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大法(摘阳志平《卡片十二问》)
二 卡片基本功
Q4. 卡片写什么
各位同学被要求写作以下类型的卡片,它们往往代表着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精髓:
术语卡:阅读中出现过的学术术语或者作者特定黑话
人名卡:阅读中出现过的人名,以及他的个人简介如何
反常识卡:有什么理论模型/推断证据/故事/行动,挑战了你的既有常识
金句卡:收集性感的句子
行动卡:写下你可以执行的行动
技巧卡:积累你学到的技巧
任意卡:此处自行发挥
在上述七种卡片中,最重要的是:反常识卡、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是在拓展你的认知边界。每个时代的「常识」都是帮助人类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社会运转效率,但是恰恰是这些「常识」也妨碍了你的认知。因此,你需要时不时借助鲜活证据来拓展认知边界。假设你是一名古人,你能明白如何通过当时的一些实验证据来证明地球是圆的,那么你就是一个时代的杰出英才。
再说人名卡。人名卡则是让你尊重知识源头的创造者。撰写「人名卡」,你需要注意他哪个时代出生的人物,大家会高估同一个时代天才的数量,却会低估人类历史上天才的智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天才效应」(参见我的老文:《人生标准九》)。到了「标准九」级别的人才,类似西蒙、马奇,他们的抗时间周期特别强,所以你不要被当下所谓大拿给迷惑住了,而是尽可能认识历史周期上的天才。
最后说说术语卡。写术语卡时,要尽可能的区分演绎数据和原始数据,不要把自己的知识给污染了。你需要找到最原始的论文或者资料,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这个术语,比如「元认知」、「自主心智」、「心智程序」等是谁提出来的,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会增强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你还需要注意某个术语诞生的时间脉络。一旦你意识到多元智能理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认知神经科学是上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基于学科产生的时间,你就不会盲目地去推崇多元智能了。它毕竟是在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之前的假设。
Q5. 怎么写卡片
主要是「必要难度理论」。它可以改善输入输出的连接通道。你需要创设时间的必要难度、地点的必要难度、分散学习的必要难度、测试的必要难度。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第一个是时间的必要难度,写的更晚一点,不要在你听的最爽的时候去写,这个时候都是在你工作记忆区域工作,左耳进右耳出,而且还会造成你很大的「学会了」的错觉。
第二个是地点的必要难度,就是在不同的地点写。比如说今天在这听完了,回到家里去写笔记。
第三个是叫记忆的生成效应,它指的是用自己的话写。别直接把别人的话复制过来,那叫做自欺欺人。
卡片大法它为什么有效呢?最核心的是它改善了输入输出的质量。少数同学会把它等同于读书笔记,实际上两者不是一回事。卡片的本质是一个最小信息单位,从此大幅度降低了你的认知负荷,并且可以任意复用。
每次输入时,不再以书/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
每次输出时,不再以文章为单位,而是以卡片为单位。
每天坚持写 3 张卡片,最多写 7~9 张,但是要天天写。纳博科夫写了几十年卡片,他晚年最后那本书,就是由 300 张卡片构成的。你一天只能写 3~9 张卡片,那么就要考虑写哪一张卡片,不写哪张卡片和怎样把卡片写得好一些,这样就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一些比较肤浅的知识就没必要去写了。有的同学甚至把「什么是科学」,也去写一个卡片,这样就变得太琐碎了。
当一本书读了一遍,不懂,第二遍,依然不懂,这时不要伤心,用卡片大法;当一本书,读的时候非常明白,第二天回想困难,这时不要重新回到旧习惯,用卡片大法;当你工作忙碌,总有借口不写作,用卡片大法。
Q6. 卡片的命名
卡片无需命名!!!卡片就是求快,尽量使用全文搜索+自动命名才是王道。一点需要这么复杂的命名规则,那么,写卡片快不起来。如果实在要命名,也是项目日期在前,然后这种命名法即可:
2017-01-18-22-04.md 表示我这张卡片是2017年1月18日22点04分创建的。请记住一个原则:尽量剥削机器人而非剥削人类。2017年1月18日22点04分可以自动生成,甚至可以一键生成。但过于复杂的命名规则,就不得不借助人类大脑。
三 卡片大法进阶
Q7.如何从卡片拼接为文件
如何从卡片拼接为文件。这里拿书评举例。按照开智部落一位族长大虾的心得,阅读任意一本书,写八张卡片足矣:
这本书的主题核心,就是最大的反常识卡,并且注意时间脉络。
根据反常识,再补充三个证据—就产生三张术语卡;
根据这些证据和案例,找出源头和提出术语的人是谁—产生一张人名卡,并且分析他为什么牛,有哪些作品,生平经历是什么;
最后根据他写的非常震撼的话语—产生一张金句卡;
行动卡是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的卡;
最后还有一张任意卡,记录个人阅读感想。
