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道上的家》杂感
-01
温柔在现实的引力面前,是多么脆弱啊。所以说很难对女主的处事态度认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总是唯唯诺诺,这样会被别人瞧不起的。是的,人类就是这种东西,欺软怕硬,即便对方是你是最亲近的人。当然,没有经济来源,无论是谁都会落到这个地步,也不能怪她。尊严要靠自己博取,要挺起胸膛面对世界。
不该埋怨小孩子。虽然作为父母会对他们的任性感到生气,但是一味的责罚没有意义。要知道,人类在幼年时根本没有社会化完成,全凭本能处事。反而如果一个小孩过于懂事,那么他很可能经历了不为人知的苦痛,这才令人难过。不过,该教育还是要教育,否则他们永远不会长大。
丧偶式婚姻令人绝望。表面上传统儒家的男主外女主内一片祥和,但说到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父辈都是这个德行(公公对婆婆呼来喝去),所以到了下一辈就绝对不能重蹈覆辙。丈夫对女主的打压和不信任会让女主失去信心并且趋于狂躁,尤其当它披上爱意和上纲上线的外衣之时更显狡猾。
在庭审时最重要的事实会凸显出来:所有人能接触到的不过是真相的部分碎片。不可先入为主,要靠冷静才能做出客观判断。
别人的身影逐渐与自己重叠,妄想置身事外已不可能。不做出改变的话,下一个受害者就是自己。
此外,两人在阳台吃饭时的镜头很有趣,当丈夫说出“别搞得以为自己很懂一样,会令人羞耻的”时,给了他嚼食的特写,感觉暗含一种冷酷的情绪在里面。
-02
从小孩对父母的关系来看,真的是女儿跟爸爸亲,儿子跟妈妈亲。当然还可能是另一个原因,就是妈妈虽然温柔但是和她呆在的时间太久,缺乏新鲜感,所以女儿更亲爸爸,也更听他的话。孩子虽然经常不听话,但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骨肉,教育教育她就懂了。
“无论是做母亲还是做人都低人一等”这句话真的太对了。要不要顺从丈夫和婆婆去他们家住的问题,即要不要放下自尊坦诚自己没有能力带好孩子的问题。这是尊严之战,但没有经济支柱的你怎样都是必败。
在日本当女人太难了。女性长辈们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至于她们始终把这种丧偶式婚姻当作正常,连带孩子都必须“不要依靠男人”才能算基本的坚强,否则就是软弱无能。当然妈宝也是一个因素。
有一个乐观清醒的朋友很重要,她可以在你深陷混沌的时候用一句话就能点醒你。不要让自己的社交仅仅局限于家庭,这样做无异于把自己逼入绝境。
重复一遍,在法庭上不可以轻信一面之词。对于女性地位相当低下的日本来说,维护女方通常不会太有问题。
老公爱吃的菜单这件事,说到底无论是婆婆还是老公都没有照顾到女主的心思。没问女主爱吃什么先不说了,反复重申“不要勉强”不过是另外一种贬低。难道这样就能让他们好受些吗?
