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疫情观察
查看话题 >【德国故事】凭什么去相信?
德国关于新冠病毒的新闻已经铺天盖地,中国的爸妈对德国人民十分不放心,话里话外开始动员我订机票回国躲躲。他们的担忧是有理由的。比起中国,德国没有封城,也没有动员大家戴口罩,切身感受不到防御的状态。况且,德国人始终认为这是一场盛大的感冒。他们觉得媒体报道中国的疫情处理办法有点反应过度,很多措施没必要。身边的德国朋友表示,事已至此,害怕也没用了。
不一样的政治环境和文化催生不一样的逻辑和态度。我特别想知道他们凭什么去相信,也想总结一下疫情初期我在德国感受到的不同。暂从几个方面,谈谈我观察到的德国。
1. 卫生部及时公布疫情进展,信息透明度高,并协同疾控专家,有理有据回应来自社会和媒体的质疑。地方也采取类似的方式发布并更新消息,第一时间回答疑问,消除不解和疑惑。在可能的危机来临之前,心理上我需要一个问责对象,作为精神上的救命稻草。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我所生活的区域内的医疗机构负责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发言人出席新闻发布会,清晰明确的告知我的生存处境,是减少因胡思乱想而演化成恐惧心理的最好办法。我所在的图宾根大学医院在2月26号确诊了两例感染患者后就是这么做的。
2. 各大严肃媒体危机沟通及时,张弛有度。危机预警和政令下达的节奏控制得好,一定程度缓解了百姓的紧张情绪。官媒用数据说明德国有应对的能力,但是也不排除任何不可控的情况出现,措辞坚定但是也预留了很多回旋的空间。其实盲目安抚,敷衍说可防可控,可之后事态发展超出预期让人产生不信任感,反倒会让社会反应更糟糕。
3. 初级医疗体系完善,疫情行动指南明确。家庭医生担负日常咨询,初步排查任务,减少了大家蜂拥到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之前会不习惯小病抱恙先去诊所排队,急诊重症才去大医院。因为想到大医院有更完备高端的医疗设备和医师资源,总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到这里最好的资源。但是,社会不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只能在需求的缓急和现有的资源中做出平衡,尽量做到有效分配,划分轻重缓急,避免资源浪费。至少综合来看,德国人的科普程度高,大部分理解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意义,清楚防护用品,隔离病房优先供给重症患者的重要性,对“利人利己”的道理理解透彻。
4. 国家卫生部,各地政府,学术机构间合作协调,媒体配合,每天的新政策、新发布缓而不迟。德国联邦卫生部和内政部门与各州实际是分权而治,不存在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所以联邦和州政府间的协调程度也直接决定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效果。各州自治在非危急时刻对各州内部权益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但当遇到新冠病毒这样的危机,自治有可能会成为措施执行的障碍。今天卫生部长Spahn建议1000人以上的活动暂停,也只是建议,因为联邦政府没有权利直接取消或禁止大型活动。在德国能聚集这么多人的活动估计只有足球了。周三科隆对战门兴格莱德巴赫的比赛可能要采取无看席的直播的方式,但是最终决定也要明天才能公布,因为地方州政府同意才可以。想想球迷的心情,俱乐部的收益,他们这个群体的利益谁来负责?有些决定不是迟滞,而是太难了。
5. 具备测试能力的实验室很多,全民保险制度让检测费用有了基本保障。如果满足检测条件,就可以申请检测是否感染。检测费用虽然高达几百欧元,但患者只需要负担很小一部分。具备测试资质的实验室和专业人员很多,加快了检测速度,为监测分析病毒传播现象提供了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疑似患者快速确诊,减少传播可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德国感染人数短时间内增长如此之快。虽然存在私立医院不愿意接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情况,因为接收手术患者的利润远高于收治感冒患者,但百姓常去的公立医院是不会对患者挑三拣四的。
随着确诊人数增加,可能德国的防控措施也会有变化。不过至少一切都是在循序渐进,让大家心理上都做好了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准备。剩下因为政策和法律的制约,还有出于人权和性格的考量,政府做决定会越来越艰难。
希望当自己的奶酪被分割之际,德国人依旧能充满理解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