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近日的一些零碎的思考
不知道算是对生活更感性还是更理性了,以前不会思考的一些事,最近开始思考,尝试着深入事情本身又跳出事情,看背后的逻辑,观自己观生活,并试着抽理出一些的结论,感知到了些事,但又觉惶恐,暂且记录,待后续交给时间吧,也许再过一些时间,有些认知又会被打碎被重造,待那时再做记录。
一、你决策选择逻辑是什么形状的?
之前只觉得有形的实体才有形状,最近和朋友探讨问题时,惊觉无形的意识也是有形状的,每个人有一套自身的决策选择逻辑,这套逻辑的形状决定了生活里很多事的走向,决定了生活的样态(不知道是不是太绝对,但就目前和朋友的交流而言,两人的选择逻辑对生活影响巨大)。你决策选择逻辑是什么形状的?开口大然后逐渐收缩的V字型,还是开口小逐渐打开的倒V型?
“正V”型——开口大,然后收缩。没有明确的兴趣偏好,有明确的厌恶偏好,只要不是讨厌的,就允许其到生活里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事和人进入到生活里来,会有更多的尝试。在尝试里去发掘人/事的闪光点和厌恶点,如果踩到雷点,从生活里清除;如果没有踩到雷点,又有自己任何的闪光点,然后不断加个分在生活里的优先级逐渐拔高。根据这套逻辑,开口大,然后收缩。对比选工作,从毕业到现在,折折腾腾的,不管是现实所限还是机缘巧合,始终没能以兴趣为主导,基础判断条件“收入不能降、工作不讨厌、城市能接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投简历,面试,哪里有机会漂到哪里,对于新工作,选择之前有预判,所以踏进来后可以快速适应,加之自身“开口大”的特点,可以快速的发现一堆优点,快速适应,活蹦乱跳的生活着,然后慢慢在工作里对其优劣进行进一步的感知,如果没有踩到雷点就开心忙活,如果踩到了不能忍受的雷点,然后新一轮折腾。。。关于兴趣爱好,似乎也没有偏好性“不讨厌,有点想学”,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找资源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这个事的优点缺点,更喜欢就坚持,如果越学越不喜欢就放弃或者说生活里有其他更吸引的事就放弃,然后过段时间,随着生活节奏放轻松开始新一轮循环。。。在朋友的选择上似乎也是如此,看似很外向开朗,基本都能唠几句,都欢迎来到生活里,在接触里,给了自己积极回应的且身上有自己欣赏特质的朋友越走越近,和不积极回应或者有踩雷特质的朋友逐渐分开。。。“正V”型只设置了最低不能接受的底线,有更多的契机和人/事产生链接;更容易较快进入状态,但较慢走入深入;更易在刚开始更容易看见人/事优点,更易知足,所以更难深入或者更难进入自己能力框架内最好的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回到正常的判断维度,发现不能接受雷点的时候,易情绪起伏,情感维度高于理智维度的丢掉重启。
再看“倒V”——开口小,然后逐渐打开。有明确的偏好,有兴趣才去尝试和接触,感兴趣才让人/事进入到自己的生活里,这样控制了自己生活的边界,相当于在前期做了一轮筛选。然后接触,在接触里逐渐发觉人/事的闪光点和厌恶点,如果接触了更喜欢,那就进一步打开,如果不喜欢,从生活里排除掉。根据这套逻辑,开口小,然后打开。对于工作,挑选工作时,会有明确的行业和方向导向,在这个基础上附加自己不能妥协的条件,然后去准备面试,换工作。换工作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感知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如果发现很不一致的地方,再重新折腾。关于爱好,也是基于自己喜欢感兴趣,然后去学习接触,如果进展顺利逐渐深入其中深挖,如果不喜欢及时撤退。。关于朋友也是如此,前期有个筛选,然后慢慢走近,或者慢慢远离。。。“倒V”型,设置了兴趣线和欣赏线,起始点有门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事连接的契机,但因为聚焦,更易深入研究,更易产生深度连接;在刚开始更容易看见人/事的不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回归正常水平,发现雷点时,情绪浮动不会外漏,理智高于情感维度的干脆丢掉重启。
思考到这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惶恐感,生活似乎像剧本一样,一开场结局似乎就写好了,人以为自己有力量可以改变很多事,可似乎不是,无关乎人、事的好坏,只是自己的偏好决定了选择,然后一切围成了现在的生活,是自己助推着剧情演进。如果跳出这套逻辑会怎么?我想了好半天,发现不知道怎么跳出去,起点演化到结果,一环扣一环,严丝合缝。。。怎么破局?怎么把自己打碎重来?怎么重新构画一个新模样?
