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邢台方言:咱说的老土话,竟这么有文化
方言是活着的历史,仔细探究的话,在每一种方言的背后,都能发现人群迁移和文化交融,以及这一方水土上的民风与人性。如果把普通话比作青春靓丽的时尚boy,那方言可能就是村头大槐树下,一个满脸沧桑、每条皱纹里都写满故事的老人。他手擎着烟袋锅,那呼出的一口口烟,都散发着遥远时光的气息。它一点都不土,甚至很讲究。——序
在河北南部,有一座城市,它地属上古九州之一的冀州之域,自商王祖乙迁都于此开始,历史舞台上的她已走过三千五百多年。而这块土地上的语言,也在一场场社会动荡和人口迁移的历史洪流中不断演变。这座城市,就是邢台
邢台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五次定都,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从古至今历经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断、城址未曾迁移,被称为“燕赵第一城”。邢台古城有“京南第一城”之誉。
邢台悠久的历史涌现出郭守敬、李牧、魏征、宋璟、刘秉忠等先贤,走出了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等帝王,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邢台也是唐朝皇室祖籍地(唐祖陵),发生过尧舜禅让、胡服骑射、巨鹿之战、黄巾起义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破釜沉舟、鹿死谁手、民脂民膏、腹背受敌等近百条成语、典故源自邢台。

历史上邢台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可以粗略地分为“衣冠南渡”、“五胡乱华”、“北宋南迁”、“宋元战争”、“明元战争”、“靖难之役”六大历史阶段。伴随着这些历史进程,如今的邢台方言文化被不断塑造,最终被定型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其中,朱元璋反元战争和朱棣靖难之役(民间称之为燕王扫北)可能是最后两次对如今的邢台方言影响最大的事件。战争过后,河北地人口大量损失。政府在洪武及永乐年间,数次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此地,填充因战乱损失的人口。以自此形成的人口结构为主体,演化出如今邢台地区的人文风貌。对这一时期大规模移民历史的体现,是如今的邢台方言中保存了大量“晋语”词汇。
宏观来看,邢台方言的构成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第一:古汉语。这是邢台方言的基础,其他外来语言在这个基础进行影响,不断改变着基础的形状。比如方言中的:箅子、芫荽、枯绌、甏等词汇,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虽然当地多数人不知道字该怎么写,但读音却保留下来成为方言一部分。第二:外来语。邢台地区历经外族入侵、他乡移民,又融入了大量外来语法和词汇。既有圪蹴、圪旮旯儿等以“圪”组词的晋语词汇,也有“秃噜”、“波ji盖儿”、“乙脸盖儿”、“格ji”、”shaodao“这些蒙古、满语词汇。第三:连读词。这种可能是语言学的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追求效率将词语逐渐简化进行沟通,比如“不要”会读成”biao“,“不用”会读成”bing“。第四:白话。方言最讲求效率,而所谓的美感并不重要。在邢台,馒头会被称之为“干的di”,被子会被称之为“盖的di”,褥子会被称之为“铺的di”,大量的大白话,组成方言中最浓重的“土地气”。

