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抄」读芥川龙之介《河童》

一、理想国与异域想象 理想王国是人们亘古以来的追求,西方有Wonderland(爱丽丝)、Neverland(彼得·潘),中国有桃花源。但仔细分析,便很容易发现它们的限制。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刘易斯不断想把爱丽丝留在没有能指固有的死亡标记之处(永生是死亡的另一层隐喻)。他利用矮胖子引诱爱丽丝思考没有名字的好处,试图使她留在符号世界,永葆年龄: “一个人没法不变老。” “一个人也许没法,”矮胖子说,但两个人就可以。只要得到适当的帮助,你可能就停在七岁了。”——《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就这一方面而言,詹姆斯笔下的彼得·潘其实与矮胖子类似,他是死神的化身。在Neverland这个符号世界内掌管着死亡,包括达林太太将彼得·潘与死亡驱力联系在一起: “据传他和仙子们生活在一起。有许多关于他的奇怪传说,比如当孩子们死后,他会陪着他们走一段路,这样他们就不会害怕了。达林夫人当时相信这些,但现在她结婚了,懂事了,就非常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这个人了。” Neverland真正体现的是快感而非幸福,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如温蒂姐弟,都不同程度遭遇记忆遗失,也就是说,Neverland是一个杀死记忆的地方。(类似亚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3》将永恒国度塑造为坟墓。)而彼得·潘作为Neverland的统治者,他会随意产生死亡意志,杀死孩子: “岛上的男孩人数总是有变化,因为有的被杀了,有的则由于其他原因消失了。每当他们眼看着就要长大时—— 这是有违规则的—— 彼得就会削减他们的人数。”——《彼得·潘》 彼得愤怒地说:“你以为我是要在他睡觉的时候杀了他吗?我会先叫醒他,然后再杀了他。我一向都是这么做的。” “我说!你杀了很多人吗?” “无数。”——《彼得·潘》 相较之下,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完全的理想王国。那条明确的通道是单一性的,会遭遇消弭,再寻的反馈是“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的神秘与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不无关系,借鉴其通道的时隐时现,塑造缥缈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史记•封禅书》

而桃花源后,中国志怪文学中出现大量“异域”想象:《酉阳杂俎 卷十四·诺皋记上》之长须国,《南柯太守传》之大槐安国;《王榭传》之乌衣国;《聊斋·莲花公主》之蜜蜂国。这些故事的类似结构都是“现实——奇遇——现实”,故事结局着落于男性回归现实,但大多并未交代他们的回家后续。就这一方面,《王榭传》可算特例,王榭回家后,深以为恨,思念乌衣国的妻子,但一切都只是梦幻泡影了。(类似王菊金电影《地狱天堂》。)

或许,“桃花源”所蕴含的“通道”概念更多化为一种人生“在路上”的现象,不能回头——绝对奇遇只有一次。也就是“桃花源”压根就不是固定的,它是移动性的。或者说,“桃花源”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是缥缈的。

至于现实中的“桃花源”,大多是因距离的产生及知识经验的匮乏投射而成,其是一种文化概念。当个人在内心逐渐构建自己的幻想时,见到实体就有幻想崩塌与瓦解之伤害,桃源本是一场空。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使他对古典中国的美丽想象在啼笑皆非的现实见闻前破灭。黑塞的印度之行,同样破灭了他的理想投射,继而使他觉得理想王国只存在于他的自身之中。就这一方面而言,英国人Arthur Waley于英伦三岛翻译中日古典文学,却不接近东方,终身守在英伦三岛之原因基于害怕现实击溃美好幻想。就像村上春树《去中国的小船》写道: “我就是这样遇上了不少中国人。我读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从《史记》到《西行漫记》。我想更多一些了解中国。尽管如此,中国仍然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中国,是唯我一人能读懂的中国,是只向我一个人发出呼唤的中国。那是另一个中国,不同于地球仪上涂以黄色的中国。那是一个假设,一个暂定。而在某种意义上,那是被中国一词切下的我自身。我在中国漫游,但无须乘坐飞机。漫游是在东京地铁的车厢内或出租车后排座上进行的,这种冒险是在家附近牙科医院的候诊室以及银行窗口进行的。我可以去任何地方,又任何地方都不能去。” 而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出现的“河童国”则是一个与Wonderland、Neverland类似的理想王国,它并不存在完全的理想,但又有诸多可借鉴意义,就像张爱玲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河童》采用他者视角的窥探,塑造纪实与虚构的“异域想象”,通过一个人误入河童国,使他与读者视点叠合,担任读者的引导者,同时以河童国这个镜像反射现实社会世态(类似白居易讽喻诗)。此类写法在中西方文化亦有类似,像孟德斯鸠《波斯人手札》以波斯人郁斯贝克视角观察欧洲基督教城市;老舍《猫城记》借助“我”观察火星猫城;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借助阿丽思观察中国世态;将视角塑造为异域他者,利用第三只眼,看社会诸现象就会显得客观而公正,同时又富有思维对照组之羼入。(输赢难判心难定,只缘人在局中痴。)

