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我们还要不要做好人了?
文 | 实用菌

01
电影《无间道》里,刘德华饰演的反派主角有这么一句台词:
“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坏人做久了,都想洗白上岸做个好人,那问题是,为什么他们不一开始就做个好人呢?
原因也很简单,成人的社会对好人太不友好了。
在人们的集体潜意识中,对那些乐于付出,勇于奉献的好人有一种不人道的期望:
期望人家是高尚的、纯粹的、道德极高的、完全不需要回报的,大家只要送上掌声,在网络上喊几声好,就感到满足的人。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再是正常人,因而也就不能有正常人应有的正常需求。
02
比如这次疫情中,付出最多的就是一线的医护人员了。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3000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有20多名医护人员殉职。
可以说,他们真的是拿生命来为大家服务。
对他们,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了精神层面,为他们加油,并给予道德上的褒奖。
但很少有人去想,该给他们什么物质和经济上的回报。
这样的一种关注盲区就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比如前一段时间,陕西某医院的抗疫补助方案就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原来,在公示的方案里,很多一线奋战医护人员所得甚少,而那些不在一线的领导和行政干部们,却拿了大头。
关键是,像这样的事既不是头一次发生,也不是个案。
很多医护人员反映,这种被摘桃子的事情在他们的经历中已经见怪不怪,只不过平时很少有人关注罢了。
03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好人们的困境:
你既然是好人,是一个高尚的人,那么也就应该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
既然无欲无求,那么回报不回报就不那么重要的了。
这样下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有点荒诞的现象:
越好的人,就不能有物质上的回报。
也就是说,你越是想做一个乐于付出的好人,别人对你实质上就越苛刻。
很多正常人可以享有的权益和回报,你都不能有了。
就像生活中最常见的,公交车让座这件事。
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本来是一个值得褒奖的好事,但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
年轻人必须给老年人让座。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新闻:
一个老人强迫一个年轻人给自己让座,对方不肯的话就各种指责,甚至谩骂。
归根到底,还是这种念头在作祟:
好人就应该奉献,就应该牺牲,就不应该有正常人的权利。
04
因为这种逻辑的存在,我们的社会在对待那些善良的好人时,言行往往是分裂的。
一方面,嘴巴很甜。
对好人好事,从不吝啬于口头表扬。
但另一方面,身体很麻木。
表扬完了就完了,很少去想为那些善良的好人做些什么。
比如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让他们的个人生活更好一些,或者至少为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生活问题等等。
还以这次疫情为例。
前段时间,很多医护人员在一线拼命的时候,却遇到了回家难的问题。
有些小区的管理人员以他们可能携带病毒为由,拒绝他们回家。
还有那些援建武汉的工人,也遇到了不少烦心事。
最近的一个新闻是,湖北浠水县2名工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到武汉参加火神山医院的建设。
这样的行为够高尚了吧,但结果呢?
结果是返乡后他们被集中隔离,然后被收取了4200元的隔离费。
虽然事后因为媒体曝光,相关部门给他们退费并表达了歉意,但还是让人心里堵得慌。
善待好人,为他们提供便利和保障,这个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很多成人就是不明白。
这样的事情越多,人们做好事,愿意付出的意愿就会越低。
长此以往,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05
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
把好人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而不是当圣人。
圣人可以生活在云端,但正常人不是。
正常人是生活在烟火中的,是有各种需求的,只要这种需求是正当的,就应该去满足,而不是道德绑架,强迫人家无欲无求。
一边让牛产奶,一边又不给牛吃草,这从哪个角度也说不过去。
在社会机制层面,这是我们需要主动提供给那些善良的好人们的。
这种后勤式的保障越丰富,完善,人家做完好事后享受到的便利越多,好人有好报的逻辑在现实中被验证的越频繁,人们对付出和奉献的信仰才会越坚定。
所以,关于我们要不要做好人这个问题。
这不仅仅是个人如何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如果这个社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让好人在付出时无后顾之忧,并且还有很多不仅限于精神上的回报,那么,相信没有人会觉得这还是一个问题。
毕竟,每一个人都是想做好人的,只要给他们机会。
留言互动区
你如何看待做好人这件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