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间对话:五位女性青年艺术创作者,今天我们重新思考女性力量

3.8国际妇女节啦~这个属于全球女性的节日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的地位不仅明显提升,形象、生活方式和思想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当下,女性身份是否有新的意义?尤其在文化艺术行业,身为女性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经历和思考?在国际妇女节前一周,岛间艺术跟五位不同领域,性格迥异的女性艺术家聊了聊天,听她们讲自己身为女性对于身份的思考,以及各自的创作故事。
跨界艺术家 宋三土
“我希望让女性知道,打破原本被控的局面,才能重新组合,看到自己最绚丽的一面。”
只要看一眼宋三土的作品,就会被她强烈的视觉风格牢牢抓住,浓烈大胆的色彩,张扬流动的线条,形成三土个人风格鲜明的符号。她的作品不拘泥于材质和媒介,她也并不将自己禁锢于艺术和商业的对立之间,三土既是艺术家、设计师,也是同名品牌SANTU SONG的主理人,甚至还是一位占星师,她在多个身份之间自在切换,同时还在继续探索自我和更广阔的宇宙。对于三土来说,女性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能量。值得一提的是,三土吸收了特别多哲学、宗教和神秘学的理论,在这些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女性的地位、归属、象征……都让她着迷不已,成为了她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宋三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以青年艺术家身份举办过各类艺术展览和商业品牌合作,创立个人同名艺术品牌SANTU SONG.
BICA Q&A 岛间当代艺术(以下简称BI) 三土(以下简称S) BI:Hi 三土,可以简单自我介绍一下吗?
S:大家好!我是三土,一个跨界艺术家,主要创作结合商业性的艺术品,不是一个很传统的艺术家。我跳过高中,15岁就申请大学了,考上了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后来在旧金山艺术大学学习电影美术。
BI:你的作品风格如何形成?来源主要是什么?
S: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对神秘学非常感兴趣,然后接触了心灵文化,宇宙能量这些看起来很抽象,形而上的东西,我还专门去学习了占星术,塔罗,甚至催眠术!还有很多部落的宗教文化,这些理论对我的创作影响非常大,所以能从作品中看到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我在本科时特别叛逆,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刚上大学因为被老师问到“如果只执着于画东方的东西,为什么要在西方学习?“,就毁掉了所有的作品,重新思考新的方向,我必须要挑战自己。我想学校教给我最多的,就是灵感只是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创作背后要有深刻的哲学系统和理论加持,才有完整的体系。

BI:神秘学,心灵学说为什么让你那么着迷?这些理论让你有了什么新的视角?
S:我觉得这些文化里,对女性的感受力是最强的。很多神秘学说都崇拜女性,认为女性是创造之源,不仅是大地万物的初始,也是宇宙星系的开端,女性力量非常庞大。我对这些理论的着迷,不仅因为我自己是女性,我也看到了很多文化,尤其是东亚文化中女性的压抑。你知道吗,我曾经为了体验这种压迫还去了女德班“学习”,这是一次非常诡异的经历,我当时思考了很多,真的感受到很多女性其实是不允许做自己的,她们生活在很多教条的束缚下。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丰富的东西,都是女性给了她们生命,所以我的作品里,会有非常明显的女性符号,很浓烈的色彩,花卉,还有反常规的打碎的人脸,我希望让女性知道,打破原本被控的局面,才能重新组合,看到自己最绚丽的一面。
“我的作品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束缚的,另一个是张狂的,我通过这种矛盾探究女性的精神,内在心理,这非常有意思,我探索的是女性如何发掘自己最美的一面。”
BI:你的哪部作品最能体现这种精神?
S:对我个人意义重大的作品,就是14年的单人婚纱系列。当时我在美国,被我爸爸说太漂浮了,不如安稳下来。我就想:难道女孩子一定要符合一种人生的设定吗?不符合规则难道就一定要被诟病吗?女性如果像花朵一样,可以在最好的年华绽放,那她的凋谢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她的枯萎也是有另一层意义的,是跟绽放一样美丽的。于是我给自己做了一套婚纱,买了去墨西哥的单程票,给自己拍了婚纱照,后来又穿着这套婚纱去了冰岛、埃及、罗马和南非……我希望自己不用被任何规则束缚。


