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到姑苏
清代翰林院里文人们相互夸耀家乡特产,苏州人汪琬默默无语,众人纷纷相询,他慢吞吞说苏州特产“绝少”——只有状元。众人听了“结舌而散”。
深秋时节,趁人少到苏州游玩。
早上坐高铁到了苏州站,苏州站形似一个巨大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在众多千篇一律的火车站中显得别具一格。
从火车站出来进入苏州古城,第一站先到了报恩寺,相传是孙权给其母亲吴国太修建的,因为寺里有一座著名的高塔,当地人都叫它北寺塔。

走进寺内,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地面,引得众多游客争相拍照。北寺塔位于寺庙的中央,不仅是苏州古城的最高建筑,也是被拙政园“借景”的佛塔。为了保护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古城内的一切建筑都不能超过三层,或许这才保全了这“吴中第一”的美名。

寺内还有众多历史遗迹,随处可见的石碑、石柱础散落在角落,无不彰显着这座古刹的悠久历史。寺内的观音殿是苏州古城内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重檐歇山顶,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寺院里还发现了一座“张士诚记功碑”。张士诚原本是元末一方诸侯,早年通过贩盐起家,割据苏州后由反元转为降元,这座碑是元末江南富豪沈万三为张士诚歌功颂德而设,通过浮雕的手法描绘了张士诚设宴款待元使的隆重场面,十分精美。
令人惊讶的是,后来张士诚自缢而死,朱元璋君临天下,这块碑居然能够保存至今,不知是何缘故。
北寺塔以东走五百米,就到了拙政园。深秋的拙政园游人不多,萧索冷清,但是却有一种别样的美。在VR体验馆里体验坐轿子游园,不仅享受到了园主王献臣的款待,园中猴子的亲近,还有文征明为你赋诗一首,绝对物有所值。

拙政园隔壁就是著名的苏州博物馆,苏博是苏州名人贝聿铭设计建造的,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光线来作设计”,在光影、线条中感受园林之美,整体风格与拙政园一致,淡雅简约,是现代风格与传统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博物馆内收藏着苏州古城的无数宝藏,有墓葬中的金银饰品,有宝塔里的传世珍宝,无一不展现着吴中地区的富庶与繁华。

下一站从古城的东北角转到西南角——盘门。盘门三景分别是瑞光塔、水陆城门和吴门桥。

瑞光塔是北宋瑞光寺的遗物,塔身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结构精巧,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目前开放至五层,进塔攀登发现内部空间愈发逼仄,塔身逐渐收束,这样有利于防风抗震。在三层的塔心位置可以看到一个空洞,这里发掘出了唐宋时期的佛教经典和神像舍利等珍贵文物,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盘门不仅有苏州硕果仅存的一段城墙,还是我国仅存的水陆并行的城门。盘门相传最早是吴王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沿着登城坡道上城楼,可以看到有两道水城门,遇有紧急情况可以放下水闸,陆城门也有两道形成了瓮城,同样设有闸门,水陆城门的防洪、防御能力得到了增强。
夜幕降临时在新市桥码头乘坐游船,欣赏盘门附近的两岸景色,听一首苏州评弹唱的《茉莉花》。游船还经过了吴门桥。吴门桥是苏州现存最高的古石桥,桥拱最高11米,所以能够通行船舶。
第二天先去的苏州诚品书店,这不是一家普通的书店,而是一个文化创意空间,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从诚品书店回来到了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是苏州古城风貌保留最完整的地方。宋代时苏州一度被称为平江府,南宋时期的《平江图》记载的街区状况与现在大致一样,可见此处近八百年来基本保持了一河一街、河街并行的城坊格局。一座座石桥横跨在平江河两岸,这些桥动辄是宋代遗物,不能长时间逗留,一路上还有粉墙黛瓦的民居、古井、会馆,它们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并焕发了新生。一块块青石板或许就会是大才子唐伯虎走过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在历史的长河中,更不必说街区路上沿街售卖着苏式糕点,街巷深处还有昆曲传来,街上还有熙熙攘攘的身着汉服的人们,让人恍惚间穿越到了古代繁华的街市。


苏州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是一座繁华的城市,直到近代,上海还一度被称为“小苏州”。在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苏州古城仍然保存了众多文化古迹,传承着这座城市的各类技艺,也保留着姑苏城的生活图景。这在国内众多打着古城旗号的景区中是不常见的,希望这样的苏州能够留存的久一点,就像苏州评弹的节奏一样慢一点。