此法在中国晚清、民国以新写《西游记》、《红楼梦》的形式大量出现,但写作模式颇为类似,都是让孙悟空、贾宝玉通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都市上海,其中以贾宝玉、薛蟠,孙悟空、猪八戒两人组成孪生对照,并让薛蟠、猪八戒成为贾宝玉、孙悟空对西方科技的引导者、解说者——类似教育学上格赛尔“成熟势力说”中提到的双生子爬梯,眼界初是落后的贾宝玉、孙悟空日后会迅速成长超越薛蟠、猪八戒,点评时弊。

二、对形与倒错 一方面,芥川龙之介将河童塑造为皮肤粘滑、行为古怪、略显丑陋,有“滑溜溜的脊梁”,身上不穿有任何衣服。但另一方面,芥川龙之介却赋予河童为高等生物(类似《恐龙当家》 、《大雄的猫狗时空传》),河童社会其文明程度与日本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出人类的发展水平。同时河童对人类的情况远比人类对它们的情况熟悉得多,甚至在河童社会,人类被当做贵宾有特权不劳而食。芥川龙之介凸显的这种外形与智慧的参差感,与《镜花缘》的黑齿国很像:人们通体如墨,牙也是黑的,但文明程度(男女学问)十分高。 《旧约·创世纪》中关于造女人有两种不同说法。在《创世纪》第一章中说,第六天“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同时“造男造女”。但千百年来教会一直是向教徒灌输用男人(亚当)肋骨造女人(夏娃)的说法,以此作为妇女在封建家中要依附于男人的根据。但在河童国的宗教构成里,神却是用雌河童的脑髓造出的雄河童: “那你就不会明白了。我们的神用一天的工夫就创造了这个世界。(‘生命之树’固然也是一棵树,它却无所不能。)还创造了雌河童。雌河童太无聊了,就要求有个雄河童来做伴。在雌河童的哀求下,我们的神以慈悲为怀,取出雌河童的脑髓造了雄河童。我们的神祝福这一对河童道:‘吃吧,兴旺地生存下去。’” 在这种文化构成的影响下,是雌河童在恋爱中更占有主动权: “说实在的,河童的恋爱跟我们人类的恋爱大相径庭。雌河童一旦看中了某只雄河童,就不择手段地来捉他。最老实的雌河童也不顾一切地追求雄河童。…有时候雄河童也拼命追逐雌河童。其实是雌河童勾引雄的来追她。” 河童世界塑造的一切都是与人类世界互为镜像,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以互相折磨为乐趣;人类当作正经的,河童却觉得可笑;人类觉得可笑的,河童却当作正经。比如人类把正义、人道奉为天经地义;然而河童一听到这些,就捧腹大笑。 就这一点而言,亦像中国的古典小说《镜花缘》的鬼国与女儿国:鬼国人终夜不眠,以夜作昼,阴阳颠倒,行为似鬼,故有鬼国之称。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男女虽亦配偶,内外之分却与别处不同。男为妇人,以治内事,最喜缠足,无论大家小户,都以小脚为贵。若讲脂粉,更是不能缺的。

三:河童社会特点 1.出生自由 雌河童临产的时候,做父亲的就像打电话似的对着做母亲的下身大声问道:“你好好考虑一下愿意不愿意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再回答我。”若胎儿不答应,便会注射特殊药物滑胎。 2.资本压榨 在《千与千寻》中,人类贪婪的欲望会使人变成猪,随后成为盘中餐。在河童社会则崇尚社会达尔文主义,被解雇的河童职工会因“职工屠宰法”的存在被杀死成为盘中餐。

3.权力对思想的扼杀 河童国禁演音乐,其观点为:“因为唯独音乐这玩意儿,不管是多么伤风败俗的曲子,没有耳朵的河童是不懂得的。”类似郑渊洁《魔方大厦》中的锁国(人们出生在大脑挂锁)、木偶城(人们是牵线木偶,被操控)、黑蝉乐队(没有创造力)。