一张反常识卡 + 三张术语卡 + 一张人名卡 + 一张金句卡 + 一张行动卡 + 一张任意卡,八张卡片可以囊括一本好书的核心内容。假设一张卡片 100 字,一篇千字文就出来了。一旦能从「卡片」到「书评」,同样的思路,你可以从「卡片」拼接为「文章」、「小说」、「诗歌」甚至「雕塑」、「绘画」与「音乐」等更多不同场景的作品。
Q8.合理引用
如果你已经深入掌握了「反常识卡」、「术语卡」与「人名卡」的用法,并且也养成了摘录「金句」的习惯,还习惯了第二天写卡片,而非当天写卡片。那么,这批已经明白卡片用法的同学,可以升级自己的学习习惯了,尝试将每张卡片,都表述为自己的话,未来可以直接使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四 一切皆卡片
Q10. 卡片大法的好处
卡片是最小存储和输出单位,是创造者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卡片可以帮助你——
习得快速写作:构思先行,快速成文;
减少写作畏惧:力注卡片,降低难度;
锻炼远距联想:卡片交互,新思迸发;
养成组块思维:分割篇章,理顺逻辑;
这是同事们总结的卡片大法的好处。更详细的介绍,可以参考我的老文:《纳博科夫的卡片》。这里,我重点说一下远距联想。
认知空间的局限主要在于它是有限理性,但写作的创作性常在于远距联想能力,好作家创作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所以大脑的模式处理能力与创意需要的远距联想能力,构成了写作的基本矛盾。好作家理解写作是在操作自己大脑的认知空间,并理解它的局限。大脑里面的认知空间与外在写作环境的物理空间的交互,构成了好作家迷人的创作环境。在《纳博科夫的卡片》一文中,我介绍了纳博科夫如何用卡片大法写小说。好莱坞金牌编剧达斯汀则用卡片大法如是帮助自己:
所以,现在,我面对剧本创作,我会去研究很多细节(包括医院里的清洁工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并思考如何创造出一个场景的无限可能。我发现自己需要具体的逻辑处理,因为我自己的情感是多变的(不靠谱的),与此同时我的大脑又不自觉的希望可以一步走到终点,但事实上这不可能。所以我需要不断的用逻辑和自己的自然反应做斗争。尽管如此,我也需要一种可以流动的思维把故事发展下去,并有想象的可能。
非虚构写作,同样能借助卡片提升远距联想。拿钱钟书举例,钱钟书的《管锥编》是比较文学集大成之作,他比较了四个文明的不同作品,相互之间能够产生有趣的互证。艾柯同样如此,宇文所安在《迷楼》中依然如此:
来自不同传统的诗歌可以彼此交谈,只要我们不把它们分派到一个正式的宴会上,每首诗面前放一个小牌子,上标它们应该 「代表」 哪一传统。如果我们不去麻烦这些诗,不迫使它们代表 「中国诗」、「英国诗」、「希腊诗」,它们其实有很多 「共同语言」。(P4)
Q11. 成为知识创造者
开智部落的嘉文写了一段话:
互联网的知识创业生态下,有两个物种:1. 知识逐利者,以收割焦虑感和功利心为生;2. 知识创造者,在时间源头创造高保真度的知识,布道隽永的智慧。
我很认同这段话。开智社群的路老师也写了一段话:
与其说这是一个 「创造知识并让知识变现」 的时代,不如说这是一个 「营造知识恐慌感并以此围猎的时代」~ 那么问题来了,是做一个围猎者还是被围猎者呢? 开智部落小罗将此段话解读为:「围猎与被围猎的选择都激发了恐慌感,倒不如从狩猎采集中进化到农业文明,静心学习自然规律,精耕土地提高知识生产率。」 正是正解!提高知识生产率才是王道。因此,在开智部落,只剩下「卡片大法」,反常识、时间脉络、信息源头,这些是足以帮助你实践一辈子的。一周、一月、一年、十年,你都可以去践行。你无需别人的肯定,自己写自己的卡片即可。
一天写三张卡片,300 字而已。全年 1000 张卡片,就可怕了。1000 张卡片拼接出 100 篇文章,太容易的事情。这些知识又可以反过来在团队的具体场景中传播。比如,有学徒用认知科学改写产品经理方法论;有学徒用认知科学改写知识树。反过来,看看如果你一天 3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用于:
1 个小时刷朋友圈
1 个小时刷各类碎片文章
1 个小时用于听专栏等等,以及各类社群的讲座
那么 1 年后,你的变化依然是微弱的。因为这三个小时都是在工作记忆区域工作。一周后,当时听过的都会忘记掉。一旦你习惯了卡片大法,慢慢地,你就有了自己更好的学习习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是在开智部落,你如果常常有这种心态,那是因为你太懒了——没写卡片。
Q12.用卡片封装世界
在《忧伤的文学——认知写作学二期毕业典礼致辞》中,我介绍了卡片文学上的意义。如果说「最小」意味着降低预期。灾难来了,我与家人无法抵抗,正常现象,但我可以心怀南山;灾难过后,我依然在,登上南山。那么,卡片是人类给自己在洪水来临时造的诺亚方舟。人类用卡片封装世界。
一流作家与写作新手在不同世界处理文字。一流作家不是在字词级别进行抽象,而是在组块、组块、组块层级进行抽象,观察世界。为了解释这一种抽象,我已经给各位同学介绍了大量认知科学术语,比如「框架」、「意象图式」、「基本层次范畴」、「空间隐喻」。当记忆外部化与概念具象化,最终就变成卡片。在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你可以利用信息抽象级别更高的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你可以用卡片来封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写作新手写不出这种句子:
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沉香屑》
从此,这个世界因此属于你。你不再飘零无所依,整个世界都安坐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