除了女主一家, 还有时尚杂志主编、上班族和法庭书记员三位女性。他们都是对照参考的人物。
太烦这个老公了,说一套做一套,只准他喝啤酒就不准妻子喝啊?还酒精中毒?我可去你的。女主被责备的样子好可怜,喝个啤酒都要躲在阴影里,孩子被接走后的休息日,醒来时还下意识地赶忙收拾害怕被人发现。这是什么倒霉婚后生活啊。
没有体验真的很难理解,所以女主在陪审团里也有孤立无援的感觉——毕竟跟她一样的人并没有,除了法官和书记。
-03
依旧是讨厌女主丈夫的一天。每天都装出堂而皇之的嘴脸,变着法打压妻子,还给自己出轨找借口,把事情全部责怪到当不好妈妈的妻子身上。这家伙到底还爱不爱老婆了?不爱就滚蛋。
“常识”的惯性太过沉重。社会常识是女人相夫教子,所有当妈的苦都要自己承受,不能向丈夫和公婆爸妈求援,否则就会被数落连妈妈都当不好。这是上一代的“常识”,然而到了下一代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有多荒谬。所以陪审员会下意识地认为是女方的错误,而不丝毫考虑别人是怎样把她逼向走投无路的。
面子,或者说自尊让很多人受苦。女主不敢袒露自己的伤口,因为这一行为不仅不会得到关怀,还会被贬斥。亲人和爱人不就是能在这种时刻向你伸出援手的人吗?可如果烦恼正是从他们身上产生,你又该找谁诉苦呢?这么看脸皮厚确实是一项了不起天赋。只要你心够大,其实没什么能让你郁闷的。
屁股决定发言。杂志主编虽然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但内心想要孩子的愿望却时时折磨她。所以她不会饶恕被告,因为对于不孕的她来说孩子简直是天赐之物,杀死孩子罪该万死。
男女平等就是笑话,从庭审书记的经历就能看出来。先不说隐藏的歧视,就连审判长也会认为既然都是同样的工作那么女人就不应该早退,丝毫不考虑女书记的生活困难。还有,出尔反尔的书记丈夫太下作了,所谓的分担变成敷衍,真是令人羞耻。
婚姻就是混沌的漩涡。没有充足准备的人绝不可以轻易试探,更别说生下孩子。但这不代表婚姻只会带来苦难,它更像是一场试炼,如果赢了那就能让你的幸福指数级增长,但如果输了就会把你拉入地狱。房子,工作,孩子教育,各种各样的麻烦事会接踵而至。谁能赢谁才会笑到最后。
依旧是碎片式印象。到底是唯唯诺诺不敢反抗的老实人,还是说虚荣爱慕牙尖嘴利的贪心女?交错相反的剪辑无法指明真相,但平行时空内不断上演的类似悲剧,却在暗中道出了答案。
毫无疑问,老实人绝对是负面词汇。记住,人善被犬欺。
-04
女主没有勇气发飙,所以只能脑内想象,现实里装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多像无能的我们啊。
暴风雨来前都是平静。在第四集安排这些向好的因素非常恰当,似乎事情都在慢慢解决。但是啊,静水流深,暗潮涌动,该来的还是会像锁链一样连环爆炸。
幸福是属于自己的。到底幸不幸福自己知道,而不是凭借房子车子这类物质简单判断。有钱是好事,没钱也不可怜。
女主丈夫有够心机的。自导自演还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不断先入为主(不信任)地斥责妻子。他口中的“不正常”,不过是他对动摇自己家庭价值观的女主的贬低。后面欺骗妻子看病更是行为可耻,无论多么以爱之名这样做都是对人格的践踏。
无法逃避的因果。女主早就知道丈夫是持有传统思想的类型,但她没想到这方面的观念对未来的生活竟然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年轻的她搁置自己的观点,顺从了男友,幻想着以后多少会有改变吧。然而命运是残酷的,辞职是你自己决定的,在家养育孩子也是顺理成章,没有经济来源抬不起头更是必然。所以说结婚真的是一个混沌的坑,两人太过亲密,一切不和谐都会成百上千倍地放大。
-05
与其说丈夫是充满恶意,不如说他本性如此。年龄45岁,比妻子大12岁,老夫少妻模式下主导权通常都在男方。通过打压让对方自卑从而听从乃至维护自己,这就是控制欲极强的表现。恋爱以及婚姻都一定是平等的,一方压迫另一方的爱绝对是地狱。
深陷自卑的人什么都听不进去的。她只会下意识觉得所有人都在指责自己,和自己作对。这时候更重要的不是像别人一样指责她,而是想一想,到底是谁让她这样自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有陪审员都更愿意站在自己的位置说话,而不是设身处地共情。坚强起来?说得容易,在那种条件下,拥有那种性格,该怎样才能逃脱困境?说到底,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别人就是自己。女主害怕丈夫知道自己把孩子落在电车里,跟被告害怕丈夫回来发现孩子在哭的心理一模一样。有趣的是之前半遮半掩的剪辑有着画龙点睛的意义,原来采访的人都是儿童顾问,她们讨论的主题都关于女主而不是被告。女主终于回想起来自己的境况并非突然发生,早在刚生孩子的时候一切就已熟悉。所以她才会拿枕头捂孩子,就跟当初那个把孩子扔在水池里的被告一样。她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