志坚的孤儿/蹩脚侦探单挑两大势力寻找真凶的故事好像励志了起来。男主的冒险历程是比较标准的菲利普·马洛式,不过他多了呼机和手机这两样帮手,以及由疾病带来的、控制不住的无意义插话和像感官过曝的浮想。没什么联系,但这种视角让我想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语言风格很有意思(简直可以听到诺顿念台词)。“语境决定一切。不信的话我换身衣裳看看。我是游园会的吆喝师傅,是拍卖场的主持人,是闹市区的表演艺术家,是神灵附体的乱语者,是提案受阻的醉酒参议院。……捂住耳朵吧,打造方舟吧。”
5.《玉米人》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一种“危地马拉民俗故事”的感觉,《爱药》好像有点这本书的影子,不过也可能是因为类似的叙事结构和可类比的文化背景。危地马拉印第安人自认是“玉米做成的”,那些“用玉米做买卖”的行为,“就等于买我们身上的肉”,殖民者自然不这么认为,于是战争发生了,一边用刀枪,另一边用刀和咒语。一位酋长死于阴谋后,接下来的几个故事像是在跳跃着介绍印第安人的风俗与日常生活——萤火法师用诅咒之火杀死一队军人、邮差送信途中在山间化成了他的护身神(一条野狼)形态之类(土法炮制的药品和新鲜烹饪的食物都被描写得汁水四溢、热辣鲜咸)。几个故事的主角最后竟被凑到了一起,促成了个有点理想化的结局,这倒是有点出乎意料。
6.《人鱼公主杀人事件》北山猛邦:三星半。黑色童话retold(看书名就知道是以哪个故事为模板了),吊儿郎当侦探+纯良助手的设定,外加条傲娇的人鱼,推理部分还比较本格?而且竟然还配了幅图……分析过程重复次数太多了,结局的小套路可以脑补出一幕日剧结尾,带bgm的。
7.《世纪的哭泣:艾滋病的故事》兰迪·希尔茨:八十年代艾滋病疫情爆发始末。“以前和以后。这种疾病把患者的人生分割成两部分,就好像大型战争或经济大萧条通常被作为理解一个社会的分界点。‘以前’将承载着无数的细节记忆和旧日情怀。”但“以后”来得又似乎太迟。“在疫情初期,联邦政府将艾滋病视为预算问题,地方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则视其为政治问题;同性恋团体的领袖认为艾滋病是公共关系问题,而新闻媒体认为它是一个其他任何人都不感兴趣的同性恋问题。其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真正去挑战艾滋病这个深重的医疗危机。”Human, they never learn.
8.《北鸢》葛亮:当作一出“宅门戏”来看还不错,胳膊拗不过大腿,谁都能成为乱流里的一只风筝,赶上好风或许就熬过去了。开头太平年月的故事讲得挺熨帖,不过既是民国背景,国仇家恨是绕不开的,但也是咬着牙又淡淡的、“惨烈”多过“激烈”的意思(参军一段实在有点勉强)。从卢文笙的角度来说,这也算得上是个coming-of-age的故事?最后一段有点重点跑偏的感觉。
9.《那些得不到保护的人》中山七里:公认的好人和君子接连被杀,不过这也算不得什么奇事,毕竟“好”不等于“善”,至少不等于360度无死角的“善”。《得不到》是个挺优秀的社会派推理故事,围绕着日本福利保障从政策到执行层面的争议展开,稍微延展到由此带来的阶级固化现象,以及从刑满释放人员角度进行的社会观察。虽然是有目的地展开讨论,对话和情节并没有说教感,将故事发生时间放在东日本大地震后也让悲剧来得更自然了。“不想麻烦人”的观念对某一代人来说根深蒂固到他们宁可忍受断水断电也不肯申请生活保障,终于鼓起勇气时又很可能成为为了保证预算不超标的炮灰。“得到保护的人们和得不到的人们,其中的界线到底在哪里?”
