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2017
本贴为对研究生阶段相关课程大纲计划的记录。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与自学结合。
除第一周外,所有同学在每周上课前都必须读完下一周的指定阅读材料,并以老师提供的思考题为线索,完成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作业,在下一周的周四晚上9点前提交到指定的公共邮箱。扩展阅读材料,当周做课堂报告的同学必须阅读,其他同学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阅读。每次课程由两名同学做课堂报告(每位同学报告时间20-30分钟)。期末以平时作业或课堂报告为基础,提交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期末课程论文。
成绩评定:百分制。课堂出席和平时作业,40分;课堂报告,30分;课程论文,30分。
上课时间、地点:略。
课程安排
第一周 导论
第二周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传统(上)
指定阅读
马克思,200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扩展阅读
傅勒,2016:《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朱学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12页。
思考题
1.《雾月十八日》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试析《雾月十八日》的文本结构和分析线索。
第三周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传统(下)
指定阅读
马克思,200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扩展阅读
马克思,2009:《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第1-3章,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思考题
解释《雾月十八日》第三章第四段第一句话的含义。
第四周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传统的延伸:小农
指定阅读
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第1-71;202-247页。
扩展阅读
斯科特,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第33-56,293-367页。
思考题
1.比较斯科特与马克思关于小农的思想的异同。
2.比较斯科特在《弱者的武器》对小农的看法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相较有什么变化?
第五周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传统的延伸:国家自主性
指定阅读
波朗查斯,1982:《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4-102,284-351页。
扩展阅读
密利本德,1984:《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黄子都译,商务印书馆,第71-126页。
思考题
1.波朗查斯是如何从马克思的《雾月十八日》发展出国家自主性理论的?
2.综述波朗查斯与密利本德在国家自主性问题上的争辩。
第六周 托克维尔的政治文化传统(上)
指定阅读
托克维尔,1996:《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
扩展阅读
傅勒、米罗尼奥,2016:《<旧制度与大革命>究竟说了些什么》,郑琪译,王涛主编《托克维尔与现代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
思考题
1.《旧制度与大革命》在研究方法上与《雾月十八日》相比有何异同?
2.试析《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文本结构和分析线索。
3.如何理解“托克维尔的悖论”?
第七周 托克维尔的政治文化传统(下)
指定阅读
托克维尔,1996:《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
扩展阅读
托克维尔,1993:《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第282-367页。
思考题
1.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法国中央集权制的分析与马克思有何不同?与他在《论美国的民主》中的分析又有何不同?
2.托克维尔对农民阶层或贵族阶层的分析与马克思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民情(mores)”这个概念的含义。
第八周 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分析传统(上)
指定阅读
福柯,2001:《尼采·谱系学·历史学》,苏力译,汪民安编《尼采的幽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扩展阅读
德勒兹:“What is a dispositif”,汪民安译,《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思考题
任选《尼采·谱系学·历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或一句重要的话进行阐释。
第九周 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分析传统(中)
指定阅读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1999年,第3-34;153-258页。
扩展阅读
米勒,2005:《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规训与惩罚》的修辞手法?
2.《规训与惩罚》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提出问题的?
3.惩罚的三种权力技术有何差别?为什么第三种方式最终被采纳?
4.“规训”或“纪律”(discipline)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由哪些零件和程序组成?它与奴役和戒律的区别何在?
5.比较福柯与托克维尔或福柯与马克思对法国革命分析的思路。
第十周 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分析传统(下)
指定阅读
福柯,2001:“无名者的生活”,李猛译,《国外社会学》第4期。
扩展阅读
福柯,2000:《法律精神病学中的“危险个人”概念的演变》,苏力译,《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
思考题
1.“无名者的生活”在研究方法上与《规训与惩罚》有何不同?
2.福柯是如何解读关于米勒和图扎尔的那两条史料的?
3.如何理解福柯在文中所说的“生活的诗”?
第十一周 亨特与新文化史传统(上)
指定阅读
亨特,2011:《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汪珍珠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144页。
扩展阅读
亨特,2011:《新文化史》,姜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8页。
思考题
1. 亨特对法国大革命的新文化史方法与福柯的权力谱系学方法有何异同?
2. 解析《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的文本结构和问题提出的方法。
第十二周 亨特与新文化史传统(下)
指定阅读
亨特,2011:《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汪珍珠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5-268页。
扩展阅读
达恩顿,2011:《拉莫莱特之吻》,萧知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3-258页。
思考题
1. 解析《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的政治地理学。
2.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对阶级的分析与马克思有何不同?
3. 《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对政治文化的分析与托克维尔有何不同?
第十三周 休厄尔与事件社会学
指定阅读
休厄尔,2012:《历史的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朱联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6-116,221-266页。
扩展阅读
应星,2016:《“把革命带回来”:社会学新视野的拓展》,《社会》第4期。
思考题
1.分析三种时间性的差别及事件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2.休厄尔对攻打巴士底狱的分析方法与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中的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3.结合本学期所读书目,谈谈你对革命社会学或事件社会学的理解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