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阅读日记 Day 7
《吴太伯世家》 (思维导图)
太史公自序:太伯避历,江蛮是适;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吴国既灭。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春秋吴国在《史记》中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 司马迁认为吴国是蛮夷,所以在十二国诸侯年表的引言部分,未把吴地当作“中国”,只是因为它曾经是霸主,才似乎不情愿的把吴国放在表里,形成了十三国年表的结构。可是在这里,因为吴太伯在周王室家庭关系中的辈分和地位,就把它作为《世家》的开篇。
其实,《吴太伯世家》篇在吕世浩先生的讲座中已经有很好的讲解,我现在仅是温习。季札访问鲁国,观看周歌舞时有一大段描写,不由得感叹这段“bluff" 是汉赋典型的写作方式 - 用骈文、形容词的铺排来描述歌舞是如何美妙,以达到歌功颂德的效果。也许儒家为了推行自己“崇古”的意识形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引起人们对古(周代)歌舞的好奇心或敬畏心,或者说,这种排比结构能很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但对于后人如我等,似乎没有任何作用,无法达到共情之效果。我仍旧无法想象这个歌舞到底是长什么样子,和巴赫的音乐到底有什么不同。
到了吴王夫差执政时期,国富兵强,看看当时的记录,吴国四处出兵。先后和楚国,越国,齐国发生战争。“出身蛮夷”的吴国真是非常好战,而且专门挑大国、强国来打。 翻翻地图,齐国其实与吴国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两个小国(莒、郯(tan2))。也许是因为秦晋两国地处西北,得地理位置之便利,才没有遭受到吴国的攻击。
补注:在《郑世家》中有晋国军队和吴国发生战争的记载,但这场战争似乎发生在齐地。

《齐太公世家》(思维导图)
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发,爰飨营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田阚争宠,姜姓解亡。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吕齐时期最重要的国君应该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了。 他传奇性登上国君宝座的经历以及前期的励精图治,重用管仲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坐上霸主宝座志得意满的齐桓公,开始骄纵起来,起了受命三代,泰山封禅的念头,管仲都无法阻拦。桓公的“骄”,在盟会上都被诸侯们看出来了,估计这是写在脸上的。骄必败,所以桓公统治后期,重新易牙等小人,《史记》毫不讳言桓公身后,因为小人作乱而导致的悲惨结局 “尸虫出于户”。
在桓公统治后期,和管仲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管仲临终前齐桓公去看望他,并问“群臣谁可相者?” 管仲的反应也非常有意思,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知臣莫如君”。等着齐桓公提出他自己的proposal, 然后否定了桓公提出的三位小人,但管仲的建议”终不能用”。
桓公以后,齐国政治动乱不堪。感觉齐国的王室私德非常混乱,私通、乱伦等行为常见于记载,和《吴太伯世家》比起来,吴国的政治动荡原因是攻伐,而齐国更多的是”宫墙之内”,太公的后人,看起来德行衰落的非常迅速。还有一种可能是,其实当时礼崩乐坏,各国王室的龌龊事情都很多,但因为《左传》流传下来了,而其他六国史书因为秦始皇的焚书没能传下来,而在《左传》中鲁国的史官对齐国的宫廷八卦知之详尽,而且下笔非常严厉,毫不客气,所以齐国的宫闱秘闻就这么暴露于天下了。
本篇中的战争描写,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出自《左传》,确实精彩。 让我觉得有趣的一个细节,是晋国大将卻克伐齐取得胜利后,向齐王提出停战要求是“令齐东畝”,看到这里的时候非常不解。翻了解释,说让齐国的老百姓种庄稼时田垄向东,这样便于处在西方的晋国在有战事的时候,战车能够更容易地通过,不由得惶然大悟。不禁让我联想到近代战争时俄国把采用不同的铁轨宽度作为国土防御的一种手段,和“东畝”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吕齐后期的朝政变化及田氏代齐的演变过程,感觉在此篇中的记载语焉不详,希望能从《田敬仲完世家》中找到更详实和明白的记录。

-
饱饱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1 19:25:08
-
豆友18495885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11:45:44
-
金羽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0 20:43:29
-
让我一窒爱个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0 05:57:50
-
心情微近中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9 18:27:59
-
沈默🌈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22:33:37
-
深夜咖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8 21:52:32
-
五棵松护林员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7 20:01:04
-
bossa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