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与努力
《谈美》第十四章中谈到“天才与灵感“。
“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在灵感之中,仿佛有神灵凭附作者的躯体,暗中驱遣他的手腕,他只是坐享其成。” 即使是现在,持如此看法的人仍占多数。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 大抵天才们都将生活之一切作灵感酝酿,未曾断绝。如此坚持,非得极限的毅力。
“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普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觉得没有成效索性放弃。实际上,成效一直都有,只不过很多时候藏到了“潜意识”中。
”天才“往往是人群虚荣至极创造出的名词,是急功近利的体现。他们谈论天赋,往往是渴慕其背后的功名。取得成就花费的时间越少,就有面子。太多的聪明人为了面子而迷失,浪费掉整个人生。
鲁迅说写作并不难,只需要“韧性”。纳博科夫读过浩如烟海的书,海明威读的书列清单三天也列不尽。严歌苓在《陆犯焉识》这样说:“大卫知道焉识仅仅像个泡咖啡馆的文人混子,实际上把够别人三辈子读的书都读了。” 最接近“神”的古典音乐家莫扎特,三岁弹琴,至始至终不认可灵感,只是“每日做自己的工作”。“扼住命运喉咙”的贝多芬,耳朵聋了依然要创作,有这般毅力老天都得给开路。孙杨“脾气虽然不讨人喜,但教练下的任务,别人叫苦,他始终保质保量地完成”。“星爷”周星驰,在1990年疯狂到一年内拍了11部电影加一部电视剧,“吃饭睡觉都要挤时间”。
老罗说过一句有趣的话:”做成一件事很简单,不放弃就行。“有本书叫《一万小时定律》,讲出人头地者大多在相关方面练习过至少一万小时。不过这本书质量不高,记住书名六个字就够了。林夕作了将近5000首歌词,这还不包括草稿。任是一个普通人,能作得5000首词,也一定十分不普通了。现在大火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游戏原型来自DOTA。而DOTA的制作者冰蛙有多敬业呢,大大小小的bug都会迅速修复,工作14小时如家常便饭。
想到高中时候痴迷《怪物猎人》,放学回家之际都要去楼下移动营业厅的业务电脑查一番武器升级资料,这不能不说是异常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