BI:你会很在意自己被定义为“女性艺术家”吗?有没有觉得“女性”作为标签会过于强调性别的对立?
S:我不在意,反而挺开心的,因为我觉得作为女性艺术家为世界展现出思考是非常棒的事情,或许有人不希望被打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但我觉得这其实是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的态度产生的不同反应。你可以这样想,海洋当中的一朵浪花对海洋能有什么态度呢?所有的态度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非常个人的感受。女性或男性可以是很多角度 ,对我来说,女性是我的身份认同,让我有自豪感,我觉得你必须要有女性的身份认同,才可以向这个世界展现更多的女性魅力。女性精神可以非常非常广阔,也可以聚焦到非常非常小。
BI:最近在忙什么有意思的作品吗?
S:我最近在拍一个MV!是实验音乐结合当代艺术的作品,里面所有的装置都是MV的场景,我也会把这些作品带到线下展览。里面出现的所有装置都是关于一个女孩对情感的探索和理解,核心的主题就是爱、欲望和死亡。这里面的绘画都是我梦境的重现,我把梦画出来,是因为这些梦都是预测成真的。
BI:在妇女节有没有想跟女性朋友们说的话吗?
S:勇敢做你自己!创造你想创造的故事!
自由艺术家/设计师冯卉
“我觉得影响我创作的并不是我女性的身份,我的生理性别和体貌特征是女性,但是我认为能够影响一个人思维和创作的是更深层面的一种特质。”





艺术创作者冯卉无论是个人还是工作都与艺术相关,不过与她的对谈中,感觉她更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对于女性身份的探讨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她坚持:“作品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诚实体现”,从冯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生活细节,个人情绪的精准捕捉,这种细腻是否来自于女性的性别属性呢?对于她来说,可并不完全是。
冯卉: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硕士,知名人文艺术博主(微博@_huiFeng) BICA Q&A 岛间当代艺术(以下简称BI) 冯卉(以下简称H) BI: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有什么创作经历?
H:我是冯卉,一个艺术自由从业者,平时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艺术创作、品牌的艺术策划、设计、以及画廊运营。
BI:你怎么看待“女性艺术家”这个身份?有没有觉得“女性”是一种标签?
H:我觉得艺术家就是艺术家,没有必要区分女性艺术家和男性艺术家。因为标签有时候就是他人认知你的一个方式,但这个标签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我希望大家认识我就是一个艺术家。
BI:我们经常形容作品时会用到“女性化的” (feminine)这样的词,你觉得她包含了哪些特质?
H:有包容的、修饰性的、对称或匀称的、浪漫化的、柔和柔软的、抽象的。
BI:有没有觉得女性这个身份会影响你的思考角度和创作风格?
H:我觉得影响我创作的并不是我女性的身份,我的生理性别和体貌特征是女性,但是我认为能够影响一个人思维和创作的是更深层面的一种特质。我自己就是比较内向细腻的性格,这就体现在我的作品《HER》中,这件作品关于我的成长和成长过程与人、事物的关系。我还对身体的,流动的东西很感兴趣,我觉得这都是我自己的特质。

BI:《HER》这件作品,从命名上看就是女性的一个人称,那么它是女性属性的作品吗?
H:这件作品其实跟我的祖母有关,我是被祖母带大的,这件作品是我成年后,我对自我认知,性格,综合向内的寻找进行探索反思的表达,我会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和我祖母带给我的很多东西上找到我个人归属的点。

BI:《The Funeral for a sewing machine, roses, space》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有女性符号化的呈现,她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
H:这其实是跟Common Place 合作的一件作品,因为它是买手店嘛,所以这件作品想要以服装、时尚行业的角度出发,当时刚好找到了一台老式缝纫机,所以从时间的角度完成了这个葬礼主题的装置,并没有特意表现性别。我觉得没有一种元素可以完全代表女性和男性,比如白色的玫瑰花,我当时想到的是葬礼的意象,如果有人理解成女性元素,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我在创作时没有刻意表现过性别。
BI:创作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女性因为被社会规训而受到某些限制?
H:会,在创作的小细节上就有体现。比如我和我先生创作方式上的不同,他也是艺术家,但是我们俩在创作上就很不一样。我就比较容易紧张,在意很多细节,我想这就是来自于社会对女性的规训,使得女性不太容易释放自己本能的东西。
BI:目前有没有正在探索的新方向?
H:最近在尝试新的媒介,不像以前偏向新媒体了,而是有更多手动的创作,比如雕塑,跟之前需要使用中间媒介的感觉还挺不一样的。
BI:最近印象最深刻的展览?
H:近期的话是柏林K21里的Carsten Nicolai的综合装置(其实也没法界定它的边界)——【Parallax Symmetry】视差对称;一个很全能的艺术家,营造了一个可视与不可视、虚实、电子、声光、音乐和自然科学交汇的现场体验,让我惊喜的又把自己对个体与空间关系的理解以及感官的相对体验又往前推了一步,也愈加感受到了当代艺术创作在今天的不绝对性。



