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许知远以及所有幕后工作人员
十三邀之马东
许知远对马东的采访视频,我看了两遍,截了部分视频。我很喜欢他们的对话,于我而言有或多或少的启发。许知远和马东都是知识分子,许知远是对这个社会抱有希望的,想社会进步,想要去唤醒那些人,他往往给人一种刻板古旧又略带偏执的“装出来的”印象。我认为许远知没有在装,他也不需要装,他装的理由是什么?装给别人看自己有多么崇高,多么忧国忧民吗?还是装出来招黑出名?有必要吗?如白岩松说的,这个社会最需要三类群体发生,政府,媒体,还有知识分子。即便只是为社会带来不同的声音,引发人的一点点思考,就应该感谢许远知了。我很不喜欢键盘侠,在不负任何道德或法律责任的前提下,肆意攻击任何人,这不就是等同于穷凶恶极的无区别屠杀吗?这是思想上的屠杀。
回到采访内容,说回马东,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在他眼中,生活的底色是悲凉的,红尘本来就是破的,没有挣扎,也不需要迎合,他是看透了,所以在自己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让自己开心点。而许远知虽然处处批判,时时不满,恰恰是对社会还抱有希望,他是个天真的乐观主义,所以他和马东才会有不同的立场的做法,来弥补内心的空缺。
蔡康永之所以被请去奇葩说做导师,是因为被马东“吸引”是马东既没有把自己当一回事,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成就而佩服别人,这使我联想到微博里一位麻麻说的话: 我告诉女儿,不要因为别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他们可能只是夸奖你做的这件事,并不是你这个人。也不要因为别人的贬低嘲讽而难过,他们不了解你,你要知道的是爸爸妈妈会一直爱着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马东提到一点: 我们以为社会就是需要进步的,有叠加效果,但其实历史不是,历史是遗忘重新来,遗忘重新来。何尝不是呢?战争,灾荒,传染病,社会问题,都是遗忘重新来。我们以为现在人们识字率已经95%以上了,但会识字不等于有文化。技术进步使得世界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人的心理结构,人的本质的演变是很慢的,所以人的变化速度根本没赶上技术的进步。世界上只有5%的人是要积累知识,展望未来,而那95%,他们只是为了活着,就这么简单。所以不要把自己对他人或世界的期待寄托于别处,不要去改变别人,只要做好自己,否则就像马东说的,你这是自恋了。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那种活法不是活。
十三邀之项飙
这期对我记忆深刻的一点是【附近的消失】。现在人们或许是关注自身,或者关注一个非常大的世界,要不很近,要不很远,渐渐丧生了和附近的链接。这跟马东之前提到的技术进步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技术的进步使得【附近】数据化,背后是资本的集结。技术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减少了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对及时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运转速度越来越快,导致人们对自我的不信任,对别人的不信任,对和附近产生链接不信任。但人们会高度相信一种复杂安全的技术,比如支付宝这种支付手段。人们更少的去关注身边的人,物,故事,反思能力下降,欲望上升,运转速度变快,又不知道自己这么快的原因在哪里。所以这也就会导致为什么人会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那是因为有了物质的充盈,但在精神上是贫瘠的。我们有多久没有安静下来看看夜晚的星空了,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听听雨声和草丛间各种虫儿叫声。收到快递,有认真地对快递员说句谢谢,甚至闲聊几句吗?有多久没有去菜场买买菜感受那种烟火气了?你有观察到从家到小学的路上,路边的建筑和设施与多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有愿意等待片刻看看家门口的黄昏吗?最美的,其实都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