如今经济的发展让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普通话作为更有效率的沟通语言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主导,不可避免地导致方言越来越式微,而那些形象生动的方言词汇将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开,一同沉寂在历史的尘埃里。
现在,我想在它还没消失的时候把这一种方言记录下来,让人们看看,我们说的话,是怎么来的。
邢台方言目前在农村地区有比较好的保留,但词汇流失程度很大,许多词语已经只知其音不知其字,很多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频次也逐渐降低。下面的一些整理,是根据我的生活经历以及有限认识,再加上一些猜测,梳理出来的部分邢台方言。鉴于邢台方言分属不同语言片区,以下的讨论仅以邢台市东部农村为基准进行探析。
:
:
:
态度词:
音:zhan 字:瞻(疑)
意:知道了,行,可以。这个字在河北南部被广泛使用,可能是河北方言传播最广的一个字。一般被写作“沾”,但如是这个字形,意思很难说通。故我猜测可能为“瞻”。这个字当属自古传承下来,瞻有看到的意思,后引申为知道了,可以的意思。不可以即是“不瞻”、“不瞻闲”。另,“zhan”与河南方言的“中”使用语境和意思相同,发音也相近,有可能演化自古代同一个发音。
音:kou-bener-li 字:可不是哩
意:表肯定。这个词应该是“可不是”的连读,然后适应发音习惯加了儿化音。一般用的时候表示使用者忽然想起了本该记住的事情,配合别人的询问使用,例如:“妈,是不是该做饭啦?”、”哟,抠本儿,这就去做饭!“也可单独一个kou字使用,意思相同。有地方读为:扣儿不额哩(快速)
音:ang 字:昂
意:应承,答应,祈使。这是一个频繁使用的语气词,既可以表示对别人要求的答应。如:“在吗?”“昂”。也可以表示答应,“等下课了一起回家吧?”“昂,行”,还可以表示祈使,例如:“亲我一下嘛,昂白?”,“瞻瞻瞻”。还可以做语气词使用,例如:妈,记着做我的饭昂”
音:nong 字:燶(疑)
意:凑合,将就。燶,有焦糊的意思,与语义和语境相似,可是并契合。这个字可以用在物品上,例如:这个碗缺了个口,先nong着用吧,等赶集的时候再买新的。也可以用在生活态度上,例如:孩子都有了,离啥婚,nong着过吧。
音:nia 字:没有呀
意:表否定。nia没有对应的词,但形式应该与“不要-嫑”这种结构类似,为连读之后简化读音而来,没有呀演化成nia。例句:吃饭没?还nia嘞!
音:yao-me 字:约莫
意: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表威胁,小心点。例如:这碗饭敢不吃完,你可约莫着。二:表估计,感觉,估摸。例如:我yao-me着现在差不多得有150斤。这个词在河南方言中也有,表示大概的意思。

自然词:
音:zao-qiang 字:早清
意:早上、清早。这个词和普通话中的清早应属同一来源,在邢台方言中,被倒置,并根据当地发音修改,在词尾加上ang这个广泛使用的语气词。
音:shang-hu 字:晌午
意:中午。以晌午为分割,上午被“头晌”、下午被称为“股晌”。
音:hu-ang 字:昏ang
意:晚上。根据发音习惯,昏ang被发音为:hu-ang。除此之外,方言中表示晚上使用更频繁的词为——黑lao。lao为语气词。昏ang中,ang为语气词,两种叫法结构相同。所以表示夜晚时,邢台人只是一个词指代:黑、昏。
音:yi-ge 字:夜个(疑)
意思:指昨天,前天则为“前yi-ge”。这个词在南和县及邢台县西部山区这些方言保留更完善的地方被称为“ye-ge”,邢台县东部地区被称为“yi-ge”。这个词在河南方言中也被广泛使用,普遍称之为“ye-ge-hei夜个黑”,有意思的是,邢台话中很少用“夜”字指代晚上,一般为“黑”“昏”,夜个是夜字使用孤例。
音:men-dan 字:明旦
意思:明天。也叫“明儿”,后天叫“后儿”,大后天,大后儿。
音:ge-sing 字:搁星(疑)
意:下蒙蒙小雨。此时雨不大、不密,而是稀稀落落地雨滴,才能叫ge-sing。“搁”有缓缓落下的意思,而“星”字则代表着点点的雨滴,如同把一滴滴的星星从天上放下。很美的一种意象。