BI:国际妇女节有什么想对女孩们说的话吗?
H:“女孩儿”是属于“你”很美很小的一部分,“你”可以探索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祝我们节日快乐。
时装设计师 Maya Li
“女性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进一步地说,我们总是强调 '独立女性',但只有独立不再成为必要的前缀,女性才达到了真正的独立。”


Maya是一位时装设计师,经营着自己的同名品牌MAYALI,在她的美学系统中,服装既表达审美和自我,也是自己观察这个世界,与他人沟通的方式。MAYA LI 的每一季都体现出这位设计师独到的美学语言,她的设计中会有建筑设计的影子,材质特性结合丰满的细节,将女性身体线条描绘地优雅且酷。我们在一个早晨与Maya聊了聊天,她正忙着接下来新系列在上海时装周&LABELHOOD的合作线上展 “我昨晚刚敲定短片的脚本!聊完我得马上去工作啦!”她的语气里掩盖不住兴奋和笃定,让我们也开始对这个正在进行的计划充满好奇。

Maya Li:毕业于英国Northumbria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创立独立时装品牌 MAYALI
BICA Q&A 岛间当代艺术(以下简称BI) MAYA LI(以下简称M) BI:Hi,Maya,你怎么看待女性艺术家这个身份呢?是否认为这是一种标签?
M:其实我对自己的身份认知里,设计师的成分更多,说自己是艺术家,那真是一个莫大的褒奖。我是一个时装设计师,设计时当然会有美学上的根据,但跟纯粹的艺术家还是有区别的。我可以看到现在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越来越多,所以我不认为女性是一个“标签”。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上当然是存在差异的,而女性在历史中确实处于劣势地位,但我相信在未来,性别的标签会弱化。
BI:我们经常形容作品时会用到“女性化的” (feminine)这样的词,你觉得她包含了哪些特质?
M:我的第一感受是:温柔的,脆弱的,相对的弱势地位。她不像男性那么锐利。我觉得这些特质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去夸大渲染她,(现在好像很流行这么做,对么?)因为女性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进一步地说,我们总是强调“独立女性”,但只有独立不再成为必要的前缀,女性才达到了真正的独立。
BI:在你自己的创作中,是如何体现这种特质的呢?
M:我的衣服非常凸显女性的身体线条,很显身材,我把服装当成身体的建筑来创作,其实我大学第一年学的是建筑,后来才转到了Fashion Design,所以我会在服装中体现结构感,我更像是一个人体工程的建筑师。


BI:你的设计都会有自我的投射吗?
M:当然!每个系列都有我本人的影子!比如2017年秋冬,主题就是一个Drama Queen,2018年春夏是我想象中30年代的一个画家,2019年秋冬的“柏拉图洞穴寓言”,还有2020年春夏的“燃烧”,都是在探讨我观察和思考到的现象。正在忙的新系列,也就是2020秋冬,主题是“反战”,会在线上直播发布。这个系列我会用一个短片来呈现,我为这个故事创造了20多个不同的角色,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性格、立场,每一个角色的细节都在我脑海中慢慢形成,越来越清晰,他们在短片中出现时,不会有台词,但你会通过他们的服装和个人气质认识他们,跟他们一起进入这个故事。