4.关于战争 河童国与水獭国的战争使得十六万九千五百只河童因此英勇地阵亡,但有关战争中河童遭遇却是禁忌话题。类似郑渊洁《魔方大厦》蚂蚁王国的月季女王、玫瑰女王之战。 四、围城 1.托喀 托喀叹了口气,突然对我说:“我以超人的恋爱家自居,可是看到那种家庭的情景,还是不禁感到羡慕呢。” 2.马咯 “这么说来,最幸福的莫过于像你这样过日子喽。” 马咯离开椅子,握住我的双手,叹着气说:“你不是我们河童,自然不明白。可有时候我也希望让那可怕的雌河童来追逐我一下呢。” 3.“我” 我从河童国回来后,有一个时期我们人类的皮肤的气味简直使我受不住。相比之下,河童实在清洁。而且我见惯了河童,只觉得我们人类的脑袋怪可怕的。这一点也许你不能理解。眼睛和嘴且不去说它,鼻子这玩意儿真是使人发怵。我当然设法不去见任何人,但我好像跟我们人类也逐渐处惯了,过了约莫半年,就随便什么地方都去了。糟糕的是,说着话的当儿,一不小心就冒出一句河童话。 那么就不谈这个了。由于一桩事业失败了,我又想回河童国去。是的。不是“想去”,而是“想回去”。当时在我看来,河童国就是故乡。 其中,来到日本社会与河童社会的 “我” 是中间人形象。身处河童社会,临别时对自己将来离开河童社会回应道:“你放心,我才不会后悔呢。” 但回到人类社会恰恰是以河童的价值观看待诸多事物,因此被人当做“精神病患者”。(类似《天地玄门》居士从唐代来到香港,因思维过于古代,被关进精神病院。或是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胡太明因中间地带的身份最终精神崩溃。) 同时, “我”的形象,与许鞍华的母亲类似: 我自己将往事讲一次给吴念真听,他写出来,我又觉得work,所以开拍。我主要讲,当时我在日本才知道我阿妈的感觉,明白她住在外地的惨况,同时我觉得她自己的 attitude也很好笑,终日怀念以前的日子,但其实已经被本地同化,自己恰恰就用香港人的 values来讲日本,总之,不知不觉,环境改变了自己。——许鞍华《许鞍华说许鞍华》

五、天才与白痴
1.天才托喀(开枪自杀) “傻子总认为除了自己以外谁都是傻子。” “我们之所以爱大自然,说不定是因为大自然既不憎恨也不嫉妒我们。” “最明智的生活方式是既蔑视一个时代的风尚,在生活中又丝毫不违背它。” “我们的生活不可缺少的思想,说不定在三千年以前已经枯竭。我们也许只是在旧的柴火上添加新的火焰而已。” “我们比人类不幸。人类没有河童开化。…如果将理性贯彻始终,我们当然就得否定自己的存在。将理性奉为神明的伏尔泰之所以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正说明人类没有河童那样开化。”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老子》第十九章 “我们要保护自己,别让心中有阴影,别让心中失去光明,别让我们的脑袋和心战斗。思想,是一种严重的病。”——椎阿比酋长《破天而降的文明人》 2.哲学家马咯 唯独哲学家马咯一边望着托喀的尸体,一边呆呆地想着心事。我拍拍他的肩膀,问他:“想什么哪?” “我在想河童的生活。” “河童的生活怎么啦?” “不管怎么说,我们河童为了能生活下去……”马咯面带几分愧色小声加上一句,“总之,就得相信河童以外的什么东西的力量。”(话题引出宗教,但宗教却又被教众否认。以及叔本华、尼采等自杀者。) 3.老河童 老河童是“我”在河童国最后见到的一只河童,也因老河童的指引,“我”才能重回日本社会。老河童的另类之处在于他的生命是逆转的,出娘胎的时候是白发苍苍的。以后越来越年轻,如今一百五十六岁,却是娃娃相。老河童的形象,类似中国《神仙传》的西河少女:西河少女因服食神仙舅舅伯山甫给的药,是时虽然七十岁了,但吃药后渐渐返回少年,脸色像婴儿。后来他的儿子成了白头翁,她却还是年轻少女。不过老河童并未依靠仙药,他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年轻与通透,其特点类似徐克《梁祝》中的僧人若虚: “我年轻的时候是苍老的,到老又年轻了。所以我不像老河童那样欲望枯竭,也不像年轻河童那样沉湎于色。反正我的生活即使算不得幸福,也是安宁的。…单凭这一点还算不上是安宁。我的身体也健康,还有一辈子吃用不尽的财产。但我认为,我最幸福的一点是生下来的时候是个老头子。”

4.王童《无言的山丘》憨溪 阿助和阿屘因为传说中的金蛤蟆会赐予人财宝而来到金蟾蜍山, 但所谓的金蟾蜍山并非福地,而是吞噬无数人生命的魔窟。电影里最有智慧的,是傻瓜憨溪,在日据时代他敢露出阳具戏谑日本人,也能在所有人寄托在金蟾蜍山能暴富的时候毅然离去。“空空来,空空去。”他用自嘲的话语向着盘检的警察叫喊。也因故免于一死。阿柔评价他:“看得开,放得下。”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04 16:08:56
-
34🌞🌛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2 19:48:32
-
wqeoo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05 11:48:00
-
zc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22 14:15:41
-
Succinu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22:22:07
-
婧婧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4 18:09:55
-
豆友210499225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1 09:13:17
-
有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13:30:06
-
山鸲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12:57:57
-
Aaron.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10:54:56
-
砂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09:00:56
-
善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07: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