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部表现小人物的电影是否有着你生活的影子?
本文共1556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小人物,据汉语解释,是指无足轻重的或无甚价值的而且通常是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或某物。在时代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因为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而显得孤独无助,渺小可怜。那么,在影视中的小人物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精心筛选了以下三部影片进行讲解。
第一部便是最近要上映的一部新片——《通往春天的列车》,该片官宣定档于3月20日,2019年10月5日已在釜山电影节首映,这是一个寻找“春天”的故事。该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贴近于生活,普通的小人物,有着普通的职业,有着众多普通人的烦恼,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所有的普通汇聚成为一部“不普通”的电影。
《通往春天的列车》由李骥自编自导,是其首部剧情长片,该片于2019年9月入围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李骥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24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提名。

《通往春天的列车》主要讲述了将被火车配件厂买断工龄的李大川,因意外事件被工厂保安当成小偷当场抓获,并因此而失去了领取四万元补偿金的资格。为此,李大川便开始做一些努力,他为了找回清白,过着一边寻找小偷、一边为生活奔波的日子。这是一个一位小镇青年寻找自我、为生活奔波的故事。



影片将背景设定于齐齐哈尔,导演全程在齐齐哈尔取景,用真心对待这部电影。朴实的故事背景下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声音,在时代浪潮的暗涌之中,没落工业城市里的小人物将何去何从?主人公大川的命运代表了千万个东北男人、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所有的幸与不幸通过这部影片加以演示。
本片以温情与幽默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东北典型的职业情形和小城镇青年的生活,用温柔的抚摸代替凌厉的刀子去抵达观众的内心。
影像质朴,通过镜头展现了当代东北小城市的真实境况,将影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演电影,通过电影看生活。在这趟春天的列车中,真的能通往春天吗?
余下两部皆是由余华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由韩国改编为《许三观》,影片背景设定于20世纪60年代的韩国社会,这里的许三观是一个戏剧“人物”,他不是余华小说里所展现的时代缩影,但也说明了作为小人物的许三观为其生活所奔波与折磨。

作为普通家庭一家之主的许三观为生活所迫,一次次为妻子、孩子靠卖血换钱换食物的感人心酸故事,他靠着卖血换钱度过人生一个个坎坷之关。第一次卖血用来娶媳妇;第二次卖血是为了换回家具影视中的许三观;第三次卖血是为了救儿子一乐…..小说里的许三观不如影视中的许三观那么幸运,最终一家子得以坐着吃包子。
底层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无法扭转命运的安排,只能是默默承受。但他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来证明了其作为人,他所活着的尊严。

《活着》
而电影《活着》是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人主演,影片主要讲了小人物富贵(葛优 饰)的命运。影片背景设定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时期当中,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


作为富少的富贵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产,妻子、孩子离他而去。醒悟的富贵决定重新做人,开始以皮影谋生,可时运不济,被国民党抓壮丁入伍,逃出后,又成了共产党的俘虏,女儿凤霞因病变哑,儿子有庆被车撞死等等,最后只剩下富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
对于生活所给予的磨难,小人物们无力也无法扭转命运,每一次以为可以平静安稳过下去时总会有厄运不期而来,可每一次厄运席卷以后又总是要坚强地继续活着。
在一个个时代之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无奈及卑微的欲求——活着,活着反而成为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以成功的事情,活着且被践踏的活着。
<End>
本期编辑:符孟莹
图片来源:本刊图库/部分来自豆瓣、网络
本文内容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著作权归原作者
本刊主编:杨卫平
编辑:韩鹏飞 王景琪 符孟莹
美术编辑:王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