BI:为什么要设计“反战”的主题呢?
M:我觉得我们此时此刻就在经历战争,人们在挣扎,在反抗,这就是战争。当代的战争并不一定有炮火硝烟,它就在身边发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BI:所以你是在用服装积极地参与社会讨论的?
M:对,我希望服装不仅仅是穿在身上,而是想通过我的作品,我呈现的方式引起大家的共鸣,我也想通过实际行动来呼吁我的顾客,环保、反战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我要把我的理念做出来,找到合适的点跟大家分享。
BI:对你影响最深的设计师?
M:我喜欢的设计师其实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是McQueen,他的设计其实并不像先锋品牌一样骨子里在“anti-fashion”,他延续的其实还是一种美,一种复杂精巧的工艺。我20出头时在McQueen 实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对我的审美体系影响太深了,现在也会关注偏潮流的小众设计师,也尝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龙活虎,不要拘泥于陈旧的时装框架。
BI:在时尚行业里,女性身份会有特别明显的感受吗?
M:时尚行业其实蛮特殊的,我们这行女性比例特别高,所以我觉得挺幸运的,没有遇到过因为性别差异而导致的不平等。而且性别的界限在模糊,很多服装都逐渐在去性别化了,我的新系列也是,男模也可以穿大码的女装。不过我知道在其他行业里,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BI:最后跟女性朋友们说一句话吧!
M:希望大家每天都活得很开心!拥抱生活!
青年钢琴艺术指导 金璐
“我不觉得女性身份需要刻意被强调。”

金璐 :青年钢琴艺术指导,现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的金璐是一名钢琴艺术指导,4岁起就开始弹琴,音乐对于金璐来说就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次采访中金璐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跟我们分享了很多音乐艺术的艺术创作过程。

BICA Q&A 岛间当代艺术(以下简称BI) 金璐 (以下简称L) BI:Hi,金璐!能跟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内容吗?
L:我是一名钢琴艺术指导,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声乐歌剧系工作。2015年我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就留校工作了,我是音乐教育从业者,研究方向是中国民族声乐。
BI:在你的行业中,女性会是一个明显的标签吗?
L: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嘛,女性是占大多数的,所以我不觉得女性身份需要刻意被强调。
BI:那在你的研究领域中,会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吗?比如会不会“女性化的”这样的形容?
L:会有,我们在演奏前是一定要了解作曲家的个人经历的,这其中就包括性别,国籍,生活年代等等。古典音乐,尤其是浪漫派,女性作曲家是很少的,这当然跟时代有关,但如果有女性跟作曲家经历有关,我们也都会去了解的。目前我们的研究领域包含中国古典诗词的作曲,这些诗词作者的性别当然就是很明显的特质,比如李清照的作品跟李白是有很大不同的。
BI:这些诗词的曲子是如何创作的呢?
L:现在音乐研究有一个热门方向,就是把中国传统诗词重新谱曲,我们叫做古曲,把古诗词创作成音乐一定要依据作品本身的风格。
BI:男性和女性的诗词作品在音乐的最终呈现上有什么不同吗?
L:当然,举个例子就是,我们最近就在演奏李白的诗,他的诗表达感情是非常直接潇洒的,无论是孤独还是高兴,相比之下,李清照的孤独就会着重于描述景色,她不会直接表达感情。所以我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男生是一定不会选择《声声慢》这样的作品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男女差别是很明显的,有一部分是男女声部的原因,还有就是表达是否合适,比如女性就不适合演唱军队歌曲。不过也会有男生会挑战女性的作品,我觉得这不算是标签,而是男性和女性本身就存在的差别。
BI:这个还挺有意思的,男女的差异竟然会在音乐上如此不同,那女性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突出的特征吗?
L:我觉得女性的作品是更敏感的,有很多小心思,不仅是中国诗词,在歌剧中也是,女性在表达感情时都不会很直接,而是非常委婉,惹人怜惜的形象。
BI:这种差异是东西方都会有的吗?
L:从西方歌剧中看性别差异也是明显的,歌剧主角多为男性,女性主角就比较少,《阿依达》是少数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大部分女性在歌剧中的角色都是夫人。所以我觉得在音乐上,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因为塑造人物,性别是一定要考虑的,而且我觉得女性的性格是比男性要丰富的,我们最近新创作的作品都是女性主角,因为女性的个性更有反差的点,更有戏剧冲突。
BI:想在这个节日对女孩们说些什么?
L:女性一定要自信!自信的女孩子都是宝藏少女!
先锋戏剧导演/行为艺术家张垚
“我可以看到的是在影视这个行业,女性比例从很少到很多并且都很优秀,所以我特别兴奋。”


目前工作生活在纽约的张垚既是编剧、导演、制作人,同时也是先锋戏剧团体NoodleRice&Friends 的主创之一。无论是合作项目还是个人作品,张垚都表现出对社会议题和身份政治的关注,性别在她的思考中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创作先锋戏剧的经历让张垚以更开阔的思维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尤其在女性运动的讨论中,她始终保持着自觉和警醒,十分坚定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犀利的洞察。

