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十)
八、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罗马帝国的剥削】国家对民众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捐税、赋役、高利贷,“吏的勒索”还毁灭了商业,罗马帝国的统治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普遍的贫困化,商业、手工业和艺术的衰落,人口的减少,都市的衰败,农业退回到更低的水平——这就是罗马人的世界霸权的最终结果。” 【罗马帝国的农业】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当时意大利的农业经营方式,大庄园或牧场,有奴隶负责经营,以满足主人的奢侈生活。后来,这种庄园模式衰败了,城市也衰败了。因此,这种大庄园开始向小庄园转变,土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租给佃民(或分成制农民)负责经营,但佃民分得的产品仅仅占1/6,或者1/9,其他的都要上交,这些佃农其实就是农奴。农奴不能和自由民通婚,他们自身的通婚也只是简单的同居,是不被法律承认的婚姻。这就是中世纪农奴的前身(前辈)。 【罗马帝国的阶级和阶层】在大庄园农业经济衰落后,农业生产收缩为小农业和小手工业,而奴隶的数量却很庞大,这种小规模生产模式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的奴隶。只有富人家庭中的奴隶,还有一点点生存空间,但是,这时候普遍的观点仍然是,社会劳动主要是由奴隶来承担的。“结果,一方面,多余而成了累赘的被释奴隶的人数日益增加;另一方面,隶农的人数,破产的自由民(类似美国从前各蓄奴州的白种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多。” 古典古代的奴隶制,已经过时了。此后,奴隶贸易加剧,奴隶地位更加低下,奴隶制度濒临灭亡。但“鄙视自由民的生产劳动”却成为奴隶制留下来的毒刺。罗马世界就陷入了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民的劳动却在道德上受鄙视。平民的生活依然是十分窘迫。 【土地的私有和氏族的衰落】罗马的土地,渐渐地由于征服与被征服而变成了私有财产。在这一过程中,“氏族制度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地区制度”。由于战争和征服,新的征服者要管理所占领的地盘,这种管理机关只能是国家。 【新贵族的产生】“于是军事首长的权力转变为王权的时机来到了,这一转变发生了。”而掌握权力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没收人民土地而分给他的武装扈从队,扈从队势力越来越庞大,构成了后来的宫廷。这样,就靠牺牲人民而造成了新贵族的基础。农民等级完全破产。这些农民,为了生存就要寻求权贵保护(不得不去乞求新贵或教会的保护),保护的代价是出让土地而自身再次变成农奴, 【9世纪的阶级构成】“9世纪的社会阶级,不是在垂死文明的沉沦中,而是在新文明诞生的阵痛中形成的。” 有权势的地主和服劳役的农民之间的关系,是新文明的出发点。一些现代的民族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依附制度】依附制度是从8至9世纪起在欧洲盛行的农民受封建主“保护”,或者小封建主受大封建主“保护”的形式之一,接受保护要履行一定的条件,即为“保护人”服兵役和其他徭役,并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保护人”,然后以有条件地占有的形式领回这些土地。这对于那些迫于暴力而不得不如此做的农民来说,意味着人身自由的丧失,而对于小封建主来说,则意味着处于大封建主的藩属的地位,因而依附制度一方面促使农民沦入受奴役的境地,另一方面巩固了封建等级制度。 氏族制度中,按血族方式管理的野蛮状态,是这些被压迫阶级即农民长期处于弱势状态的根源。 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我们已经根据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这三大实例,探讨了氏族制度的解体。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要探讨氏族解体的经济条件。氏族在蒙昧时代中级阶段发生,在高级阶段继续发展起来,就我们现有的资料来判断,到了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它便达到了全盛时代。 【氏族制度的本质】“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氏族内部不分阶级,大家人人平等。 【氏族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交换】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人多,而且也不相同。同其余的野蛮人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自从游牧部落分离出来以后,我们就看到,各不同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它作为一种经常制度来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随后,畜群开始变成了一种特殊财产。“不过,游牧部落用来同他们的邻人交换的主要物品是牲畜;牲畜变成了一切商品都用它来估价并且到处乐于同它交换的商品”,一句话,牲畜获得了货币的职能,在这个阶段上就已经起货币作用了。在商品交换刚刚产生的时候,对货币商品的需求,就以这样的必然性和速度发展起来了。 园圃种植业。图兰平原,牧草栽培和谷物种植。耕地仍然是部落的财产,最初是交给氏族使用,后来由氏族交给家庭公社使用,最后交给个人使用;他们对耕地或许有一定的占有权,但是没有更多的权利。 【工业成就】第一是织布机;第二是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裂】一切部门——畜牧业、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同时,这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或个体家庭的每个成员所担负的每日的劳动量。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了。战争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俘虏变成了奴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畜群后来从共有财产变成了各个家庭首长的私有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