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天的盲人没有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涅槃之后,他直接抵达了沧桑。
01 模糊印象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班里有一位特殊的同学。
后天疾病导致他眼部患疾,后来发展至视觉障碍。
他的位置也很特殊,在教室最前面靠墙处的地方,单独给他列出来了一套桌椅。
他很沉默,不和别人说话。
虽然同在一个教室,但他并不和我们学习同样的内容。
他总是在摸。
摸小点点。
那是盲文。
当时我们的语文老师特意去学了盲文,然后教给他一些简单的东西。
这是记忆里最初对盲人的认识。
盲人,靠摸。
02 涅槃之路
据官方数据统计,中国盲人达一千四百万之多,数量位列世界之首。换句话说,平均每一百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盲人。
盲人的致盲因素很多,诸多先天性疾病,亦或是后天的飞来横祸。
是该庆幸保住了尚在跳动的生命,还是该悲恸世界从此失去色彩。
这仿佛是盲人的必经心理之路,一条重塑自己的路,一条深刻认识自己的路,一条从厌恶自己到接受自己再到热爱自己的路。
但这条路又同时充满心酸与困苦,就像毕飞宇在《推拿》中所描述的后天盲人一样:
后天的盲人没有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涅槃之后,他直接抵达了沧桑。
这条认识自己的路,就是每一个盲人的涅槃之路。
03 去往何处
我国的盲人数量如此之高,但我们平日里上街,几乎很少看到盲人。
原因简单又心酸:因为不敢。
背后的原因同样让人唏嘘:很多意在助力盲人出行的公共设施仅仅流于表面,未能真正设身处地为盲人着想。
盲道设计不合理,甚至多数被占;拐弯处没有提示;红绿灯未设置声响;导盲犬的培训成本高,耗时长……
这些,都是盲人出门的阻碍。
出门于健全人,就是迈开步子往前走。
但于盲人,却是一场充满了未知的历险。
而盲人,对陌生怀有恐惧。
这个中艰难,或许健全人可以做到可想而知,但却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所以多数盲人选择不出门、少出门,更别说出远门了。
04 养活自己
盲人靠摸这一特性,日后也发展成了他们的饭碗之一——推拿。
盲人推拿这股风,最开始是从深圳刮起来的。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深圳的盲人推拿,因香港而繁荣。
这话一点不假。
97年香港回归,香港同胞们着急忙慌地钻回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们又一直热衷于中医推拿,当然了,他们一直秉承的这个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却有着不菲的价格。
所以深圳人在第一时间发现了商机,并牢牢地把握住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彼时正值千禧年前后。新世纪的到来似乎搞得人心躁动,但同时却雀跃奔腾,人们卯足了劲想去做点什么。
就这样,深圳的盲人推拿发展起来了,从最开始的日成规模,到之后的逐渐壮大,再到风靡一时,最后,甚至迎来了盲人推拿行业发展的黄金岁月。
而推拿“大夫”一般都有一个小心愿:攒够了资本,开一家自己的店,自己“当老板”。
这也是后来内地盲人按摩行业遍地开花的根本溯源。
05 更多可能
电影《哪吒》里,有一句台词很戳人心:
人心底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
盲人身边也不乏一些“为他们好”的声音:学那些干什么,以后还不是要去做按摩?
似乎按摩,成了盲人唯一的出路。
但事实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
每一个生命,都有奋力追逐梦想的权利。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包括盲人。
盲文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就为盲人提供了多种可能。
学习计算机,开发软件,成为一名“程序猿”;
发挥声音优势,摇身一变成了电台主播;
开淘宝店、做阿里云客服、搞文案创作…
视觉给他们设置了多少障碍,他们就挖掘出了多少可能。
也许这部分人还未使这一行业在盲人群体中“形成真正的大气候”,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努力,并在心底为他们鼓掌。
因为,让盲人,不止待在盲区生活,是我们共同的信念。
06 春天到了
以前小学的时候,我们还学过一篇课文。
一位衣着褴褛的老人在街上行乞,身旁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但过往的路人见此都无动于衷。
后来有一个人给他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盲老人下午的乞讨收入便多了许多。
那行字是: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又是一年春来到,桃花依旧笑春风。
你,听到了吗?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浪花剧场。
欢迎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