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电影的一些印象
我爱看香港电影。但我不会因为香港电影后来的衰落而悲伤。香港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意外,没有人能想到一群人和一大堆资本能够聚到一个不大的岛上。现在,香港电影人北上大陆,就像一条大河的支流,最终有流淌回了大河一样正常。七八十年代的人爱看香港电影超过大陆电影没有错,同时代的香港电影的平均质量绝对是超过同时代的大陆电影的。九七年后的香港电影并没有死,只是和香港一样回归了而已。 毕竟,香港电影的繁荣并不是因为香港本身,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
你说到香港电影的大师,我就想到李翰祥和胡金铨这两个人。胡金铨是武侠片大师。李翰祥拍的电影类型很多,主要有有戏曲片、历史片、风月片。在这三种类型上,他都可以称得上大师。 他们两个是结拜兄弟,香港电影史上绝对少不了他们两个人的身影。他们两个都是北京人,他们的电影也受到了浓厚的北京文化的影响。


不同的是,李翰祥热爱的是市井文化,拍出来的电影也都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胡金铨拍的电影属于一些很高端的东西。比如说,探讨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他们两个都是杂家,懂的东西非常的多。都算是半个历史学家。李翰祥热爱清史,拍的历史片大部分是清朝,算是半个清史学家。胡金铨热爱明朝,电影背景大部分都在明朝,算是半个明史学家。
李翰祥拍的风月片很有名,在他自己其实不想拍的,只是他用来赚钱的方法。她自己真正想拍的是那些历史片。他在他的自传《三十年细说从头》中,谈的很多的都是一些历史典故。他曾经也有过“雄心壮志”,想要拍完整个晚清历史,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成。不过他在大陆拍完了五部中的前两部,那就是《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大陆导演,冒着被台湾封杀的危险也要返回大陆。他也很幸运,能够得到大陆全力支持拍摄自己想要拍摄电影。
胡金铨一生都是一个游子,因为他心目中的故乡“北平” 已经不存在了。他喜欢读老舍的作品,这是他怀念故乡的一种方式。他说北京是流沙,进去就出不来了。胡实武侠片是静的,停下来就是完美的画;和其他武侠片是不同的 ,其它的武侠片主要是打打杀杀,是动的。他的电影很不香港,不能当做普通的香港电影看。他是中国最后的传统文人,电影应该当做真正的中国电影来看。
胡金铨人生的最后没有拍一直想拍的 《华工血泪史》,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李翰祥在晚年很长时间没有拍片的机会,最后在拍《火烧阿房宫》时因为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也很悲剧。更有意思是,他们都死在了1997年前后,在香港将要回归的前夜。他们两个的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