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训练(逻辑谬误集)——《学会提问》
编者按:有人评论说,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吵架选手,那先百本逻辑书起步吧。细算下来,目标还甚遥远。只能先从啃透一本书开始了。
批判性思维过程:
* 1. 找到论证的论题,结论以及论据。
* 2. 找到链接论据和结论的隐藏假设。
* 3. 这些假设合理嘛?论证中有含糊其辞的地方引起论证不可靠的嘛?
* 4. 论证中有逻辑谬误吗?
* 5. 论据可靠吗?
* 6. 论证是否只能得到这个结论?有其他可能性吗?
逻辑谬误集:
* 滑坡谬误:设想采取提议的步骤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却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
*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试图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的以为大部分人喜欢的事就是可取的。
*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 诉诸感情谬误: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这种谬误的一个常见形式是恶语中伤(name-calling),属于人身攻击的一种,主要通过引起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的言辞来给人戴帽子,试图诋毁别人。
*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因此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方案。
*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的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你就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如“中年危机”“混账”等评价语,掩盖了内在因果联系。
*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无数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 光环效应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品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 转移话题谬误: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此来帮助赢得这次论证。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将乙主题介绍进来,它长得好像和甲主题有关,而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 循环论证谬误:指在论证过程中已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 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 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 错误类比谬误:这种情况发生于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特别相关的不同点。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 因果混淆谬误: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相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 事后归因谬误: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引发,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发生。
-
关小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7-15 22: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