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行者,顺天行气也。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本源论的形而上学,它关乎着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同时也意味着万事万物的运动,以及万物之宗,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 元素五行 ◀◀
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称之为“五行”。
最初的时候,“木”代表着植物,“火”代表着热能,“土”代表着土地,“金”代表着金属,“水”则代表着液体。
五行相生而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与方位、季节、人体、九宫八卦、天干地支等都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 中医五行 ◀◀
在中医里,五行对应着五脏,其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 德性五行 ◀◀
德性论五行学说是由道家与思孟学派共同发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随古本老子出土两次,其中有明显的道家成分与子思学派气息。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五行》的出土即是证明。
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曰“润下”。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姜央的这组五行系列作品设计灵感主要便是源自于“德性论五行学说”,古人常说“三纲五常”,这“五常”指的便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是为人处世起码的道德准则,凡事以人为本,明事理,晓大义,社会的和谐自然而然也应运而生。
万物生灵,道法自然。五行出世,生克循环。
最优雅的姿态,是阅尽沧海的从容与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