“圪”头词。
据称,圪头词为典型晋语词汇,是明初大规模移民的历史遗留。它是一个字词的“小族群”,我们区别来说一下。
音:ge-jiu 字:圪蹴
意:蹲下,也有地方叫“gu-dui”,不知词源是否相同。“gu-dui”有可能是“股蹲”的异化发音,屁股蹲下。
音:ge-taier 字:圪台儿
意:台阶,稍微高处地面的台子,一般称家中屋门前高出院子地面的台阶。
音:ge-lao 字:圪崂
意:角落,偏僻的地方。墙圪崂,就是墙角的意思。
音:ge-zhen 字:圪针
意:树上长出的刺。
音:ge-zao 字:圪蚤
意:跳蚤
音:ge-tiao 字:圪条
意:在院子里拉出的一条用来晾衣服的绳子。
形容词:
音:ge-liao 字:獦獠
意:性格孤僻,不善交往的人。獦獠是古代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结合gel-iao中的贬义词义,ge-liao为獦獠的可信度较大。
音:ge-ya 字:獦牙(疑)
意:人张扬、横、不讲道理。在青岛方言中有“geyang”一说,表示人讨厌,与这里的意思相近。
音:shun 字:鬊
意:难看,不顺眼。鬊,有头发凌乱、不好看的意思,这里引申为人的长相不好,或者性格不好。这个字在天津方言中也有用到,意思一样,发音也一样。例句:你看这个人,长得真鬊。
音:sing 字:性(疑)
意:人的性格凶猛,有冲劲,敢打敢拼。例如:这个人打架可sing哩。就是说这个人打架勇猛。褒义更多一些。
音:zhen 字:怎
意:这么,程度比较深,同“恁”,表程度。在古语中应该与“恁”来源相同,两字用法相。
音:kou(二声) 字:寇
意:形容人的脾气大,厉害。寇,就是盗贼,形容某人厉害的像贼一样。但一般用法上没贬义,偏中性。例句:看这孩ao,又发kou哩。
音:guai-bang 字:怪棒
意:形容性格古怪格格不入的人。例如:这(zhuo)人真是怪棒!
音:caoji 字:草鸡
意:害怕某人或者某事。草鸡是对母鸡的称谓,母鸡胆小,引申为人的性格描述,但与天性胆小不同,“草鸡”主要表述人害怕某事或者某人,或者因为某事、某人而害怕,例如:张三草鸡李四。李四揍了张三一顿,张三草鸡了。
音:qi-u-pi 字:蛆皮
意:形容人调皮捣蛋,喜欢搞点小破坏。一般会用在小孩子身上,讽刺和批评意味没那么强,甚至会有点宠溺的感觉。
音:fei-zui 字:费罪(疑)
意:搞的小破坏。与蛆皮意思相近,不同的是废罪着重在“罪行”,同样用在孩子身上,一般和“发”一起用,例如:这孩子,又发废罪。就是这孩子又搞破坏。
音:han-jian 字:寒贱
意:粘人。比如小孩想让大人抱,便在大人身边蹭来蹭去,就可以说:这孩ao可寒贱哩。
音:ge-die 字:嗝嗲
意: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形容人说话声音嗲,多用在女孩子身上。二,形容孩子粘父母,与寒贱意思相近。例如:这孩ao又发嗝嗲。
音:shao-dao 字:勺道(疑)
意:多嘴,多事。这个词貌似是满语,北京方言中也有这个词,表示人诙谐、没正经。意思稍微有些不一样。
音:li-sha 字:利煞
意:形容人动作利索,办事麻利 。li-sha与普通话中的li-suo应属同一个来源,古语发音可能为li-sua。例句:丫办事儿可真li-sha。
音:qiao 字:窍
意:形容人聪明。可能是开窍的简化用法,直接用窍代表聪明。有意思的是,“偢”字与窍的发音相同,但是意思却为表示人傻,偢货,就是傻货。
音:ea-za 字:腌臜
意:形容卫生差,或者人不讲卫生,脏。水浒传里鲁智深骂镇关西就用了这个词,在河北河南广泛使用。
音:wu-deng-deng 字:雾澄澄
意:比较浓重的雾。澄澄是一个常用的后缀,比如黄澄澄、亮澄澄
音:yuan-diu-diu 字:圆嘟嘟
意:形容拥有光滑表面的圆球状物体。这个形容词十分有意思,发音上yuan(二声)diu(四声)diu(二声),声调起伏,好像将物体的弹性表现出来。在意思上,一般不指单纯的球状物体,而是有光滑表面的球状物体,比如说鸡蛋,带壳的鸡蛋一般不可以被形容为“圆diudiu”,而剥了壳的鸡蛋则可以被形容为“圆diudiu”。再比如眼睛被打肿了,而且肿的比较厉害,也可以说“张三叫李四打了一拳,眼都肨啦,圆diudiu哩,跟个乒乓球阿哩。”