二、关于沟通框架的思考
日常话唠,属于那种可以得得得得,天南海北说不停的人,在19年末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不会沟通,但现实很打脸,于是开始了解这块,阅读、向不同朋友请教、看案例,越了解却越困惑,沟通问题背后藏着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问题,再深挖似乎还有会些东西,但莫名害怕了,想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目前知道是个结,暂时先隔着,等有能力了再去结吧。
“边界”——朋友间偶然的探讨,发现原来沟通中也有边界,对于不同的人,你的语言表达的方式、语气、内容竟然也应该不一样,不是所有人一种聊天方式。这似乎是默认的规则,但我竟然没有注意过。她抛出的“错位阶段的沟通表达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越界的,是一种干扰,也会带来一些误解”的观点让我思考了良久,对于自身沟通方式,似乎所以人都一样,那会不会也给别人带来了干扰?要如何调整?哪些说哪些不说?哪些怎么说?。。??脑子里一堆问号,在不知道这个事之前,和人聊天不会想这么多,现在下意识会想是不是越界了,但是无解,判断不出来,后来干脆搁着了,还是按现在自己舒服的状态来和人沟通。
“表达习惯”——和一朋友沟通时,她指出:“我被看见的欲望很强烈、在看聊天中我使用的“我”压倒性的比“你”多、“多分享”却鲜少提问、给自己找理由(会有框定的沟通内容和互动方式,如果超纲了会努力掰会我能应对的范围)”。初听心里是不舒服的,本能的想反驳,但压了下来。情绪平复些后,思考对方说的话,似乎真的是这样,我有一套框定的沟通互动方式,除处理工作的事之外,日常和同事、家人、朋友沟通,甚至写豆瓣,多是分享内容(分享看的书、看的电影、自己的动态),比较少的提问,这背后是对方指出的“被看见”的诉求吗?为什么不提问他人那?这么做不对吗?竟然从来没从这个维度思考过。
再后来,去观察,去调整,发现分享沟通方式的背后,是我在用这个方式去抛话题,是我表达想和对方交流的诉求,只是有的人用“在不?”我用了“我今天XXX了”;“分享生活和感受”的背后,是希望产生联接,是希望被看见,用分享而不是提问,是我“边界”维度的缺乏或者模糊,我缺乏了区分状态的“边界”表达,忽略了接收人,自己认为的有用、有趣的表达,接收方未必认可,甚至可能是烦恼,这种错位很让人无力,因为你无法知道对方的想法,你只能控制自己的。自身更多的聚焦了个人的诉求和诉求延展,但未看见对方的诉求。也算是第三方视角再回看自身,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后来聊天中,有调整,会去提问了,但也有疑问:有距离的边界表达就更好?更有礼貌?表达习惯有好坏之分吗?带着疑问还是做了微调,但还做不到大方向的调整,还是分享多于提问,还是会“我”用的多,还是有自己的框架,慢慢来吧,自己开心最重要,也算找的理由,这些框定的框架才构成了活灵活现的人吧。很好奇别人是怎么去构建生活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会有不同的状态吧。
三、其他
生活里要有聚焦的事,不论大的小的,忙活着心态会平和。从小事里找快乐感,你觉得快乐,说出来,会更开心些。多夸自己,多表扬自己。情绪不好是可以接受的,不好就不好,颓一晚,明天再自己给自己打气。
人皆苦,各有个的坎,抗一抗也就过去了,如有幸聆听,那就聆听,不要想着帮忙,想着给建议,人的情绪要自己消化和度过。
社会时钟确实在,能跟上就跟,跟不上,就自己慢慢去搭属于个人的肯定框架,让自己内心平和,你感知到的就是你的世界,心平和世界就平和。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忙碌的意义是什么?可能真没答案,这个事从开始关注已经到现在了,仍无解,就少想点,想想的时候,纠结下很正常的,不是什么坏事,想不通的时候,就放放,聚焦眼前的事就行了,眼跟前的事做好了,未来很多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