先锋戏剧导演/行为艺术家:张垚,个人网站:noodlerice.org
BICA Q&A 岛间当代艺术(以下简称BI) 张垚 (以下简称Y)
BI:Hi!张垚,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和创作经历吗?
Y:我是张垚,我是NoodleRice&Friends 的主创之一,我把这个collective叫做米面合作社,因为和伙伴最初创立时,我是南方人,他是北方人,所以就叫了米面这个名字,我们俩以写作和导演为主,演员是跟朋友们合作,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就叫NoodleRice&Friends。我和现在的Creative Partner郭亮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上学时一起合作短片、定格动画,接着一起申请了加州艺术学院。来了之后接触了很多现场表演(live performance)和先锋戏剧,2013年有机会去了Robert Wilson的Watermill Center进行了一个现场表演,启蒙了继续做先锋戏剧。后来就陆续去了很多先锋剧场和戏剧节,还有荷兰艺术节。最近我们两个更专注个人作品,我正在从事电影的创作和制片工作。
BI:NoodleRice&Friends 的表演有什么风格特质?
Y:其他行为艺术可能更偏向体验,但我们是更注重叙事的,我们的作品中虚构的成分会更多。我们创作时以作品出发,再考虑它适合什么媒介,不会限制媒介影响作品的呈现。我们的作品和表达都是综合了各自所学的专业,所以也更加综合。
BI:本科学习电影,到研究生接触戏剧和行为艺术,这个转变对你有什么影响?
Y:国内学的电影偏向叙事,接触了先锋戏剧才知道表达方式有很多种。现在又重新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了,因为有做先锋戏剧的经验,所以现在在创作时会跳出框框,解放表达方式,更自由的去触达主题。
BI:有没有什么主题是一直在探索表达的?
Y:如果非要有一个主题,就是sex吧,最开始其实并没有刻意去表现,但是得到了作品非常sexual的反馈,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我们经常表达的主题。就我个人而言,sex 作为主题是很明确的,我来美国后经历了一次我个人的性解放,它跟metoo运动,跟女性主义结合是我个人非常想探讨的。
BI:觉得自己身上有强烈的女性标签吗?
Y:当然,我知道在一个理想社会中,性别和性向是没必要成为特别标签的,但我们目前还不是这样的理想社会,所以我非常认同这个标签,并且我觉得我们可以去reclaim 这个标签。就像曾经的黑人,把“black”和侮辱性的“n-word”使用权拿回来了。所以我觉得女性也可以reclaim 女性这个标签。我很高兴看到美国现在的势头: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发声,所以我其实很高兴自己有这样的标签。
BI:会觉得“女性的”这个形容是一种标签吗?
Y:我想在女性艺术家还很少的时候,她们的作品显示出来的特质就是跟男性艺术家不同,女性和LGBTQ 在更多个人情感和身体关注上,要比男性艺术家多很多,这是跟经历有关系的。现在的女性艺术家非常多样化,呈现了各种各样女性的特征,所以女性化已经很难说具体是什么意思了。
BI:身为女性在所处行业里会有什么差别对待吗?
Y:我觉得商业戏剧可能会有吧,但先锋戏剧这个community非常包容自由,甚至是激进的。不过在电影行业,都不用赘述了,薪酬和工作机会都不平等,你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新闻,但目前的趋势是变好的。我可以看到的是在影视这个行业,女性比例从很少到很多并且都很优秀,所以我特别兴奋。
BI:身为在美国的亚裔女性,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吗?
Y:亚裔女性这样的刻板印象和被凝视的情况当然是存在的,但是我更愿意把它放在一个对比中差异的位置上思考,比如来美国之前和之后经历的对比。
BI:在这个节日里想和女孩儿们说些什么?
Y: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吧!我也希望女性之间可以互相扶持共同进步,我们要争取的不是这个桌子上的一个位置,而是这张桌子一半的席位。
女性的社会地位渐渐提升,女性的思想越来越多元丰满。特别感谢五位艺术创作者的支持,也希望这次BICA对话的栏目,能为你带来鼓励和启发。最后,女孩们祝我们节日快乐!
Citation
https://www.brit.co/how-helping-other-women-can-be-key-to-success/

BICA SCENT AESTHETICS EXHIBITION
SINCE MAY 2020
SEE YOU SOON!

欢迎在微信平台「岛间艺术BICAM」上关注我们!加入岛间艺术交流群一起聊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