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窗,是心里的温柔乡

每到三月,我就会忆起北京的雨。
那时临近毕业季,刚进入新公司,满腔热情仍抵不过初来乍到的陌生感。某天,在一番忙碌过后的下午,捧着冲泡好的咖啡来到窗前,才惊觉那场雨。
虽隔着玻璃窗,却也能感受的到它,细腻,温柔。雨下得散漫,我手中的咖啡逐渐升起浓郁的焦香,扩散在空气里,浸润鼻息。那一刻,像猫儿钻到怀里般,眼里的疲倦瞬间褪去。
也是那个下午,心里涌起了兴致,开始好奇地打量起窗外。对面那栋写字楼的墙壁是暗暗的砖红色,玻璃是蓝色的,从这儿能看到一楼7-11便利店的正门,接连好几天的早上我都去店里买了皮蛋瘦肉粥。楼下的树泛起一层新绿,那股子新鲜劲儿,像极了北方来去匆匆的春天。树间小道有点绕,三三两两的人撑伞走过,凑近玻璃窗,可以听到他们的脚步声,鞋底踩在有雨的地面,很清脆。从窗户左边一角远远望去,是一个公交总站,空气蒙上了一层雾,还是能看到徐徐进出的公交车。
初来为了方便,我把房子租在公司对面的小区,中间仅隔了一条马路。房子在19楼,房间的窗朝西,因此我记下了很多个日落。有一次大雨过后,傍晚时突然放晴,落日晕成厚厚的橙红色,周围的云彩一层层散开,由灰到白。
玻璃窗的隔音并不算好,反而增添了些额外的惊喜,楼下不知名的乐器声传来,轻快又舒畅,像在欢送不久前一场大雨的离去。那个下班后回到家等外卖的傍晚,只觉得心里一阵温柔。
后来和朋友一起搬到了北五环外,房间面积狭小,好在视野很阔。看房子的当天我就被房间的大落地窗吸引了,正对着五环路上的地铁站,可以看到来来去去的地铁,以及去往地铁站的行人、自行车。搬进来后,我把床的位置调整到进门右手边,与窗户垂直的方向,每天早上醒来一抬头就能看到窗外。倘若早上迎接我的是一片清透的蓝天,除了云朵以外,看不到其他杂质,那一整天我的心情都会很好。也有很多次,当我睡眼惺忪的抬起头,外面一片灰蒙蒙。如我这般在意天气的人,很难对雾霾天释怀。
落地窗的外面有一截墙壁是凸出来的,冬天经常有鸽子落在上面,有时它们一动不动的站着,有时低着头好像在絮语。刚开始我会惊喜的拿手机拍下这一幕,却经常惊扰了它们,四散而飞。后来察觉到它们,我什么也不做,就在离窗户不远的位置静静站一会儿。这是最好的时刻了,对彼此。
而我心里最爱的,还是那个小城里、在清晨和黑夜都能给我安全感的窗。书桌放置在墙壁一角,旁边便是一个大的飘窗,窗帘是鹅黄色的轻纱。夜里,即便拉上窗帘,不远处街边的路灯依然能透进光来。我不喜欢太过黑暗的夜。
去年夏天在家待的时间久,经常伏在桌前看书至夜里十一点多才放下,洗漱完毕,打开玻璃窗,微凉的风一阵接一阵,混着栀子花的香气,蟋蟀声更是此起彼伏,躺在床上,觉得再没有比这更美妙的夜了。
有一阵子,总是在凌晨听到狗叫声,被吵醒后难以入睡,索性起身探着头来到窗前。对面有稀稀疏疏的几户人家仍亮着灯,也许是在等待深夜归来的人,又或许是在趁兴打牌呢,想到这儿,揉揉额头,继续回去躺下。
小区后面是一片空地,空置久了,一些老人先后开垦出来当作菜园子。夏天天亮的早,有时闹钟还未响,耳朵就被窗外的声音吵醒,声音拖得很长,“扯把葱回去煮个面咯”“今年落雨少,菜哈长不好唷”……也会在心里暗自咒骂几句,搅了好梦;有时又会不自觉地伸长耳朵,听听那些与自己不相关的话,这样平静的躺在床上,倒像是得了半日清闲。
今年开春,我换了一座城市,住所是一个老式小区的二楼。房间窗户外的大部分视线被一排树挡住了,偶尔听得到过路人的说话声、小孩子的嬉笑声、摩托车碾过的声音。
靠窗的一方书桌略显旧态,有时伏案累了,抬头可以看到很多细细碎碎的树叶,树枝四散着,凑近些还能清晰地看到枝丫上的纹路。
不同于北京,这座城市多雨,在很多个亮着台灯的夜里,我忙着手头的事,不知不觉窗外就有了细细簌簌的声音。雨落在树上,有时急促,有时又很轻。它们并不妨碍我,我享受这样的夜。
也许很多人已经沉沉睡去,只有我在意窗外的雨,还有那条白天很热闹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