音:pang 字:膀(疑)
意:肿胀、变大。
音:ju-lie-mao 字:卷鬛毛
意:一般指毛发打卷,人的头发或者动物的毛发。
行为词:
音:gu-dui 字:股蹲(疑)
意:屁股蹲下,但不挨地。dui字可能另有字形表示,因为方言中有“蹲”字表示“gu-dui”一样意思,例如“你蹲那儿吧”,gu-dui更强调了屁股下蹲的动作。
音:gu-juan 字:箍卷
意:把东西卷起来。一般指书本、纸张、面饼、被子等平面物体,用手将它们卷起来。有时会重复一次,例如:小红,去把盖的箍卷箍卷。
音:mo-chu 字:摸蹰
意:磨蹭。mo-chu与mo-ceng应为同一来源,古代发音相同,而后演化出不同发音和字形。这个词还可以只说第一个字并叠化一下,摸摸,表示同样的意思。例如:“嫑摸蹰啦”可以说“嫑瞎摸摸啦”。
音:chu-liu 字:出溜
意:形容来回乱窜、串门的人。例如:刚才我去出溜了一圈。这个词有一种光滑感,农田里有一种类似蜥蜴的小动物(可能是中华石龙子,有地方叫四脚蛇),被叫做:地出溜。
音:mao-mao 字:瞄瞄
意:看一看。
音:shan 字:闪(疑)
意:东扯西扯的闲聊,侃大山。例如:来,咱俩shan会儿。就是咱俩聊聊天的意思。陕西说人特能说的时候会形容,这人说话跟刮大风似的,不知在这里的shan是否也有类似含义。形容说闲话时的劲头热烈,忽忽闪闪的。
音:ge-qi 字:隔气
意:小孩打架 ,闹别扭。这个词专指小孩子之间的矛盾,大人形容孩子打架闹别扭时的状态,有一种中立者居高临下的超脱视角。
名词:
音:lao-gua 字:老鸹
意:乌鸦
音:jia-qiaoer 字:家雀儿
意:麻雀
意:lao-gu-yong 字:老蛄蛹
意:知了猴。在当地“蛄蛹”主要是一种形容词,形容动物或人以微小幅度向前爬动,这里以形代物,加了个“老”字,体现总是动个不停爬动的状态。
音:ma-tang 字:麻烫
意:油条。可能是早时做油条时需要把面拧成麻花状放到油锅里,油自然是非常烫的。所以叫:麻烫。
音:yan-sui 字:芫荽
意:香菜,古汉语
音:hu-du 字:糊涂
意:玉米面粥。这个词的发音与形容人糊涂的发音完全相同,故很有可能是同一个词。因为人的糊涂如同脑子里有浆糊,而这里的hu-du也有浆糊形态,所以可能是一个词两种用法。
音:beng 字:甏
意:瓶子,瓮一类的器皿。例如:啤酒甏;一甏水,就是啤酒瓶,一瓶水的意思。
“ou”尾词,邢台方言中没有“子”发音,相当部分以“子”为词尾的名词发音为“ou”。
例:车ou 意:车子,一般通指自行车。
例:茄ou 例:麦ou
例:胰ou 意:肥皂,胰子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含有猪胰脏和草木灰成分的复合洗涤用品。
例:箅ou 意:锅中用来盛放馒头的器具,现在农村自己做的有些是用竹片有些是用高粱顶端那段细杆做的。
“ang”尾词,除去以“ou”为尾词发音的名词外,还有相当部分“子”为词尾的名词发音为“ang”
例:房ang 例:厂ang
例:棒ang 意:棒子,玉米。有地方发音为“棒de”、“棒e”。
ao尾词,也有相当部分名字的子发音为ao。
例:孩ao、饺ao、包ao(包子)、勺ao
音:gan-di 字:干的
意:馒头
音:gai-di 字:盖的
意:被子
音:pu-di 字:铺的
意:褥子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邢台方言,学识有限,其中难免会有谬误,不对的请指正,不够的请补充。
方言作为最接地气的语言形式,在很多地方高度体现了沟通效率和语言美感的结合,普通话应该推广,方言也应该保留(虽然方言最终会式微)。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如此大的地域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审视人类自己的过往和将来,希望我浅薄的记录,能为人们的思考,提供一些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