10.《莫斯科:时空变化的万花筒》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散文集(这个版本封面竟然只写了译者没写作者),写的大多是上世纪20年代的苏联生活图景,调侃味十足,似乎已经有了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那种语言风格,还有点喜闻乐见的苏联 政 治 笑话味。“外省的N工厂有个‘奈普曼’串通当局吧一个工人家庭挤进了四壁潮湿空气恶浊的地下室,抢走了他的住宅。可怜他喊冤告状,奔走公门,扑腾了好长时间,最后被逼无奈,往莫斯科某报投了一稿,说是只要给他登出来,他一定‘砸锅卖铁,给予酬谢’。报纸把这封来信登了出来,两个礼拜后,又来了第二封信:‘不知道怎样感谢你们才好。房子给我了。只是行政领导用各种言语向我提供证词,说他们认为我是个告状的小人。’”
11.《烈火中的凤凰》:中图79块10本淘来的,关于书的小合集,从随想感悟(“讽刺作家不能沉默,因为他们是教师。教师应该对人进行教育。况且,尽管这个世界很不完美,他们的心灵深处仍然隐约怀着一线微弱的、几近疯狂的希望,希望人们由于时常受到责骂、请求、羞辱和嘲笑而多少变得好一些。讽刺作家是一些理想主义者。)到科幻小说(譬如雷·布拉德伯里),什么都有一点。
12-15.《传染2-5》吉田战车:有着奇妙的污染源一样的梗的小漫画,可以自行脑补出日和那样的声音。有些梗因为语言和文化背景关系不太能get,大部分还是很冷烂欠的(褒义)。
16.《自指引擎》圆城塔:“时间们忽然厌倦了汇聚成一束前进,于是便随意去往了各个自己想去的方向。不巧的是,因为时间中的一切事物都栖息在时间里,自然承受不了那样的随意。”这算是接下来发生的20个非线性联系的故事的预告——进化到一定阶段的巨型智慧体导致了某“破坏性事件”,时间好像不再是线性的了。物理不及格的我无法准确概括本书主要内容,只想感叹翻译本书的人真是太不容易了。
17.《双城记》狄更斯:从个人喜好角度来说,几位“好人”显得性格有点平板了,专职挖坟兼职跑腿的那位老兄倒是很好玩。“清算”阶段民众麻木又一点就着的特质提醒了我《群魔》还没看……老医生和(前)贵族女婿的互动哪里让我想起冉阿让和马吕斯这一对——可能是因为金发的女儿和相差不远的时间线?What people do in the name of justice. “一长串新的压迫者从被这个惩罚工具所摧毁的老压迫者们身上升起,又在这个惩罚工具还没有停止使用前被消灭。”“生理的疾病产生于人们的罪恶和疏忽,它对病人是不分尊卑一律折磨的。道德上的严重混乱产生于难以描述的苦难、无法忍受的压迫和没有人性的冷酷,它也是不分良莠一律打击的。”
18.《死亡特雷布林卡:最后一个犹太幸存者的回忆录(1942-1943)》奇尔·拉什曼:特雷布林卡幸存者之一(57/75万)的手记,一口气就能看完的小册子,地狱浓度极高。“杀人犯们非常有教养,他们没有要求女人在露天跟男人一起脱掉衣服。在赴死的道路上,没有回头的道路上,男人和女人们会赤身裸体地相遇。”“我看到犹太人带着空担架奔跑,快速把它放下,冲向一堆尸体。”“(指挥官)真的受了伤,他依然震惊不已。他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犹太人没有从容赴死,他觉得不正常。”“早晨继续工作时,我们注意到万人坑的表面迸裂了好几个地方。白天,一直有脚踩在上面,但夜间,血流推开土壤,让它拱起,……几万名受害者的血不肯安息,回升到表面。”“两个抬尸工无视命令,没有把一具肥胖的尸体放在担架上,而是放上了三个稚龄儿童。三级小队副……用力抽打他们,喊道:‘贱种,你们为什么抬来这些小玩意儿?’”
19.《共有的习惯:18世纪英国的平民文化》E.P.汤普森:从经济、历史、道德、民俗等角度观察讨论十八、十九世纪平民习惯(customs)的几篇论文(翻译得略干涩了点),关于乡绅(gentry)与贫穷劳动者(the labouring poor)之间的关系(家长制、父权和“文化霸权)、这一时期认知文化在对时间的理解上经历的变化(从“按传统,星期一或星期二手织机会与缓缓的‘时间很充裕,时间很充裕’的赞美诗为伴,星期四和星期五的赞美诗是‘还有一天,还有一天’”到关注对雇工耕作时间的有效利用),和“买卖妻子”(“曾有助于激发道德说教雄辩术的训练)几篇相对最好读(约等于外行人觉得更有趣)。
20.《敲响密室之门》青崎有吾:俩侦探一个警察一个杀手之间关系的设定有点类似西则保彦的啤酒屋小伙伴们。当然,给力给气的侦探二人组(动机专长和手法专长)基本能让人想起一切催生同人文的搭档组合。常驻角色都有固定人设(和零食一起出场的女警、粉丝下属、打工也必穿制服的女高中生等等),案件都比较规整,有的会有种前期把预期抬太高,结尾anticlimax的感觉。想看那四个人的旧日恩怨的故事。
21.《秋之蝇 库里洛夫事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战争,革命,流亡把小说分成了很多章节。然而痛苦只是一幅朦胧的背景。不过是废弃的宫殿,隐约可以听见炮声的荒凉乡野,不过是照亮了流亡者挤在敖德萨那个悲惨房间的大火,人们丝毫无法猜到外面的动荡。”两篇小说是摆放角度不同的镜子,照出社会的不同面。一边是即将流亡的沙俄贵族,“……战争。她模糊地想象那是一片荒原和奔马、像熟透的豆荚爆裂开来的炮弹……”,一边是策划暗杀的革命党人自述,“每月两到三次,她(母亲)会在夜里带着几包革命宣传册和炸药穿过雷蒙湖,……她总是带上我,锻炼我在危险中的生存能力,……就跟爱享受生活的资产阶级母亲去看电影也要带上孩子一个道理。”“‘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摧毁不公正的事物。’为什么?究竟谁才是公正的?对我,这些人对我又做了什么?猎手是无法下手杀死自己一手照顾喂养的猎物的……”
22. Lanny by Max Porter:一句话:not really my thing. 有点古怪有点敏感的小男孩和他的loving mother and not so loving father,以及疯狂艺术家mentor,以及一只形状不定的自然精怪的故事。语言很诗化,而且哪里总让我想起《它》,虽然题材明明差很远(可能是下水道和名字奇怪的怪物吧)。
23.《大森林小密室》小林泰三:几篇形态很不常规的推理短篇——“不常规”as in侦探们格外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侦探们包括但不限于喜欢发明奇怪软件的教授(“万能推理软体”“死者喇叭系统”)、身为杀人犯但通过自辩被无罪释放的打工女子、有退行性记忆问题的普通上班族(在其中一篇中大脑被教授借去当“死者喇叭”使用)……小说里经常出现前提荒谬的逻辑分析,而且经常通过大段对(啰)话(嗦)推进情节,可能因为这样这本书才得分很低?我个人是觉得相当有意思的。
24.《杀人游戏》雷钧:三星半。几个短篇有点像《百器徒然袋》的感觉:一部分登场人物应该是在其他长篇里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几个短篇都是关于由游戏引发的命案——有的稍带点日常推理的感觉,而且还给读者留了仨问题当挑战。案件设计还行,涉及到背景描述或环境描写的时候文字显得有点弱(命题作文感),以及最后一篇引入的那个讨论显得肤浅了。
25.《送魂婆》米凯拉·穆尔嘉:“灵魂的孩子。人们是这样称呼养子的,因为一个女人的贫穷和另一个女人的不孕,他们出生了两次。玛丽亚是第二次分娩的结果。”发生在五十年代撒丁岛的小村里的一对二手母女之间的故事——放心,她俩并没手拉手走进地中海阳光里。“送魂婆”是种职业,干的是“送人最后一程”的活儿,想成安乐死执行人就行,村里人心照不宣,因为“只有独自吞咽的死亡和出生才该诅咒”。玛丽亚是亲妈“喜生三胎后的一个闪失”,小偷小摸也不会被注意的多余的人。不过作者没走那种专注于描写俩人如何互相适应逐渐成为对方生活支柱的路线,而是这一点那一点讲了些村子里小生死小恩怨,以及可预见的由养母职业引发的矛盾。但接下来的也不是什么“我终于理解了她”的感悟宣言,只有挺水到渠成的一点和解和接下去的日常生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